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11齐俗训诗解19各乐所安天下均平
题文诗:
重生者不,以利害己;立节者不,见难苟免;
贪禄者不,见利顾身;好名者不,非义苟得.
此相为论,譬冰与炭,犹钩与绳.何时而合.
若以圣人,为之中则,兼覆并之,未有可是,
可非者也.飞鸟主巢,狐狸主穴,巢者巢成,
而得栖焉,穴者穴成,而得宿焉.取舍行义,
人之栖宿.各乐所安,致其所蹠,谓之成人.
故以道论,总而齐之.各有所宜,人性齐矣.
治国之道,上无苛令,官无烦治,士无伪行,
工无淫巧,事经不扰,器完不饰.乱世不然,
其为行者,相揭以高,其为礼者,相矜以伪,
车舆器用,极于雕琢,逐于刻镂.求货者争,
难得为宝,诋文者处,烦挠为慧,争为佹辩,
久稽不诀,无益于治.工为奇器,历岁后成,
不周于用.神农法曰:丁壮不耕,有受饥者;
妇人不织,有受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而,
为天下先.导民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器,
无用之物.当时是故,其耕不强,无以养生;
其织不强,无以掩形.有余不足,各归其身.
衣食饶溢,奸邪不生,安乐无事,天下均平.
孔丘曾参,无所施善;孟贲成荆,无所行威.
【原文】
夫重生者不以利害己,立节者见难不苟免,贪禄者见利不顾身,而好名者非义不苟得。此相为论,譬犹冰炭钩绳也。何时而合!若以圣人为之中,则兼覆而并之,未有可是非者也。夫飞鸟主巢,狐狸主穴,巢者巢成而得栖焉,穴者穴成而得宿焉。趋舍行义,亦人之所栖宿也。各乐其所安,致其所蹠,谓之成人。故以道论者,总而齐之。
治国之道,上无苛令,官无烦治,士无伪行,工无淫巧,其事经而不扰,其器完而不饰。乱世则不然,为行者相揭以高,为礼者相矜以伪,车舆极于雕琢,器用逐于刻镂。求货者争难得以为宝,诋文者处烦挠以为慧,争为佹辩,久稽而不诀,无益于治。工为奇器,历岁而后成,不周于用。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其导民也,不贵难得之货,不器无用之物。是故其耕不强者,无以养生;其织不强者,无以掩形。有余不足,各归其身。衣食饶溢,奸邪不生,安乐无事,而天下均平。故孔丘、曾参无所施其善;孟贲、成荆,无所行其威。
【译文】
看重生命的人,不会为了利益而损害自己;坚持名节操行的人,不会看到危难而苟且逃避的;贪得无厌的人,看到利益就会不顾一切;而珍爱名声的人,是不会随便取获不合道义的东西。将这些相比较而论,真好比是炭与冰、钩和墨绳,真不知什么时候能使它们吻合相容呢?假使让圣人来仲裁,就有可能将此调和、兼容、并蓄、覆盖为一体,无所谓肯定此、否定彼。飞鸟习惯筑巢而栖息,狐狸习惯洞穴而歇宿;在这里,无论是筑巢栖息还是洞穴歇宿,都是为了找到一个归宿。而社会中的人们取舍什么、行动什么,也都想找一种寄托和归宿,各人都在找一个自己乐意舒适的安身之处;而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的人,就算是完人。所以,从“道”的角度来看万事万物,就会将它等而视之、总而齐之。
盛世太平国家的治理方法是,君王没有苛刻的法令,官吏没有烦琐的政务,士人没有虚伪的品行,工匠技艺没有淫巧的成分;事务合乎常规而不混乱,器物完美而不雕饰。而乱世就不是这样。饰伪品行的人互相吹捧抬高身价,施行礼义的人互相虚伪造作;车辆极力雕琢,器物竞相刻镂;求取财物的人争抢难得之物,并把它们当作宝贝;以文辞互相诋毁的人纠缠于冗长烦琐的事中而自以为聪明。官吏们互相争吵诡辩,将政务工作久拖而不处理,这些对治理国家毫无益处;工匠们处心积虑要制作奇异的器具,累月经年才完成,却不适合于使用。所以古代神农的法令这样说:“成年男子如果不从事耕种,那么天下就会有人因此而挨饿;年轻妇女如果不从事纺织,那么天下就会有人因此而挨冻。”
因此神农自己亲自耕种,他的妻子亲自纺织,为天下人作出了榜样。神农教导人民,不要有意地珍贵难以得到的货物,不要过分器重无用的物件。所以那时代男子非得努力耕种不可,否则将要饿肚子;女子非得勤奋织布不可,否则将无法遮蔽身体;有余和不足,都直接关系到每个人自身;丰衣足食,邪奸就不会产生,大家安居乐业而天下太平。所以太平盛世使得孔子和曾参那样的善人没有地方好行善,使得孟贲和成荆这样的勇士没有地方好显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