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易错点归纳

高中生物实验易错点归纳
生物颂

生物颂 | 生物学习和考试
156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1、显色类实验:
(1)、可溶性还原性糖的鉴定:
植物组织应该选择苹果、梨等应该选择白色或者近于白色的组织,而不能选择西瓜;
鉴定的糖类为可溶性还原糖,故不能选用甘蔗作为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中需要水浴加热;
若鉴定材料中不含可溶性还原糖,则实验结果的现象应该为蓝色,而非无色,答题时切忌描述为“无色”;
斐林试剂的配制为“等量混合均匀后使用,且须现配现用”,注意与双缩脲试剂的先加A液,后加少量B液区分开来。鉴定结果为斐林试剂在水浴条件下可与可溶性还原糖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2)、脂肪的鉴定实验:
材料选取得是富含脂肪的花生子叶,鉴定过程中须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故而需要制片操作,若切片厚薄不均,会导致显微镜视野明暗不一;
在染色后,显微镜观察前,须用50%酒精溶液洗去浮色,便于我们区分被苏丹Ⅲ、苏丹Ⅳ染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鉴定实验:
材料选择:豆浆或者鸡蛋清(鸡蛋清须稀释,以避免试验后鸡蛋清粘附于试管壁上,不易清洗)
试剂配制:先加1~2mLA液,再加1~2滴B液。
实验原理:Cu(OH)2在碱性条件下与肽键发生络合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故而加热导致蛋白质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引发的蛋白质变性之后的物质,仍能够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络合反应)
实验拓展:将蛋白质与蛋白酶混合使其充分反应过后,再加入双缩脲试剂进行鉴定,仍能够发生紫色络合反应;将蛋白质+蛋白酶+多肽酶混合反应后,加入双缩脲试剂,实验结果依旧为紫色。【原因?】
(4)观察细胞内的叶绿体:
材料:黑藻(它是真核细胞还是原核细胞?为什么?)
真核细胞
(5)观察细胞内的线粒体:
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什么不选择绿色植物细胞?)
试剂:健那绿试剂(染成蓝绿色)
细胞活性:实验过程中细胞始终保持活性,故而在制作装片的过程中,须滴加生理盐水(等渗溶液),而不能滴加蒸馏水;
(6)观察细胞内DNA和RNA的分布:
实验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重要操作:HCl的作用:①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②使DNA和蛋白质分开,便于染色剂染色;
试剂:吡罗红(RNA,故而细胞质被染成红色);甲基绿(DNA,故而细胞核被染成绿色)
(7)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复原实验:
实验材料:植物的成熟细胞(不能选用根尖分生区和动物细胞)【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有细胞壁;第二有成熟大液泡】课本选用的实验材料为洋葱鳞茎外表皮(其液泡含有紫色色素,易观察);
通透性比较:细胞膜、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壁具有全透性。故而质壁分离时,细胞膜与细胞壁之间的液体为——外界溶液;
重要概念: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之间的物质我们统称为原生质层。与渗透装置相比,原生质层就相当于渗透装置中的半透膜,而非细胞膜相当于渗透装置中的半透膜
质壁分离发生的条件:细胞外液>细胞液,故而细胞原生质层失水皱缩。
质壁分离复原的条件:①细胞仍具有活性;②细胞外液浓度<细胞内液浓度。此时细胞吸水膨胀。
植物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原因归纳:
①细胞已经死亡(死亡原因——实验中试剂的浓度、处理的时间)
②细胞外液仍大于细胞内液
质壁分离复原实验的应用:①判定细胞死活;②在不破坏细胞结构的前提下,测定细胞液的浓度;③比较不同溶液的浓度;④比较不同细胞细胞液浓度的大小;
质壁分离实验的知识点拓展:①补充矿质元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画出曲线图);
②观察细胞内的线粒体试验中生理盐水(等渗溶液的作用)
③对考试试题中的“浓度”“稀释”等字眼的把握,一定要联想到“细胞在此浓度下是否吸水或失水”
④细胞膜的提取实验、血红蛋白的提取实验、DNA的提取试验中,使动物细胞破裂采用的方法就是将相应的红细胞置于蒸馏水中,使细胞吸水涨破。
(8)细胞膜的提取实验:
材料: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原因:排除细胞器膜和核膜的影响)
处理方法:将细胞置于蒸馏水中使其破裂,释放出内容物
(9)酶的特性:
Ⅰ.酶具有高效性:
底物:H2O2溶液(本实验的无关变量之一,在试验中需遵循等量原则)
实验组:在一定量H2O2中滴加适量肝脏研磨液
对照组:在等量H2O2溶液中滴加等量(相对肝脏研磨液而言)FeCl3溶液
结果描述:实验组产生气泡的速率更快(或者单位时间产生气泡的数量更多)
Ⅱ.酶的专一性:
实验一:     底物:淀粉溶液
实验组:淀粉酶
对照组:蔗糖酶
实验结果检测试剂:用斐林试剂检测反应产物
实验二:     酶:淀粉酶
实验组底物:淀粉
对照组底物:蔗糖
实验结果检测试剂:斐林试剂检测反应产物
【特别提醒:】实验一的检测试剂可用碘液代替斐林试剂;实验二不能用碘液代替斐林试剂。
Ⅲ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①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低温降低酶的活性,高温导致酶失活(不可恢复)
②pH对酶活性的影响:过酸、过碱都会导致酶失活(不可恢复)
③最适温度和最适pH值的判定:必须是曲线图的“折点”
④实验流程:
探究酶的最适pH值或者温度时,要注意相应的梯度设置,即遵循对照组原则;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始终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在操作顺序上应先设置好相应的条件——即温度梯度、pH梯度之后,再添加酶
Ⅳ影响酶触反应速率的因素:
反应物浓度     酶量    反应温度    pH值     生成物的积累量
Ⅴ可逆反应的判定: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不为可逆反应,其原因是相互转化过程中用到的酶不同
(10)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Ⅰ.实验装置:
Ⅱ.试验中常采用的无氧操作:
煮沸的蒸馏水(除去水中溶氧)、滴加植物油(隔绝空气)
Ⅲ.对无氧呼吸产物的检测:
CO2:Ca(OH)2 溶液(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溴麝香草酚兰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酒精:酸性重铬酸钾由橙黄色变为灰绿色
(11)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实验原理区分:提取实验原理: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
分离实验原理: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大的扩散的快,溶解度小的扩散的慢
提取实验中所加试剂及其作用:
CaCO的作用:保护色素  【不加的结果:提取液颜色变浅,分离得到的最下面的两个条带变窄或者缺失】
SiO2的作用:使研磨充分  【不加的结果:提取液颜色变浅,分离得到的条带均变窄】
无水乙醇(或丙酮)的作用:提取色素(注意:考试时喜欢在这个地方将其错误的改为分离色素)
分离实验的操作细节:①滤纸条须剪去两个角,目的是使层析的前沿线保持水平;
②层析划线须细、直、齐;
③层析过程中层析液不得浸没滤液细线;
④层析过程中需加盖,目的是避免层析液的挥发;
分离及提取实验易混点:
混淆两者的原理、试剂及作用搭配。如试题选项里将层析液的作用描述为提取色素,考试须看清再作答。
(12)色素的光吸收图谱:
叶绿素a、b:主要吸收红橙光和蓝紫光;
叶黄素、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以上色素对绿光的吸收值最低,故大棚不宜选择绿色薄膜,而最好选择无色或者白色的薄膜。
(13)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结论: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变小
【拓展:】细胞表面积与体积比越大,物质交换效率越高。【注意看清效率、速率】
(14)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材料:根尖分生区【区别:根尖成熟区】
操作流程:根尖培养——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
染色剂:龙胆紫或醋酸洋红
【特别提醒】:1.在显微镜下不能看到根尖细胞持续进行的分裂;
2.本实验中盐酸的解离是使组织细胞分散开,而非固定;固定是探究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试验中卡诺氏液的作用,是固定染色体形态,以便于观察;
3.注意实验流程:解离后是先漂洗,以避免盐酸处理时间过长破坏细胞结构,然后才染色,而非先染色,再漂洗。
(15)孟德尔的豌豆实验:
材料:豌豆【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豌豆异花传粉的流程:母本去雄——套袋——采集父本花粉——人工授粉——再套袋——获得成熟个体或种子;
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①选用了合适的实验材料——豌豆;
②采用了正确的研究方法——统计学;
③先研究一对性状,再进一步研究多对性状;
④提出了假说,并设计了适当的方法予以验证——测交。
(16).性状分离比的模拟:
说明:
1.当Ⅰ、Ⅱ两组实验中,每个小球代表一个基因,则每次从其中某一个桶内抓取一个小球,可以模拟基因的分离,两个小桶内各拿出一个小球,则表示的是配子间的自由组合;
2.Ⅲ、Ⅳ组实验模拟的是两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3.在抓取过程中,抓取的小球须放回原小桶;
4.在本实验中,每个小桶内的小球D、d所占比例相等,即各占50%,小桶内小球数目可不等,因为基因分离的前提是抽取D、d概率均等,跟数目无关。
(17).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注意实验材料:精母细胞(生殖细胞)【注意:体细胞不能进行减数分裂,因而不可能出现四分体联会等现象】
(18).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试剂: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的作用】
【拓展:】1.诱导染色体加倍的方法:低温、秋水仙素处理植株幼苗;
2.诱导染色体加倍作用时期:有丝分裂前期;
3.作用机理: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19)调查人类遗传病:
【注意区分:】在患者家系中调查的是遗传方式,在人群中调查的是发病率。
(20)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材料选取:枝条上的芽数目需均等
对照组的设置:浓度梯度
(21)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方法:1.五点取样法:                               2.等距取样法:
【取上不取下,取左不取右】
(22)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重要操作:】血小球计数板的使用:先加盖——再滴加菌液。
(23)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研究方法:取样器取样法
(24)关于常见课本生物学史实:
Ⅰ.对生物膜的探究历程:
①欧文顿:膜是由脂质构成的;
②荷兰科学家用丙酮将人的红细胞中的磷脂提取出来平铺在水面上,其表面积为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磷脂双分子层必然排列为两层。
【拓展:】1.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和流动性这一结构特性,其中功能特性是由结构特性决定的;
2.胞吞胞吐(如神经递质由前膜的释放、分泌蛋白分分泌)体现的是流动性而非选择透过性
3.物质跨膜运输过程中,穿过的生物膜的层数及磷脂分子层、磷脂双分子层的计算
Ⅱ.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①普利斯特里: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②萨克斯:通过曝光叶片与遮光叶片的对照,证明的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实验前需黑暗处理植物,目的是消耗掉植物叶片残存的淀粉,碘蒸气处理前需用酒精除去叶片中的色素,目的是避免色素的干扰】
③鲁宾、卡门通过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O2中的O来自于H2O
④卡尔文通过标记14CO探明了CO中的碳的转移途径【卡尔文循环】
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①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小鼠)——转化因子
②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DNA是遗传物质【没有“主要”】
③赫尔希、蔡斯——T2噬菌体转化实验——DNA是遗传物质
④烟草花叶病毒实验——RNA是其遗传物质
【拓展:】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针对所有生物而言的;对于具体的某种生物,不能说其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Ⅳ.生长素的发现历程:
①达尔文的实验:尖端能够产生某种刺激促进植物的生长;植物感光部位在尖端;伸长部位在下部。
②詹森的实验: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琼脂传递给下部
③拜尔的实验:胚芽鞘的弯曲是由于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
④温特的实验:命名了生长素【但是不知道生长素的本质是吲哚乙酸】
(25)同位素标记法的应用实验归纳:
Ⅰ.同同位素示踪法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
Ⅱ.同位素示踪法探究光合作用过程中,O2中的的O的来源于H2O【鲁宾和卡门】
Ⅲ.卡尔文通过同位素示踪法探究光合作用暗反应中C原子的转移途径【卡尔文循环】
Ⅳ.噬菌体侵染试验中,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分别用35S和32P标记蛋白质和DNA,探究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Ⅴ.沃森和克里克用放射性同位素得出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式【物理模型】
(26)实验中HCl的作用归纳:
观察细胞内DNA和RNA的分布试验中HCl的作用:①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②使DNA和蛋白质分开,便于染色剂染色;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HCl的作用:解离,使组织细胞分散开来,便于我们观察
(27)高中生物教学中常见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
物理模型:真核细胞三维模型、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数学模型:种群密度的调查及研究
(28)根尖的归纳:
①、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培养根尖长度是5cm,剪取根尖长度是2-3mm(不是cm,千万注意啊!!!)
②、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不定根的培养长度是1cm左右,剪取根尖长度是0.5-1cm。
③、分生区细胞的特点:细胞呈正方形(特别注意!),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进行细胞分裂,可以合成生长素,并由此通过极性运输至整个根部。
(29)涉及到显微镜的实验归纳:
①、只用到低倍镜: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②、不用显微镜的实验:可以目测的实验,如观察蛋白质的鉴定的实验结果
③、用到的电子显微镜:要求学生操作的实验均不要求电子显微镜
④、其余的实验均会用到高倍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