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30读《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
前不久,河南一中学组织学生拿起锤子砸手机的新闻,引发热议。
校长对此的回应是:快中考了,有家长管不住孩子玩手机,学校这么做是配合家长教育孩子。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能见到三五个孩子成群结队,围在一起,捧着手机,要么默不作声,要么大喊大叫,无比尽兴。
手机,已经成了很多父母教育的痛:管不住,也不知道该怎么管。
之前看过一个新闻。
许先生是来自中部某省的家长,他12岁的小儿子,正在读六年级。
一个国庆假期,儿子用妈妈的手机玩了几天游戏,就充值了一万多元。等他们发现这件事,已经是第二年的春节。
虽然最后和客服申诉,追回了七千多元,但他们再也不敢绑定银行卡了,“孩子对卡里的数字没概念,觉得不是钱”。
许先生无奈表示,对儿子玩手机的底线是“不出事就好”。
除此之外,父母也不知如何是好。
想起看过的另一个孩子。
他的父母在外务工,平时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了。
疫情开始居家学习,上网课成为常态,他一拿起手机就是一天,老人也不知道他到底是在上课,还是打游戏。想管,也是束手无策。
这不是个例。
有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孩子会借上网课、做作业之名,长时间沉迷游戏和社交。
一位教育专家说,孩子手机依赖严重的原因之一,是缺乏父母共育。
孩子无人约束,拿起手机当然不知节制。
其实,在一些父母“共育”的家庭里,情况也没有好多少。
毕竟有一种父母,身体是在孩子旁边,眼睛却盯着自己的手机。
有一个小学六年级孩子的妈妈表示,她和老公在家几乎从不看电视,日常都是两人在沙发上各占一边,拿着手机,各玩各的。
据她观察,孩子也是手机不离手,经常躲在房间里打游戏,怎么管都不听。
有报告显示,父母如果有手机依赖行为,其子女手机依赖的比例,几乎翻倍。
也就是说,爱玩手机的父母,很大概率会养出手机上瘾的孩子。
想来也是如此。
在被手机入侵的家庭里,每个人都对着自己眼前的小屏幕,没人说话,没有交流,我笑我的,你玩你的。
家人,成了共用一个wifi的室友。
孩子,也就成了父母忽视下的手机“游民”。
看过很多父母,安抚孩子的方式简单粗暴——扔给他一部手机。
原本哇哇大哭的孩子,瞬间安静,父母解放了双手,孩子找到了快乐,皆大欢喜。
但同时,我们也知道,有不少父母只能自食恶果。
在扬州,一个双眼近视900度的女孩,只有两岁半。
她一岁多的时候,手机一玩就是一整天,不哭不闹特别安静,省了不少心,家人也就随她去了。
等发现视力问题的时候,才看到病历上写着:过早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已对孩子的眼睛造成不可逆的后果。
孩子的人生才刚开始,就有了这样的遭遇。
父母悔不当初,也已经没有后悔药可吃。
其实,视力只是手机影响的表面现象,有专家指出,在视力问题表现出来以前,孩子的认知、情绪和社会能力可能会因为手机,受到更大程度的影响。
比如,和父母缺乏沟通的孩子,会越来越冷漠,在三观还不稳定的时候,出现认知偏差。
他们尚且年纪还小,却已经早早接触了成年人光怪陆离的花花世界。
父母的疏忽,造成孩子的封闭;孩子的封闭,加剧了父母的无能为力。如同一个解不开的死循环。
看起来,离间家庭的罪魁祸首之一,是手机。
实际上,解铃还须曾经系铃的人——父母。
任何事情都讲究一个尺度:过度控制,会导致逆反;过度放纵,会带来失控。
现在,很多孩子对手机的依赖,正是放纵带来的失控后果。
如果要解开手机给家庭带来的让人无力的死结,父母要记得两点。
1.订立“家庭手机使用守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有孩子的家庭里,更是如此。
《纽约时报》的记者尼克·比尔顿说,他在过去几年的采访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很多靠电子产品和互联网博得了亿万身家的科技行业领袖,都会限制子女对电子产品的使用。
比尔·盖茨的三个孩子,都是在过了13岁生日后,才被允许使用手机。
好的父母,都应该懂得订立“家庭手机使用守则”。
手机什么时候能用,用多久,用来做什么,都互相知悉,一起遵守,公开透明。
2.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当父母放下手机,孩子也就放下了手机。家庭里有了情感流动,电子产品,也就退出了亲子之间的空间。
有人说:每个优秀的孩子,身上都有父母的影子;就像每个问题孩子背后,都藏着父母养育的缺失。
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家教。孩子的习惯,最初都模仿自父母。
父母早睡早起,孩子也会跟着早睡早起;父母文质彬彬,孩子也就习得了温和有礼。
同样,如果你希望孩子放下对手机的依赖,那就先自己放下手机。
五月阳光正好,放下手机,去外面吹吹风,看看风景,那是小屏幕里没有的天朗气清。
下班到家,放下手机,和孩子聊聊今天发生了什么,一起读读书,就是最好的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