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古方---小青龙汤

方歌:

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记要谙

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句中探

组成:

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方解:

小青龙汤适用于太阳伤寒兼水饮证,病理表现外寒内饮,即“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伤寒表不解,指脉紧、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无汗等表证仍在;心下有水气,指心下部有寒饮内蓄。水饮致病,变化多端,扰于胃脘,胃气上逆则干呕;水寒射肺,肺失宣降则咳喘。

小青龙汤,以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配合桂枝增强解表通阳之功;细辛、干姜温化寒饮;半夏降逆化饮,与干姜相配,温化中焦水寒之邪。上药皆为辛温,恐辛散耗阴动阳,故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酸敛护阴,与桂枝相伍,调和营卫;甘草和中护正,调和诸药。干姜、细辛、五味子三药同用,正是取“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仲景治寒饮,常将三者合用,一散一收,散中有收,正邪兼顾。诸药相合,在外专行开表以散寒,在内独散心下之气,堪称解表化饮之良剂!

经典拓展:与小青龙汤相关的经典条文节选:

1.《伤寒论》第41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2.《伤寒论》第42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汤服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3.《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4.《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临床运用:小青龙汤是《伤寒论》治疗表寒里饮的代表方,因其以温化寒饮为主要作用,在临床运用时有表寒实证之恶寒发热、头痛、舌苔白滑、脉浮紧,又有寒水射肺之咳逆倚息不得卧时可用;亦可在无明显表证而见嗽突然加剧,痰多而清稀,背上寒冷如巴掌大,或见喘促、心悸、短气、胸满、小便不利、眼睑浮肿等单纯的寒饮证时运用。

1、临证加减:

A、若外寒证轻者,可去桂枝,麻黄改用炙麻黄;

B、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以清郁热;

C、咳喘甚者,加杏仁、苏子;黄昏咳喘加知母、黄柏;五更咳喘加神曲、麦芽、莱菔子;痰黏难咳者,加葶苈子;

D、兼喉中痰鸣,加杏仁、射干、款冬花以化痰降气平喘;

E、若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以宣通鼻窍;

F、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以利水消肿。

2、使用禁忌:

A、口渴喜冷者,忌之。
B、干咳无痰者,忌之。
C、汗出恶风者,忌之。
D、年老体弱,心肾虚弱者,忌之。

3、名家应用:

1. 溢饮及支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妇人吐涎沫。(《金匮要略》)

2.妇人霍乱呕吐。(《千金方》)

3. 杂病之肤胀水肿症,以发汗而利水。(《医宗金鉴》)

4.支气管喘息、湿性支气管炎之咳嗽、湿性肋膜炎、百日咳、肺炎、流感、浮肿、急性肾脏炎、关节炎、结膜炎等因水毒停蓄而来者。(《古方临床之应用》)

5.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顽固感染引起的喘鸣。(《三部六病精义》)

6.吐唾不止、水肿、抽搐、羊痫风、胬肉攀睛、浮肿。(《古方今用》)

7. 胸痹(心肌劳损):胸憋气短、心前区痛、背凉疼痛四年,一剂心前区痛止。(《经方验》)

8. 风寒喘嗽,误补肺胀欲绝。症见喘嗽益甚,胸高气筑,莫能卧下,闭闷欲绝。(《杏轩医案》)

PS:用方心得:临床所见,服本方收效多捷,然停药后复发者,多有舌质淡嫩、脉细弱无力等脾肾虚损之症。此水饮仅得抑减而未根除也,故症状缓减后,须据证选用苓桂术甘汤、金匮肾气丸,或正邪兼顾以治。同时要避免寒凉,少进晚餐,让病者明白形寒饮冷则伤肺、脾,即生痰之源之理,庶可防患于未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