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怎么敢以下犯上

文:聂传安


听了不少老师的《陋室铭》公开课,当提及此文的写作背景时,课件上多会出现如下内容:

刘禹锡因参加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官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和州县令见刘禹锡是被贬下来的官员,就故意刁难。让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怨言,便写一幅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把刘禹锡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即兴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刘禹锡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再次把他调到县城中的一间房子中。刘禹锡又提笔写了一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面对这位势利的县令,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

(某老师上课用的课件)

这是一则问题多多不足为据的传说,本不值得多说,但看到太多老师还是把它当作史实讲给学生听,心有不忍,于是花点时间把上段文字中明显的问题指出来。

其一:805年刘禹锡参与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一任九年,814年方被召回,所以不是如上文所说的被贬到安徽和州。

其二:824年刘禹锡由夔州(今四川奉节)刺史转为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注意,刺史是县令的顶头上司,而不是县令的下属。如果真有那么一个和州县令,他即使不去巴结那个刘刺史,怎么可能会以下犯上?他犯得着么?(另外,上文中的“通判”一职也有误。此官制始于宋朝,而不是刘禹锡所在的唐朝;还有,通判是州府长官的副手,品位正六品,在县令之上)

其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出自《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写于826年刘禹锡奉旨离开和州回洛阳待诏途中的扬州。在那里他首次遇到常有诗书往来但从未见过面的白居易,白有诗相赠,刘便回诗相酬。于是那诗就不可能出现在和州时期。

类似漏洞百出的故事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倒也无妨,可是放在课堂之上作为文章的背景出现,就有失学科的严谨。

为了课上得更好,许多老师在备课时会去百度看看。殊不知,百度有时不仅误人子弟,照样也会误人老师。

请看百度“陋室铭”后出现的内容,就是上文的翻版:

(“百度百科”截图)

所以,作为语文老师,上课仅依仗百度还是不够的,一定还要多看看与教材相关的比较权威的书。

唯有这样,才不会人云亦云,才不会道听途说,才不会把传说当史实。

百度误人子弟咱管不了,但咱老师尽量不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