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登顶珠峰有桐柏人的身影

电影《攀登者》讲述的是在1960年,国家组织登山队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登顶成功激动人心的故事。影片看得我们热血沸腾,然而这其中的一些真实的故事,你可能未必知道。

很少人能知道,当年那些年轻的中国登山队经历了怎样的波折命运和极限挑战,更少有人知道,这里边还有一位家住河南省桐柏县埠江镇胡楼村的英雄,当年他也全程参与了登顶珠峰,他的任务是负责守护步话机。

他的名字叫张小路,1938年生于桐柏县平氏公社胡楼大队史庄组(当年胡楼大队行政隶属于平氏公社,后又经过行政划分,将胡楼划归于埠江的前身栗楼),1957年元月参军,支援朝鲜战后建设。所属部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志愿军134师,时任军长丁盛,师长白兵。

1958年5月25日,张小路所属部队从朝鲜撤军,回到国内甘肃省兰州,同年受命到西藏山南地区平复叛乱。

1959年,国家从全国选拔优秀人员开始组建国家登山队,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任体委主任的贺龙,一直对此事很积极。贺龙与体育早有不解之缘,抗战时期他麾下的120师就以“仗打得好、生产搞得好、体育搞得好”而闻名,他亲手组建的120师“战斗篮球队”更是赫赫有名。

这支登山队伍总共214人,其中女队员11人。队伍人员无论是政治面貌,还是个人体质,全部都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平均年龄仅24岁。张小路就是其中一员,那年他21岁。

年轻时英俊的帅哥张小路。

上世纪50年代,英国和瑞士登山队先后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成功登顶珠峰。但在中国境内的北坡,始终无人自此登上世界之巅,包括马洛里在内的英国人数次在北坡折戟,以至于他们得出结论,想从北坡攀登这座“连飞鸟也无法飞过”的山峰,“几乎是不可能的”。

直到1960年5月25日凌晨4点20分,成立时间不足5年、队员平均年龄24岁的中国登山队,艰难地将五星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顶的壮举。

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珠峰北坡不可征服的神话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打破。

我们惊叹于今人登顶速度越来越快,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借助当年登山队员们在岩壁上艰难打下的钢锥而架起的金属梯,直到2008年仍是登山者们不可或缺的助力。

张老当年和战友攀登到8100米时,由于右手、右脚严重冻伤(右手大拇指以及右脚大母脚趾冻掉),无法继续攀登,他和其他8名队友停留在了8100米高度。

当时停留在8100米高度的还有副队长许竟,他是因为体力严重透支,从8500米被护送到8100米休息的。

由于副队长许竟体力不支,王富洲接任突击队长,突击队员有刘连满、贡布以及临危受命的运输队员屈银华。

在通往珠峰的最后一道难关——“第二台阶”处,刘连满主动蹲下当“人梯”,让队友踩着自己的肩膀攀登,加上一直在前面开路,从而消耗了大量体力,在海拔8700米处,一连摔倒好几次。虽然刘连满挣扎了几次,但是因为实在太虚弱,没爬起来,无奈,王富洲和贡布、屈银华三人只能将他安置在一处避风又不会发生坠岩危险的地方休息,并把所剩无几的氧气留下一瓶,准备回程时再来接他。

接下来,王富洲三人又经历了什么,并最终攀上了珠峰?

5月28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将中国成功登顶珠峰的喜讯传遍了全国。《人民日报》为这次登峰还发了“号外”,建国后, 《人民日报》发过两次“号外”,另一次是原子弹爆炸成功。

不久,拉萨、北京等地纷纷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作为登山英雄,张小路和其他队员们一起来到北京,接受国家领导的最高荣誉接见。

在热烈隆重的颁奖会上,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国务院副总理的贺龙、董必武、郭沫若、林彪等领导分别向登山英雄们颁发奖牌,并合影留念。

时光就如胡楼村史庄南边滔滔不息的三夹河一样,在过去的岁月里,张小路和无数前辈们,用自己的躯体和生命,为我们铸就了辉煌的过去。他们在过去的岁月里留下的脚印,将会在未来的时光里,变成了永远熠熠发光的星星,照耀并激励我们。

如今,已经82岁高龄的张老身体依然十分硬朗,谈吐得体,思维敏捷,走起路来虎虎生风,颇有当年英雄的气质,和老伴安静幸福的在老家胡楼史庄安享晚年。

1960年5月30日,王富洲等三人回到大本营受到热烈欢迎。

2010年5月31日,张小路受邀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纪念中国登山队首次登顶珠峰五十周年座谈会》,与会领导有现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以及前军委副主席张万年等。

全国获此奖牌者仅仅十三人,张小路作为并列第五名而获殊荣,据悉,此奖牌目前全国仅剩此一枚,其余皆失散。

这些奖牌,任何一枚都是厚重而又沉甸甸的。

张老的侄子张亚发先生提供的素材手稿。

82岁高龄的张老,精神矍铄,身体硬朗,思维敏捷,谈吐清晰。

张老的二女儿谈起父亲,满满的幸福和自豪。

为什么要登顶珠峰?

1956年之前,中国的登山运动仍是一片空白。为何那时登顶珠峰会被提上日程?当时处于冷战,登顶珠峰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又一次较量,苏联“老大哥”具备雄厚的登山实力,但因为珠峰在中国境内,因此苏联希望联合中国登顶珠峰,向世界宣示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苏联与中国联合组建了登山队,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苏关系转冷,苏联单方面取消了登顶珠峰的计划。这让中国陷入两难,如果单独登顶,我们欠缺登山设备,这原本是苏联承诺提供的;如果放弃登顶,这间接是承认离开了苏联,中国没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而1950年末,中尼刚好也在进行边界谈判,其中涉及珠峰归属。尼泊尔向导丹增已成功登顶珠峰,如若中国没有办法登顶属于自己的珠峰,谈判时或将处于下风。正是这样的背景,使得攀登珠蜂的登山队员们,陡然间肩负了一项庄严的国家使命。

登顶珠峰的确切时间:

1960年,国家作出了单独从珠峰北坡登顶的决定,并特地拨付资金赴瑞士采购登山设备,在各方面给予了极大支持。
经历了艰难险阻甚至牺牲,1960年5月25日凌晨4时20分,北京地质学院毕业生王富洲、四川林业工人屈银华,以及翻身农奴贡布,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峰。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登顶珠峰,也创造了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的纪录。

登顶珠峰的政治意义:

《人民日报》在“纪念中国登山队首次登顶珠峰50周年座谈会”的报道中写道:“当年中国登山队从北坡首次登顶珠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战胜困难、不断前进的勇气和信心,向全世界证明了在中国人民面前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表达了中华民族不怕任何困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定信念”。

登顶珠峰个人付出的代价:

王富洲上山前的体重是160斤,下山后只剩下101斤;屈银华上山前是154斤,下山后只有102斤,并且冻伤的十趾和脚后跟被全部切除。

【良子编后语:本文内容由张小路老英雄口述,其侄子张亚发先生整理。良子在编辑时,参考了《观察者》、《西藏卫视》、《半月选读杂志社》等相关文献资料,并且得到了张老的二女儿张东宏女士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以下文章,点击标题可以直接阅读:

面子

收鞋底

遗忘在平氏的岁月

平氏拾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