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技术没落引发的血案:中国曾经的龙头企业,一夜之间灰飞烟灭

《摩登时代》里的巨型蒸汽机预示着蒸汽时代的高潮,类似的新兴事物每出现技术革新,都会取代旧技术主导市场。旧式技术无法适用于当今的环境,必然会遭到淘汰。每个被淘汰的旧生产技术,背后都有无数下岗工人的辛酸血泪。

社会转型时期,这种因技术革新引发的社会问题相当尖锐。今天,我们来聊聊晚清社会与蒸汽时代产生碰撞时,发生在广东一隅的二三事。

1881年10月5日,南海县发生了一件大事。一千多名以手工缫丝维生的工人,咬牙切齿地闯入一个名曰学堂村的村庄。这些工人中,既有生计成了问题的工人,亦有趁乱凑热闹的地痞流氓,大家高举着一面写着“锦纶堂”的大旗,在村中的裕厚昌丝厂里打砸抢烧。

一片混乱声中,一些工人或匪徒抢走了工厂里的十吨原材料,并掠夺了工厂中的其它财物。庄丁们闻讯而至,与这一千多人爆发冲突。血肉横飞之间,一场人间惨祸悄然降临。裕厚昌并不是丝绸业的老字号,而是由南海举人陈植榘、陈植恕开办的新型工厂。

这家工厂大规模使用了蒸汽技术,工艺完全模仿了邻村继昌隆缫丝厂。在这起恶性事件发生之前,裕厚昌已经有一百多名工人,发展势头良好。虽说陈氏兄弟在外交方面并不擅长,也从不与其它企业家应酬,但乡里的纠纷素来是一些小打小闹,从没出现过如此规模的械斗。

暴徒们肆意妄为,将丝厂几乎摧毁。混乱之中,三个鬼鬼祟祟的影子溜出村子,迂回到村后的小河边,在码头登上了渡船,前往河对岸的简村。

学堂村的血腥械斗爆发之前,简村的富豪继昌隆老板陈启沅接到“线报”:锦纶堂集结了一千人马,正朝隔壁村进发,意欲不明。陈启沅在江湖中混迹多年,自然意识到这代表着什么。于是乎,他立即双管齐下:

一方面托人去官山的军营里请官兵;

另一方面则在简村集结武装人员,将他们部署在简村和学堂村之间的小河附近。

陈启沅是比较聪明的,他知道这样的械斗衙门的公差是无法解决的,必须要请出驻军的军事力量才能平息动乱。而且,将人手安插在小河岸上,即可防止这些暴徒绕路偷袭自己的“大本营”。与此同时,陈启沅还不忘派自己最信任的几名职员,潜入暴徒之中充当间谍,观察形势。陈启沅对三人千叮咛万嘱咐,一旦有异常情况,便要立马回来报信。

三个情报人员潜伏在学堂村,亲眼目睹了暴徒行凶的过程。随即,三人躲开人群,回来向陈启沅复命。听完三人的汇报之后,陈启沅相当惊惧。随后,他继续巩固了河岸的“防线”,告诉大伙严加戒备。陈启沅表示,若对方派人过来谈判,那么便放对面的谈判代表渡河。倘若对方想要大队人马强渡,那便要立即开战,绝不姑息!

几个工厂的械斗,简直像打仗一样惊心动魄,令人咋舌。

集体的力量是恐怖的,顷刻之间,裕厚昌毁于一旦。随后,这一千多人还不肯善罢甘休,在村中横行无阻,打砸抢烧,几乎将整个学堂村破坏殆尽。混乱从中午一直持续到黄昏,足有六个小时。夜幕降临之后,便有许多暴徒打算渡河,偷袭位于对岸的简村。不过,由于简村早已派人守住了河岸,所以这些暴徒没能得逞,只能作鸟兽散。

这起事件被捅到衙门之后,知县徐赓陛权衡利弊,连夜赶出了一份《禁止丝揭晓谕机工示》,在全县范围张贴:

“本县为民父母,固不能庇奸民而纵其横暴,也不能袒富民而任其垄断。盖地方之芬顽必当究治,而小民生计,尤应兼筹”,明令“裕厚昌、继昌隆、经和昌等丝褐之家,克日齐停工作……”

那么,当地何曾发生过如此严重的械斗?几家工厂何必要斗得胳膊腿乱飞呢?

从这份公文中,我们能够看到“小民生计”和“富民垄断”的字眼,从中隐约能察觉出些许恶性商业竞争的味道。

在这起事件中,裕厚昌、继昌隆、经和昌这些企业都被勒令停工。

那么,引发这些工厂械斗的主因是什么呢?

时间回到这年年初,也就是1881年的春夏之交。说起来这年的年景不太好,所以我国南方地区的桑蚕歉收,市面上的生丝不足。缫丝这门行业,原材料即是土丝,倘若生丝原材料产量不足,那么丝织行业也会受到影响。

一些小型的手工作坊,根本没有足够的本钱去进货。疯长的土丝价格,也让丝织品的成本直线上升,导致购买丝织品的消费者抱着观望态度。如果手中没有足够的资本运作,小型企业极有可能在这次的风波中粉身碎骨。在生丝涨价的浪潮中,损失最严重的便是锦纶堂。

岭南地区的金字招牌锦纶堂,曾是当地缫丝行业的“龙头”。“锦纶堂”这一名头下面,挂着几百家手工机户。这些手工机户使用最原始的工艺进行生产,所以效率比较低下。锦纶堂旗下的工人,足足有一万多名。在手工作坊的年代,锦纶堂的地位不言而喻。

因为经营者打出了品牌效应,加上锦纶堂的丝织品质量不错,所以锦纶堂的产品不但畅销全国,更是被送往京城,成了达官显贵乃至皇帝御用的珍品。锦纶堂是绝对的老字号,早在乾隆时期,这家行会性质的企业便因为一口通商政策崛起。

锦纶堂具备地域优势,这也使得它可以与其他十三行的大佬们建立牢固的合作关系。

锦纶堂的商品相当畅销,最远卖到了南亚、泰国,且大受欢迎。因为锦纶堂在外贸方面的成绩,所以后来企业领导又划分出五大商行,分别为安南货行、新加坡行、孟买货行、纱绸庄行、福州货庄。锦纶堂最辉煌的那几年,锦纶会馆顾客盈门,来谈生意的巨贾不计其数。

雍正年间,锦纶堂的企业主们兴建了会馆。锦纶会馆一是用来联络行会内的各老板,另一个用处就是祭拜锦纶行的鼻祖——博望侯张骞。张骞,是汉代出使西域的大功臣,为什么他会成为锦纶堂的开山鼻祖呢?难道锦纶堂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吗?

据说,早年汉武帝刘彻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期间让他去探查黄河的源头。张骞沿着黄河溯源,最终来到了黄河的起始点——天河。来到天河之后,张骞见到了“天人”。仙女随手赠送给张骞一块宝石。后来,张骞回到汉朝之后,将这块宝石展示给大伙看。

严君平看到这块宝石以后,惊诧地告诉张骞:“不得了,这可是织女用来支撑织布机的石头!”后来,张骞便以宝石上记载的方法创立了丝织行业。当然,类似的传说,在其他行业中也存在。似乎某个行业若是缺了祖师爷,那便像没有灵魂一样。

可以说,锦纶堂的老板们,只是为了给企业打造知名度,所以才编出这么一段前后不搭的传说。

不过,说句实在话,锦纶堂的兴盛绝不是人们编造出来的,而是确有其事的。

我们不妨来看一组数据,乾隆二十二年以后,广州成为清朝对外贸易的核心。1754年,共有27艘洋船来广贸易,缴纳了五十二万两的税银。到了1790年,这个数字翻了一倍。鸦片战争时期,每年来到广州港进行外贸活动的商船已经多达二百艘,朝廷从这里取得的赋税每年至少有一百八十万两。

外国人来到中国,主要购置的商品无非是茶叶、瓷器与丝绸,这些商品,在西方世界相当畅销。在丝织品领域,没有任何企业能够与锦纶堂这一行会进行竞争。可以说,锦纶堂在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一览众山小”。所以,锦纶堂的老板们才会有钱在最繁华的地段修建会馆,舍得将银子花在宣传工作上。

与同时期的许多老字号一样,锦纶堂亦希望自家的金字招牌可以吃一辈子。但是,不论是生产技术还是经营模式,都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倘若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那就势必会被淘汰。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外国人凭借船坚炮利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五口通商的变革,让广州城不再是中国唯一的外贸主角。

这一时期,外国技术的涌入,以及经营理念的进化,处处在考验着锦纶堂这一老字号。此时的锦纶堂,在国际市场中已经没有半点优势了。这个曾经的岭南丝织龙头,已无法拿出像样的成绩。失去了诸多褒义层面的“第一”,锦纶堂逐渐获得了最具讽刺意味的“第一”,那就是华南企业中“下岗人数第一”。

当然,锦纶堂的没落,主要是因为技术层面的革新。至于当时的丝织技术有了哪些创新,锦纶堂又为何没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们下回再聊。

参考资料:

【《摩登时代》、《晚清蒸汽缫丝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