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胸痛的诊断思路!记住这四类危及生命的胸痛
胸痛或胸部不适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其临床表现多样而复杂。每一个胸痛患者的表现各异,临床危险性也存在较大差别,因此,胸痛患者的诊断与处理对临床医师仍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当一位突发胸痛的患者急诊入院时,应及时完善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心电图、胸片、酶学等)等,第一份心电图要求在10分钟内完成,且应动态观察。
判断并区分该患者系心源性或非心源性胸痛,若胸痛经动态观察心电图等无变化,血清标志物4~6h不升高,考虑为非心源性胸痛。
高危胸痛:急性冠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张力性气胸。
低危胸痛: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痉挛、消化性溃疡、肌肉疼痛、肋间神经痛等。
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为胸骨后或心前区,且放射到左肩和左上臂内侧;食管疾患、膈疝、纵隔肿瘤等疼痛部位在胸骨后;自发性气胸、急性胸膜炎、肺栓塞则为患侧的剧烈胸痛。
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为压榨样痛并常伴有压迫感或窒息感;主动脉瘤为侵蚀胸壁时呈剧烈撕裂样痛;原发性肺癌、纵隔肿瘤一般为胸部闷痛;肋间神经痛为阵发性的灼痛或刺痛;食管炎、膈疝为灼痛或灼热感。
肌肉骨骼神经性疼痛、食管裂孔疝或功能性疼痛一般不超过15s;稳定性心绞痛持续2至10分钟;不稳定心绞痛持续10到30分钟;急性心肌梗死、心包炎、主动脉夹层、带状疱疹、骨骼疼痛持续30分钟以上甚至数小时。
胸痛伴咳嗽考虑气管、支气管、胸膜疾病、心脏疾病;伴吞咽困难可为食管、纵隔疾病所致;伴咯血一般为肺结核、肺栓塞、原发性肺癌、心衰等;当胸痛伴血流动力学异常(低血压、静脉怒张)时提示致命性胸痛如心包填塞、急性心肌梗死、巨大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等。
通过上述患者胸痛的特征快速识别高危患者,并进入快速救治绿色通道。
对于不能明确病因的病人,建议留院观察,每隔30分钟复查一次心电图,每隔4至6小时复查心肌损伤标志物,心电图连续3次无变化,心肌损伤标志物连续2次无异常者在6~12h后出院。
对胸痛患者的识别与诊断,除早期筛选出高危的胸痛患者进入快速通道外,另一方面要剔除低危患者,这对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均有重要价值。
疼痛常因用力、劳累、饱食、情绪激动而诱发。疼痛部位在胸骨上、中段,少数在心前区或剑突下,有放射痛。疼痛性质为紧张压榨感,闷胀窒息感、刺痛、锐痛、灼痛甚至刀割样疼痛,偶有濒死样恐惧,迫使患者立即停止活动。疼痛持续时间约1~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1~3分钟内缓解症状。发作时心电图检查可见ST段压低和T波改变。心肌酶学无改变。
胸痛的性质和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较剧烈而持久,持续时间达数小时至数日,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伴发热、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呼吸困难、心律不齐、血压降低、心力衰竭等。心电图和酶学检查有相应的特异性演变。
1. 表现
缺血性胸痛临床病史,75%的急性心肌梗死(AMI)表现为胸痛。应注意非典型疼痛部位、无痛性心肌梗死和其他不典型表现,女性常表现为不典型胸痛,而老年人更多地表现为呼吸困难。心电图ST段抬高对诊断AMI的特异性为91%,敏感性为46%,50%的患者不表现为ST抬高。血清心肌标志物的升高并有动态演变。
2.检查
心电图检查:对疑似STEMI胸痛患者,应在到达急诊室后10min 内完成心电图检查(下壁心肌梗死时需加做V3R~V5R和V7~V9)。如早期心电图不能确诊时,10min后可重复测定。T波高尖可出现在STEMI超急性期。与既往心电图进行比较,有助于诊断。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心电图诊断困难需结合临床情况仔细判断。强调尽早开始心电监测,以发现恶性心律失常。
心肌坏死的生化标志物:敏感的心脏标志物测定可发现无心电图改变的小灶性梗死。建议于入院即刻、2~4h、6~9h、12~24h测定血清心脏标志物。
肌钙蛋白是诊断心肌坏死最特异和敏感的首选标志物,AMI症状发生后2~4h开始升高,10~24h达到峰值,肌钙蛋白超过正常上限结合心肌缺血证据即可诊断AMI。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对判断心肌坏死的临床特异性较高,AMI时其测值超过正常上限并有动态变化。
心脏肌钙蛋白特异性几乎达100%,同时其敏感性高。如果不能测定心脏肌钙蛋白,最佳的替代方法就是测定CK-MB。由于首次STEMI后肌钙蛋白将持续升高一段时间(7~14d),CK-MB适于诊断再发心肌梗死。
由于磷酸肌酸激酶(CK)广泛分布于骨骼肌,缺乏特异性,因此不再推荐用于诊断AMI。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和乳酸脱氨酶同工酶对诊断AMI特异性差,也不再推荐用于诊断AMI。肌红蛋白测定有助于早期诊断,但特异性较差。
新心脏标志物H-FABP结构功能为人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释放形式是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0分钟后就可在血中检测到增高,6~7小时达到峰值,24小时后恢复正常。H-FABP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目前能反映心肌坏死最早的生化标志物之一,H-FABP的阴性有助于排除AMI的诊断,用于AMI的早期及复发的诊断。
3.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处理:
(1)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准备除颤仪。
(2)检查:血常规、出血时间(BT)、凝血时间(CT)、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全套、电解质。
(3)再灌注治疗:静脉溶栓、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静脉溶栓+急诊PTCA、急诊冠脉搭桥。
(4)对有适应证的患者在就诊后30min内开始溶栓治疗或90min内开始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5)对症治疗: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
本病多见于有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病史的患者,突发性撕裂样或刀割样胸痛,向胸前及背部放射。X线见上纵隔或主动脉影增宽,超声心动图、CT、MRI明确诊断。主动脉造影诊断的准确率95%。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突发性胸痛、呼吸困难与紫绀。同时伴有发热、咳嗽、咯血,病变部位可听到胸膜摩擦音。
诊断:D二聚体初步筛查,D-dimer<500μg/L可排除肺栓塞,心电图V1~4有ST-T改变;血气分析;X线摄片见梗死部位呈楔形致密影,底边近胸膜,尖端向肺门,亦可为圆形或多发性小片状影。选择性肺动脉造影和放射性核素肺扫描可确诊。
溶栓治疗:
(1)指征:肺栓塞发生14天以内并有以下一项者:超过2个肺叶血管的大块肺栓塞;休克或动脉低灌注;右心功能不全。
(2)禁忌证:绝对禁忌证:活动性内出血、近期自发性颅内出血。
相对禁忌证:2周内大手术、分娩、器官活检或不能用压迫止血部位的血管穿刺;2个月内的缺血性卒中;10天内的胃肠道出血;15天内的严重创伤;1个月内的神经外科或眼科手术;难以控制的重度高血压;近期曾行心肺复苏;血小板计数<100x10^9/L;妊娠;细菌性心内膜炎;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出血性视网膜病变;出血性疾病等。
(3)药物的选择: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转自:好医术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