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自杀后,抑郁症女儿的自白

温柔、贤惠的母亲突然自杀,没有留下任何一句话。

这看似只有电影里才会上演的情节,真实地发生在22岁女生小玲的身上。

近一年的时间里,小玲都在寻找母亲离开的原因。她一度觉得,是自己害死了母亲,“她不该生下我,我是她一切不幸的来源”

小玲为此掉进自责与后悔的黑洞,她甚至差点重蹈母亲的覆辙。

突如其来的自杀

事情过去一年后,小玲还会控制不住地想,如果那天早起一点,“那件事”是不是就可以避免?

那天是2020年1月22日,再过两天就是大年三十,正在读大四的小玲放了寒假,回到家里。

早上九十点钟,她正睡着,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吵醒,随后听见父亲在喊母亲的名字。

小玲在家睡觉从来不关门,她的房间正对着父母的卧室,此刻里面空无一人。

敲门声是从卫生间传来的。不一会儿,父亲来到她的房间,问她知不知道母亲把卫生间的钥匙放在哪里,“你妈把自己反锁在里面了。”

小玲几乎是从床上跳起来,帮着父亲找钥匙,父女俩都觉得反常,这个家里,谁也没有关门的习惯。

父亲忍不住问她:“你妈妈最近有发生什么事吗?”

“没有呀。”那几天大家忙着准备过年,小玲没注意到母亲有什么异样。

父亲也没往坏处想,从医20多年,从职业本能出发,他觉得母亲可能是某种急性病发作,晕倒在卫生间里。

小玲趴下来,从门缝里扫了一眼,心里升起一股不好的预感:她看到里面有一张红色的塑料凳,但没有看到母亲的身影。

情急之下,父女俩先拨打119,请求火警帮忙撬门,又拨了110报警。

先到的是火警。小玲记得,一个看上去非常年轻的消防员把门撬开,打头进去,又马上退出来,让他们先进。

她和父亲一起走进卫生间,看见母亲悬吊在半空中,脖子上缠着一条淡粉色的丝巾。

她的大脑一片空白,只听见父亲喊着母亲的名字,“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父亲冲上去,想把母亲抱下来,但丝巾打了死结,他解不开。小玲下意识地去找剪刀,冲回来,踩上马桶,亲手剪断了丝巾。此后两天,她的手都克制不住地抖。

为了抱母亲下来,父亲把腰给闪到了。后来警察到了,大家协助父亲把母亲搬出去,小玲捂着眼睛不敢看。

但她还是看见,母亲的嘴已经发黑,脸也发青了;穿着平时的睡衣,脚上是一双塑料拖鞋。

小玲家在东南沿海,冬天气温也在10°C以上,但她摸了摸母亲的脚,像冰块一样。她不知道,母亲走了有几个小时。

图源《你好,李焕英》

就在前一天,他们一家人还回了趟老家,有说有笑。回来母亲煮了晚饭,他们边吃边聊,约好除夕要全家一起包饺子、看春晚。

晚上十点,母亲把第二天早上要喝的白粥放进电饭锅里,定时;完了喊小玲去洗漱,睡前还给女儿留了卫生间的灯。

事后回忆,小玲在网上写道:“一切所谓征兆都没有出现,一切都显得那么稀松平常。”

那么,母亲为什么会自杀?

警察按常规流程,把父女俩带回派出所分开做笔录:

“前一天有没有争吵?”“没有。”

“最近有没有比较紧急的财产方面的问题?”“没有。”

“那有没有生什么病?”

父亲想了想,说:“她更年期,失眠,我给她拿了安神的药在吃。”

失落的遗言

失眠这个细节,是小玲和父亲翻遍母亲的遗物,才留意到的。

母亲去世后,小玲第一时间翻看她的手机。头天晚上,她留意到母亲一直摆弄手机,回想起来,觉得是不是在给他们写“后话”。

但备忘录里除了工作清单,别的什么也没有。

浏览器是手机默认的无痕模式,一片空白。

聊天记录,也没有异样。最近一次聊天是和二姨,母亲的二姐,日期停留在几天前,内容无外乎家长里短。

和小玲的最近一次聊天,可以追溯到三周前,她还在学校。那天母女俩讲的电话,被什么事情打断,母亲发来信息,“下次再聊啊”。

手机里没有线索,小玲和父亲又翻遍了家里的本子和纸张,仍一无所获,母亲没给他们留下只言片语。

只有微信收藏夹里,母亲零星收藏的几篇改良睡眠的文章,提醒着他们,她被失眠困扰好久了。

小玲第一次意识到母亲失眠,是高三的时候,一次放学回家,看见桌上放着一瓶药,就问母亲,谁在吃。

母亲说,她在吃,治更年期的。

更年期是父亲的判断,母亲只告诉他,晚上睡不好。

父亲问了医院里内科的同事,给母亲带回两种药,一种是中成药,调理的;一种是西药,助眠的。

服药后,母亲就没再提过失眠的事。实际上,她一向隐忍,很少说起自己。

图源《你好,李焕英》

大学期间,小玲每周和她通一个电话,一个多小时的“电话粥”里,聊的都是小玲的事情,母亲永远是倾听者的角色。

其实失眠困扰母亲,至少有三四年的时间。

小玲事后回忆起一个细节,大三她放暑假回家,父亲每周值两次夜班,不在家睡,为了省电,她和母亲睡一间房,只需要开一台空调。

母亲十点上床,却很晚都没睡着,夜里翻来覆去。第二天,母亲小心翼翼地问她,“妈妈有没有吵到你啊?”

小玲要主动问,母亲才肯说:最近睡得不好,多梦,入睡一个小时,做一个梦醒来;再次入睡,又做一个梦醒来,睡眠完全是碎片化的。

可是,失眠会对一个人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吗?小玲和父亲觉得,中年人失眠很正常啊,小玲的姑姑也失眠。

那段时间,父亲跟亲戚说起这件事,总说想不通,“我们结婚几十年,都是这样生活的,好好的怎么就这样了。”

避而不谈的心事

不管是在外人眼里,还是小玲自己看来,父母亲的关系都可以说是幸福和睦。

在她的印象里,母亲一直有些孱弱,而父亲对母亲很是照顾。

母亲身高1米55,体重只有七十几斤,她肠胃不好,一家人为此吃得相当清淡,早晚都喝白粥,不碰油花,只有中午才吃米饭、炒菜。

父亲心疼母亲,中午只要有空就回家做饭,不让她碰油烟。

以前住在医院的家属楼里,周围都是父亲的同事,父亲在厨房里挥铲舞勺的样子被他们看见,回头有邻居阿姨来找母亲聊天,不无艳羡地说,“你老公对你真好。”

母亲也很依赖父亲,身体哪里不舒服,第一时间告诉他。

小玲很小的时候,母亲单位组织体检,查出子宫里有积液,医生说不严重,但她忧心忡忡的。父亲于是安排母亲入院做了手术,他带着年幼的小玲在手术室外的走廊里等着。

母亲胸部也动过一次手术,还是体检,查出里面长了纤维瘤,不致命,但母亲害怕恶化,就开刀取了出来。

因为身体不好,性格又比较内向,除了上班,母亲很少外出,哪怕是父亲喊她出去散步,她也推说身体不舒服。

叫得动母亲的,大概只有小玲。她记忆里有很多跟母亲一起散步的场景,母女俩可以聊一路,从电视剧情节,到今天的菜怎么样。

图源《你好,李焕英》

越长大,小玲越发意识到,母亲在生活中几乎没有朋友,她愿意依靠的只有她和父亲,尤其是她。

怎么开通淘宝、支付宝啊,跟同事微信聊天,应该回什么表情包啊,她都会向小玲求助。

每逢这时,小玲心里就会生出一种,好想保护母亲的情感。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她在家里闻到煤气味,赶紧告诉母亲,母亲就去检查煤气灶的开关,火一下子窜出来,烧到了母亲的头发。

她很是后悔,心想为什么自己不去检查。

大学她考到省会,高铁不过一个小时的距离,她只要有假就回家陪伴母亲,仍然感觉放心不下。

怕母亲无聊,她每周五雷打不动地跟母亲煲一个多小时的电话粥,分享她的生活。

母亲太温柔了,她从不说教,不会像大部分母亲那样,对女儿的穿着指手画脚,也不会拿感情、学业等人生问题教育女儿。

她也从不说自己的事情,就是倾听。

现在回看,小玲发现,和母亲的关系,在日常的亲密之下,有一种莫名的疏离感,“因为她从来不会跟我们聊心事啊”

是我害死了她

其实小玲的性格和母亲很像,也习惯把痛苦憋在心里。

大四的冬天,她胃口不好,总吃不下东西,情绪持续性低落。那是一种没来由的低落,找不到原因,无从排解。

赶上快放寒假,她不想回家让父母看到自己不好的一面,非常努力地调节情绪,可越调节就越难过,陷入恶性循环。

最严重的时候,她失控到用刀子划手腕,划完自己也吓了一跳,心想不能这样了,就去医院挂了精神科的号。

在精神科,她被确诊为中度抑郁症。拿到诊断结果的那个下午,她心里纠结又委屈。

纠结的是她不知道该不该告诉母亲,怕她担心,更怕她失望,“让她觉得丢脸”。

委屈的是,她一个人扛了好久,已经扛不住了。

那天正好是周五,是她例行跟母亲通电话的日子,她一直拖到晚上,才心烦意乱地拨通电话。

她先跟母亲聊了些有的没的,然后鼓足勇气,“妈妈我告诉你一件事……我得了抑郁症。”

话一出口,她就哭了,好像小时候,“在外面受了委屈,只要一跟妈妈说就会哭”。

图源《你好,李焕英》

电话那头,她听到母亲也哭了。这通电话打得比平时更久,小玲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把她最近自残的行为、想死的念头,都告诉了母亲。

说完,她感觉心里的包袱放下了,“终于可以不用瞒着他们。”

后来,小玲从父亲那里听说,母亲一夜都没有合眼。

“我好没用。”母亲感慨。

这些细节,在母亲走后折磨着小玲,“是我害了她,明明想死的人是我,走的却是她。”

她和父亲,都不想面对没有母亲的家。父亲处理完母亲的后事,留在老家。因为疫情,学校不开学,小玲从小跟外婆亲,于是去了外婆家。

外婆也为失去女儿悲痛欲绝,她委婉地责怪父亲,“没有照顾好她(指母亲)”。

小玲当时在场,眼泪立马就出来了,尽管外婆不是说她,但她感觉是自己的责任。

在外婆家,她频频梦到母亲,那些梦怪异而恐怖:

“最开始梦见给妈妈打电话,联系人那里却写着'鬼’,怎么也打不通。然后梦见她还活着,可是霎时间,妈妈的骨灰刚刚出来的画面,无比清晰地出现在脑海里。”

最恐怖的一次,她梦见自己亲手杀了母亲,“害死母亲”的想法,已经深入她的潜意识。

但睡醒起来,在外婆面前,她装得跟没事人一样,绝口不提自己的恐惧和自责。

抑郁症的事也瞒着外婆,要去医院复诊的时候,就撒谎说是回学校拿东西。

雪上加霜的是,小玲遇上个不给力的医生。当她试图跟医生倾诉,“我总觉得我害的她(指母亲)”,医生却用苛责的语气回应她,“难道你爸爸也要因为你这样去死吗?”

小玲像是被逼进了一个小盒子,情绪开始崩溃,失控的时候会打自己的头;她还偷偷在手机备忘录里打好了遗言,“我也想像我妈妈那样子。”

四月的一个夜晚,她又陷入到自责的情绪里,无法自拔,于是用头撞墙,一下一下,嗵——舅妈听到声响过来看她,吓坏了,当晚是守着她一起睡的。

第二天,舅妈告诉父亲,父亲开了20多公里的车,从老家赶过来,要带小玲回家。

回去的路上,父亲涕泪纵横,握方向盘的手都是抖的,他喊着小玲的小名,“你真的舍得抛下爸爸一个人活着吗?”

小玲从没见过父亲哭成那样,她当时就想:“我为什么要让爸爸那样伤心?”

“妈妈的事情已经让我们伤透了心,我不能让爸爸再承受一次那种伤心了。”

逛了逛妈妈的淘宝

回家后,小玲的情况时好时坏,崩溃过好几次。

父亲的神经高度紧张,看到女儿进卫生间都会害怕。一次,小玲网购衣服不确定尺码,拿了一条长长的软尺,要进卫生间量。父亲看见就跟过来,“你拿那个干嘛?”

为了让小玲好起来,父亲督促她吃药,经常和她谈心,他安慰小玲:

“不是妈妈不要你,是爸爸没有照顾好她。你要好好振作,好好生活,才能告慰妈妈在天之灵。”

父亲发给小玲的消息

母亲在世的时候,小玲和父亲交流特别少,他们的沟通基本上通过母亲进行。现在,父亲说的最多的话是,“你心里想什么,一定要告诉爸爸。”

为了不让父亲担心,小玲决定逼自己快乐。但母亲自杀的原因,仍然是她的心结。

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她都在思考、纠结。母亲留下的手机,她没事就刷,从照片、备忘录到微信聊天记录,每一条语音她都听了无数遍。

为了寻找更多线索,她点开了母亲的淘宝。在购买记录和购物车里,静静躺着母亲努力生活过的证明:买给她的生日礼物,买给父亲的、值班时充饥的面包,挑给自己的冬衣。

母亲是节俭的,给自己看的衣服,没有一件超过200。

母亲的购物车

母亲的品味也很低调,喜欢素雅的颜色,连丝巾都买淡粉的。

母亲的购物记录

然而,母亲就是用这条丝巾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划到丝巾的时候,小玲的心脏像是一下子被击穿了,难过到无法呼吸。

她想说点什么,又害怕惹父亲担心,于是到常去的豆瓣小组发了个帖子,“逛了逛妈妈的淘宝”。

帖子发出来,有人在底下留言问:“妈妈是抑郁症吗,这么爱你们却选择了离开。”

一语惊醒梦中人。联想到母亲失眠多年,和她吃的更年期的药,小玲上网查了很多资料,推断母亲或许早已从普通的更年期失眠、焦虑,发展成了抑郁症。只是母亲默默忍受着痛苦,什么也不说。

意识到这一点,她在帖子里补充,“更年期抑郁真的很常见也很严重,请大家多多关爱父母吧。”“出现失眠易怒的情况一定要去看医生。”

她的经历和忠告,戳痛了很多网友,帖子迅速传播,留言和转发都超过了四千。

留言小玲无法一一回复,但只要看到和母亲“失眠”、“更年期”相关的,她一定会回,经历了丧母之痛,她不想让别人也后悔。

帖子后来还被搬运到微博,出现了一些指责的声音,质问她和父亲为什么没有早点发现母亲抑郁,是不是对母亲不闻不问。

这让小玲又陷入到最初的痛苦之中,“果然,是我害死了她。”“更年期抑郁只是我给自己的罪证找的借口吧。”

一周后,一个叫“关注女性长辈更年期抑郁”的话题在豆瓣上诞生。里面陆陆续续有了281篇帖子,有不少人是看过小玲的帖子后,来分享自己母亲的更年期经历。

几乎所有人都认同:“更年期抑郁很隐蔽,很少被确诊,算是非常凶险的疾病。

图源豆瓣

他们有的是幸运的,经过治疗和陪伴,母亲熬过了难关;有的和小玲一样,永远失去了母亲。

有个叫“成程”的女孩,母亲因为更年期抑郁,趁所有人午睡的时候,从17楼纵身一跳。

母亲在留下的遗书中说,“离开是因为失眠如受刑”

而成程身在日本,无法回国,母亲联合所有亲戚朋友瞒了她一整年,她对母亲的痛苦一无所知。

她在帖子里呼吁大家和父母之间一定要“彼此坦诚”,“这种被欺瞒的无力感会是一生的痛苦,是以爱之名造成的毁灭性伤害。”

图源豆瓣

剪断自杀的念头

母亲离世后,小玲再也没有离开过老家。

除了毕业季,她返校拿了趟行李,就回家找工作了,她要和父亲“相依为命”。

日子逐渐步入正轨,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吃饭,饭后她和父亲待在客厅,她看电视,父亲刷修仙小说,天气好的时候他们出门散步。

她的情况也一天天地好起来。好转的过程,她用一两句话就带过了,个中挣扎,只在她的微信动态里留下零星痕迹——崩溃时,她也转向朋友圈发泄过。

但这些负能量的情绪后来都被她删除,她选择记住那些好的、友善的。在她的微信收藏夹里,有数十条文字信息,都是朋友和同学发给她的。

有个大学同学,给她发了很长一段话,告诉她,“如果你需要的话,我可以在,也一直在”。为了不给她压力,同学还特意注明,“你不用回复我。”

小玲内心充满感激,她那时状态很差,“很难回复这类消息”。

同学发给小玲的消息

好转之后,小玲梦到母亲的次数越来越少,但她越来越想她。

母亲“百日”的时候,她和父亲回了老家,去寺庙为母亲做了一场隆重的“功德”法事。

寺庙里的和尚诵经,小玲跪在一旁,看着祭祀用的纸房子,三四米长,两米多高,那么大那么漂亮,她心里却空荡荡的,她想,母亲在那边会很孤单吗?

念完经,和尚指挥小玲去把纸房子烧了。当晚她就梦到了母亲,母亲一直对她笑,小玲醒来回味了很久,她想回到梦里,不愿醒过来。

她不信鬼神,但有一段时间,她总忍不住走进卫生间,跟母亲说话。

虽然她知道,母亲不在那里。

母亲去世一年多,电影《你好,李焕英》上映,小玲去看了,几乎是哭着看完全场。

因为提前被剧透了,李焕英也是穿越到过去的,从电影的前半部分开始,每一次李焕英看着贾玲微笑,小玲都会哭。邻座不停回头看她,“大概他想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看个电影哭成这样。”

最后电影揭晓伏笔,贾玲从高空摔落,李焕英脱口而出“我宝”,冲上去接住贾玲,小玲立刻起身离场,她害怕自己会哭出声来。

图源《你好,李焕英》

为了排解对母亲的思念,有段时间,小玲每天都会打开手机里的便签,想给母亲写信,总是写完开头的“妈妈,……”就写不下去。

她感觉自己是个没用的人,但想到母亲最讨厌她说自己没用,就不再写了。

“如果我好好活下去,是不是就有用了?”

去年八月,小玲萌生了纹身的念头,她想纹一句话:“She wants you to live(她想让你活下去)。”

这个想法一冒出来,她就去约了纹身师。纹的时候,“she”被划掉,变成了“they”,母亲不在了,但还有父亲,还有朋友。

图案是她自己设计的,母亲自缢的丝巾,和她剪断丝巾的剪刀,引申含义是,“我要是有这种念头(指自杀)的话,就剪掉吧。”

小玲记得,确诊抑郁症那天,她哭着给母亲打电话,说她想死,她问了母亲一个问题:

“你会不会失望,会不会怪我?”

“怎么会。”母亲说,她总是安慰小玲,夸小玲,在母亲心里,小玲就是最好的。

那个问题,如果母女对调,小玲想对母亲说出一样的话。

只是,母亲再也听不到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