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经济观察】从野三坡5A级景区破产看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
作者:沈奇 杨政
1.5A景区野三坡破产
2020年6月份,野三坡运营方野三坡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被申请破产重整。野三坡旅游投资有两个股东,大股东为涞水县野三坡风景名胜区开发服务中心,持股比例51.02%,二股东为涞水荣盛康旅投资有限公司。重整信息显示,野三坡旅游投资现有固定资产3.84亿元,无形资产价值9.2亿元,总资产13.06亿元;公司目前金融负债7亿多元,到期应支付的金融租赁借款、短期借款、应付工程款等累计2亿余元,负债共计9亿多元,负债率69%。根据公开资料,野三坡每年每年门票收入约1.3亿。
景区管委会表示,由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整合收购投入过大,投入资金主要靠银行和金融租赁融资,虽然景区门票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但财务费用、折旧费用、维护费用占比较大。受旅游淡季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野三坡旅投公司没有营业收入,导致无法偿还到期债务。
其实,在京郊的景点中,野三坡成名很早,阿尔卡迪亚酒店的入驻更是把野三坡推上了京郊最受追捧的景点之一,走到今天令人唏嘘。
2.高速发展的旅游业
2011-2019年国内旅游收入从2011到2019年接近翻倍,入境游收入增幅达到170.92%。旅游人次上,9年间国内旅游人次增幅达到127.41%。
根据文旅部数据,中国旅游业实际完成投资规模,在2011-2017年翻了7倍还多。
3.旅游业遇上新冠
2020年,在新冠疫情打击下,除浙江、湖南、广西影响较小外,多数地区旅游业遭受重创,江苏、四川、云南、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旅游损失逾三成,其中辽宁、河北、陕西、北京、山西、广东等地旅游收入减少一半以上。这让之前火爆的旅游业投资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包括野三坡这样的5A景区也遇到了麻烦。
在旅游类上市企业中,除中国中免(因大幅提升线上的有税商品销售,营业收入不降反升)外,酒店类营收减少逾3成,而多数主要依托景区收入的旅游企业营收下降超过5成。
4.旅游业的痼疾——土地指标重于旅游本身
旅游用地长期被划分到建设用地之中,单一的用地性质难以满足旅游发展中多样化的用地需求,使得旅游用地需求和建设用地指标之间的矛盾较大。这种矛盾让以最高效利用土地指标促开发一度成为常态,旅游业无法从旅游本身去解决问题,反倒是利用建设用地指标解决问题。
以野三坡景区为例,若仅仅用成长性有限的门票作为经营性收入,无法承载愈发膨胀的基建投资与运营,必须依靠外部进行再投资,一方面扩大与拓宽收入的来源,一方面减轻当下的债务压力。2015年荣盛发展与河北省涞水县政府签订《野三坡景区合作开发框架协议书》,荣盛发展拟对野三坡景区规划范围内进行投资开发,将野三坡打造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养老养生、体育健身、度假旅宿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景区。涞水政府层面负责落实协议相关的建设用地,包括在同等条件下,涞水政府层面通过公开出让的方式优先向项目开发公司供应土地。而由于荣盛发展的投资不足以满足野三坡的开发运营需求,以违规开发房地产的方式减轻债务压力维持运营开发成为野三坡景点“利用方式”的另一面。
5.创新景区土地利用方式的浙江探索
为改善这种局面,旅游用地的利用方式应当创新,旅游设施用地和旅游地产用地属于建设用地,依然要严格按照国家建设用地要求管控不能动摇。但对于未改变未利用土地、农用地用途,且未建设永久设施、未硬化地面的用地以及季节性、临时性的用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征收、不转用,以其他方式供项目使用。
例如,点状供地是将项目用地区分为永久性建设用地和生态保留用地,其中永久性建设用地建多少供多少,剩余部分可只征不转,按租赁、划拨、托管等方式供项目业主使用。
浙江德清莫干山裸心堡即采取“点状供地、垂直开发”的方式,仅新增建设用地12亩,其余八成的建筑是租用当地农房改造而成,园区内的200多亩山林,从村民手中流转,保持原貌,节约了用地指标,有效将投资用于旅游产品身上而非土地开发。
6、疫情虽然沉重打击了旅游业,但另一方面也使得前期激进的旅游投资冷静下来,长期与房地产业结合的投资模式应该反思,以主题公园、品牌酒店等旅游本身的业态为核心充分调动上下游资源深度开发游客需求也许会是更好的选择。
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放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为解决旅游用地问题开了一扇窗,鼓励各地在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发展旅游产业是有益的尝试。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