韩赵魏三家的兴衰
战国时期的一大特征,就是旧势力的瓦解,这里的旧势力,不仅包括奴隶主贵族,更包括春秋时期的一些诸侯国。
春秋时期,虽然霸主有五个,作为主要国家来说,他就是晋国和楚国,相比之下,晋国瓦解的更快,在战国的早期,晋国就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了。韩赵魏三国里,魏国是最早通过变法强大起来的国家,而赵国通过赵武灵王实行的胡服骑射政策,一举成为了战国后期仅次于秦国的第二个军事强国,韩国虽然有申不害变法,但最终却没能让韩国走向强大。三个国家最终的结局都一样,都是被秦国吞并。
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韩赵魏是和秦国打仗最多的国家,从早期的瞧不起秦国,到后来被秦国打的满地找牙,这样一个过程,也是他们的衰落的过程。
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国家——韩国
三家瓜分晋国后,早期的韩国也一度的硬气了一把,公元前375年,当时的韩哀侯灭掉了郑国,将国都迁到新郑。
韩昭侯在位期间,他任用申不害为相,进行了变法。但申不害的变法和齐国魏国秦国的变法比起来,可以说是相当的不彻底,申不害在韩国折腾了15年,虽然让韩国国力有所提升,但他始终没有建立起一个封建化的国家制度,所以即使在变法推行最成功的时候,韩国也不是强国,韩昭候去世后,变法也就此停止,但是申不害的变法也是有效果的,也正是因为这15年的变法,使韩国确立了其战国七雄的大国地位,当然也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大国。
韩国的问题主要有三个,①国家旧贵族力量强大,改革不彻底,②韩国所在的地区,处于魏秦齐等国家的夹缝中,生存环境非常的艰难,③韩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强势的君主,所以韩国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弱国的地位。
其实韩国也有比较好的条件,比如韩国的弩,在整个战国七雄中韩国的弩射程最远,韩国经历申不害变法,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很快又没落了,在马陵之战中,齐国为了尽可能削弱魏国,故意迟迟的不救韩国,一直等到韩国打的弹尽粮绝了,并向自己表了忠心,齐国才大张旗鼓的出兵,魏国被打败了,但韩国也基本上被打残了。
韩国的苦日子才刚刚开始,这时西边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也开始崛起了,于是韩国就为秦国的崛起做出了贡献,今天秦国打韩国,韩国割让一块土地。明天又打,又割让一块土地。
经过多次失败后,韩国也干脆想开了,不就是丧权辱国吗?于是对秦国采取了逆来顺受的政策。秦国要打仗,还没打,韩国就立即求和,对秦国的要求一概接受,要钱给钱要地给地,韩国倒数第二代国王叫韩桓惠王,他在位的36年,是对秦国最逆来顺受的36年,这时秦国多次发兵攻打韩国,韩国连还手的勇气都没有了。
公元前244年韩国干了一件傻事,派工匠郑国进入秦国,忽悠秦国修建郑国渠,想把秦国耗死在庞大的水利工程上,但事与愿违,郑国渠的修建让秦国灌溉了百万亩的良田,大大增强了军事供给。
公元前238年,韩桓惠王去世后,继位后韩王安继续推行割地求和的政策,只要一有点风吹草动就马上给秦国割地,到了最后到了无地可割的地步,公元前231年,秦王嬴政派内史腾率领10万大军南渡黄河灭了韩国,将韩国的国土划为秦国治下的一个郡,战国七雄中最弱的韩国就这样成为了历史。
拥有最精锐的骑兵的国家——赵国
韩,赵,魏三个国家,和秦国打的最激烈的当属赵国,长平之战后赵国举国男子皆战死于长平,公元前260年,秦国起初向赵国提出了割地的苛刻要求,赵孝成王和群臣经过商议后拒绝了秦国的要求,宁可赵国人全部战死,也绝不接受秦国的强盗要求。秦昭襄王大怒,决定趁机灭亡赵国,
白起反对这么做,因为长平之战,白起是总指挥,他知道秦国虽然胜了,但是是惨胜,这场大战下来秦国精锐部队,死伤过半,国家存储的粮食消耗殆尽,这样的局面实在不是打大仗的时候。但是秦昭襄王不听,坚持要出兵攻打赵国。
公元前259年6月,秦国动用了数10万大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全国的军民同仇敌忾,上下一心,依靠坚固的城防,将秦国的大军牢牢的拖在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城下。秦国大军尝到了苦头,廉颇再次发挥了他善于打防御战的优势,率领军民拼死抵抗,这场战役整整过去了一年,这场战役赵国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却还在苦苦的支撑。
在这个时候信陵君魏无忌上演了一场窃符救赵的好戏,偷来了魏国调兵的虎符,调来了的8万魏军增援赵国,这时平原君赵胜也从楚国搬来了救兵,在魏国和楚国援军的夹击下。疲惫的秦国兵团终于崩溃了。赵国凭借着坚韧的意志终于顽强的活了下来,但是即便活了下来也只剩了半条命了。
长平和邯郸之役,是对赵国最大的削弱,赵国损失掉了精锐的兵团和大量的人口,国力一落千丈,实力弱小的燕国看见赵国元气大伤,以为有机可乘,公元前250年,燕国发动了对赵国的侵略战争,战役刚一开始,廉颇和乐胜两路出击,杀得燕军片甲不留,最后一路杀到了燕国国内差点把燕国灭了,之后的八年,赵国三次和燕国爆发战争,先后迫使燕国割让城池十多座。在和燕国作战的这几年里,年轻的将领李牧脱颖而出,赵国和燕国的战争里,赵国重新锻炼了军队,焕发了士气,得到了燕国大量的人口和城池,实力开始有所恢复。
赵孝成王去世以后,赵悼襄王继位,他在位的早期赵国的军事实力有所恢复,这时期以李牧为代表的年轻将领也开始成长了起来,公元前244年,李牧送给了赵国一个惊喜,那就是战胜匈奴。
战国后期的赵国,李牧扛起了赵国的大梁,他率领的赵国骑兵团,让如日中天的秦国也惧怕三分,在这之后。他奔波在赵国边境的每一寸战火燃烧的土地上,北上雁门关,是这位一生未曾一败的将军军事生涯中最沉重的一次挑战,他将面对一个中原骑兵从未战胜过的强敌。
遗憾的是,当时的中原骑兵并不具备与马背上民族匈奴在大草原上争锋的实力,面对匈奴,李牧出人意料的选择了忍辱和退让,他在等待最好的机会。
机会来了,公元前244年的春天,大举南下的匈奴人第一次感受到了赵国骑兵的可怕,李牧采取诱敌深入重兵合围,步兵居中阻击,弓弩兵远程射杀,从两路包抄的1.3万名赵国骑兵手里提着锋利的砍刀,轻松破开了匈奴人看似不可战胜的骑兵军阵,很快这场战役就0变成了对匈奴人的追击和屠杀,匈奴兵全军覆没,单于带了十几名随从仓皇逃窜,胡人从此不敢南下牧马。
这一战的胜利暂时解除了匈奴对赵国北方领土的威胁,赵悼襄王是战国末期最后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他发展经济,整顿军队,联合诸国对抗强秦,企图重振赵国的声威,在之后的九年里,赵国打败了燕国,用燕国的城池和土地补充了赵国,公元前238年,赵国打败了秦国蒙骜率领的十万秦军,在大成姚贾的运作下,说服了齐国楚国燕国三国,四国组成了合纵抗秦的同盟,就是这个赵悼襄王在晚年也干了几件错的离谱的事儿,再奸诈小人郭开的谗言下,废了原太子,立赵迁做继承人,赶走了功勋卓著的老将廉颇,这一切都为赵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真正把赵国拖向灭亡的深渊的是赵国的最后一位王,他继位的头两年,这时候郭开专权,杀害了促成合众联盟的姚贾,合众抗秦的局面不存在,孤军作战的赵国被打得大败。赵国无奈,只得把李牧从北方边境调了回来,李牧果然厉害!在肥之战中再次重创秦国军队,这场战役发生在公元前232年,也是赵国给秦国最后一次沉重的打击。
这时候赵王听信了小人郭开的谗言,说李牧要造反,赵王上当,杀了李牧,三个月后秦国就势如破竹的,打进了邯郸城,赵王被俘虏,公元前222年,三国中对秦国抵抗最激烈的赵国,就这样的灭亡了。
战国早期首个称霸的国家——魏国
在三晋国家中,最早崛起的是魏国,魏文候任用李悝和吴起等一大批的人才,在魏国开始变法,经过变法后的魏国,国力强盛。曾经把秦国欺负的最狠的最欢的就是魏国。
公元前342年的马陵之战中,魏国彻底失去了他强国的地位,公元前318年,魏惠王去世,魏国在中原的重要地位,却因另一项活动凸显出来,那就是合纵。
公元前318年,魏襄王任用公孙衍为相,发起了合纵联盟,这时候的魏国国力大不如从前,正是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魏襄王却采取了连年动兵的策略,登基的第一年,就组织合纵联军攻打秦国,结果反而被秦国打败,最后又作为秦国的小弟去对齐国发起了进攻,结果被打的头破血流。魏襄王这样做其实是加速了魏国的灭亡。
在数次出兵碰壁之后,最后终于明确了立场,公元前311年,正式倒向了秦国。
魏襄王去世以后,他的儿子魏昭王在位19年,这19年是魏国国力衰弱的一段时期,早期的魏昭王,改变了魏襄王联合秦国的国策,倒向了齐国,他继位的第二年对秦国发动了战争,结果被打败。公元前293年。在伊阙之战中,联合了韩国的韩魏联军被白起打得大败。三年以后魏昭王做出了一个决定,主动向秦国割地求和换来片刻的安宁,魏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中第一个通过割地向秦国请求和平的国家,后来其他各国也就开始有样学样了。
魏国的割地没有换来和平,反而换来了秦国更惨烈的打击,就在魏国割地后的第二年,秦国向魏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一口气夺取了魏国61座城池,魏国的版图缩小了一半以上。
战国后期的魏国,基本上和韩国一样,都是属于逆来顺受的样子,唯一牛气了一把的就是,信陵君窃符救赵,当时的魏国国君早已被秦国吓破了胆子,不敢来援救赵国,这件事后更是迁怒于信陵君,之后的几代君主,就在一次次用土地换和平中国土日益缩小,公元前225年,魏国被秦国彻底灭亡,纵观战国后期韩,赵,魏三国,或许用一句话最能概括,那就是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笔墨史书特约投稿人老赵,微博@老赵说历史666,未经授权,不允许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