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道,阻且长
文:何慧 聂传安
不少家长都说这个阶段的孩子不好相处:要么应付你,要么不理你,要么干脆跟你对着干,怎么着都不让你省心。
我想:如果有这种情况,一定是哪里出错了。
也许不是孩子,而是我们出错了。
这个错也许很早很早就有,只是此时终于显现结果;这个错也许一直都存在,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
读10班何慧文章,相信很多人会深有同感。
“我回来啦!爸!妈!”门口传来我响亮的声音。(这个年龄段的女孩,难得有这般热情。莫非有啥好事?)
换好拖鞋,背着书包,愉快地推开厨房门,对着正在炒菜的爸爸举起了手中的奥利奥。(心情不错!)
“看,谢厚堃送的!”(哇,他呀!不仅学霸,而且男生!)
又掏了掏外套口袋,拿出一包小糖果。(变魔术么?)
“诶,嘿嘿,曾欣给我的!”(哇,她呀!不就是那个渴望语文、思品教师打架的那个人么?)
我开心地笑眯了眼。(忍着一路不吃,好拿回家向家长炫耀。小小的礼物,珍贵的友情。有同学关爱,这丫头太开心了!)
爸爸沉默了一会儿,说道:“这些都是虚的,你是要学习他们的成绩。你这个成绩……”(这……喜悦会从天上跌到地下的)
“爸!我知道上了初三,学习非常重要,但是我是个人!我有自己的朋友圈,我做不到只读书,死读书,不被身边的事打扰。我有喜怒哀乐!”(孩子真的大了,需要尊重孩子的感受了)
爸爸一怔。(还没反应过来?)
我又大声道:“我在跟你分享我的快乐!你这个时候说成绩不觉得很煞风景吗?我知道你担忧我,但是这样下去,我会疯的,我迟早跟你没话讲!”(请各位家长细细读这段话……)
我愤怒非常,摔门而去。(什么叫乘兴而来,扫兴而归?)
晚上睡觉前,我如往常一样趁着爸爸开洗衣机的功夫溜进他们房间,跟我妈唠嗑。(“唠嗑”一词就这么从大东北自然而然地跑到祖国的最南方,居然丝毫没感觉到违和。语言融合之快可见一斑)
妈妈说,爷爷想要上班,但是因为年龄大被辞退了。妈妈去看爷爷时,爷爷都好像失去支柱似的,蔫答答地躺在沙发上。(母女间唠家庭之事,既是告知,又叙亲情)
“那我周五去看他吧!”我说,““刚好陪他打会儿牌。”(多好的孙女)
这时爸爸进来了,说:“你还是以学习为主……”(爸爸进来的似乎不是时候……)
刚刚的好心情顷刻消散,怒火已经燎原。好似失控般,我快步走向自己的房间,回首道:“够了!我不想听这些!”(……)
门“呯”地被我摔上。(“摔”字,多大的力)
于是瞬间隔开了屋里屋外的人。(心门,也隔开了)
此文推出前颇有些犹豫:小女孩的爸爸看了会不开心吧?于是我征询这丫头。这孩子说:“没事,这文章他知道,他已经伤心过了,其实他是很爱我的。”我也思忖此文内容并非个案,而是有相当的普遍性,值得许多人借鉴与反思,所以推出,并请慧爸爸见谅。
针对此文所及的家庭教育问题,我想说两点:
其一,有效教育的前提是亲子之间要有感情。感情越深,教育起来越容易。而情感的建立,需要亲子之间时时“共情”,即有相同的感情。就此文而言,小丫头先是得人关爱,特别开心,父母应该充分去分享这份喜悦;后是想要关心别人(爷爷),此时父母应该赞美、鼓励,让她的爱心得到充分的肯定。类似的经历多了,亲子的心就会更加紧密,教育起来也不会费事。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就是此理。
其二,有效教育一定要把握契机。学习虽重要,但也不是时时处处挂在嘴上——任何东西强调多了只可能两个结果:要么反感,要么漠然,而这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契机一般出现在问题处——作业有问题,考试有问题,思想有问题,行为有问题……抓住具体问题这个“点”,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由情及理,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说教才有说服力。而文中的两处“说教”都出现在与学习与问题无关的情境中,自然引起孩子不悦。
教育之路漫漫,希望我们走得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