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中药的临床应用问题
《黄帝内经·素问》把中药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 4类,并提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伤寒论》载方 113 首,用药89 味,其中 1/3为有毒中药, 大多炮制后入药,如附子(炮、去皮、破),芫花(熬),半夏(洗),水蛭(熬),虻虫(去翅足,熬)。又如《伤寒论》中甘草附子汤,“恐一升多着,宜服六七合”。可见炮制是中药减毒的重要方法,同时服用有毒药物要控制用量,因人而宜。
《中国药典》2015 版一部对有毒中药以“有大毒”、“有毒”、“有小毒”来划分,这里的毒指的是狭义的毒,是指中药作用于人体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其中有毒性中药42种,有小毒者 31种,有大毒者 10种。其用法用量有严格的规定,可内服者剂量都较小;其中土荆皮、千金子、千金子霜、小叶莲、马钱子粉、巴豆霜、甘遂、朱砂、红大戟、金铁锁、京大戟、闹羊花、轻粉、洋金花、猪牙皂、斑蝥、硫黄、雄黄、草乌叶等药多入丸、 散;川乌、马钱子、白附子、半夏、草乌、斑蝥等药炮制后用,或炮制后入丸、散;丁公藤、天南星、巴豆、红粉等一般外用,以醋或酒调敷;狼毒为熬膏外敷。临床中要了解这些毒性中药的毒性成分和中毒表现,以避免临床使用有毒中药产生中毒不良后果。
临床使用的中成药中,有的也含有与有毒中药相同的成分,如雄黄中的二硫化二砷具有毒性,含有雄黄的中成药包括安宫牛黄丸、牛黄抱龙丸、牛黄解毒片、牛黄清心丸、六神丸等,这些有毒中药如果与中成药同时服用可使毒性叠加,加剧中毒。
有毒中药的临床疗效较好,但在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中医理论,合理辨证使用。医生对自己所使用的中药除了要熟知性味归经外,还要掌握其药理毒理及中毒的表现和抢救措施,这样才能够保证有毒中药的合理安全使用,发挥药物作用,减轻药物毒性。要密切注意剂量、炮制、中药配伍、煎服方法、使用疗程等方面,对于一些毒性较大的药物如乌头、雷公藤、马钱子等,治疗量与中毒量非常接近,要从最小剂量用 起,密切观察,注意使用量。此外,临床上选择有毒中药时还需要密切注意中药的敏感性和耐受性。只有熟悉中药的毒 性,辨证用药,严谨配伍,规范炮制,掌握用药剂量才能充分发挥中药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