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死体验的前瞻性研究——读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濒死体验的科学》
2021-03-30 22:16 文汇报
▲《超越生命的意识——濒死体验的科学》
[荷]皮姆·范·劳美尔著,徐献军译
商务印书馆出版
1969年的某一天,在荷兰的一家医院,心脏监护病房里的警报器突然响起,监测仪显示,一位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电图变成了直线,这意味着患者发生了心脏骤停。医务人员立即开始抢救,对患者进行输氧、心肺复苏、人工呼吸,并实施了两次电除颤。最终患者恢复了心跳,然后逐渐恢复了意识。抢救成功后,在场的医护人员都非常高兴,但唯独患者表现出了极大的失望。患者告诉医务人员,他听到了美妙的音乐,看到了光、隧道、美丽的颜色和风景,刚刚的一切太美好了。患者反馈的这些信息在当时的医生们看来,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传统的医学经验告诉他们,没有心跳意味着没有意识,没有意识意味着没有觉知,人在没有觉知的阶段,是不可能有任何体验或记忆的。
皮姆·范·劳美尔,正是在场参与抢救的医生之一。在当时的医学领域,还没有一个固定的专有名词来定义这位患者的这种特殊体验。但是,劳美尔医生当下就产生了许多疑问与质疑——人们在心脏停止跳动时怎么可能会有意识体验呢?这是偶然现象还是普遍现象?这是幻觉吗,是灵异事件吗?这些问题始终埋藏在劳美尔医生心里。直到1986年,他读到了关于“濒死体验”的研究,这个词唤醒了他的记忆,并且促使他开始在临床上对“濒死体验”展开长达数十年的、系统的科学研究,从而成为该领域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领军学者。
2007年,在大量的临床数据以及长期思考的基础上,劳美尔医生出版了专著《超越生命的意识——濒死体验的科学》。这本书在荷兰一经出版,当年就销售了10万余册,之后被译为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波兰语、拉脱维亚语等多个语种。在这本书中,劳美尔医生尝试超越单纯的医学视角,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精神病学、量子物理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去探究濒死体验的因果解释。
一、何为“濒死体验”?
什么是“濒死体验”,它的发生条件是什么? 濒死体验(Near-Death Experience),指的是在个体的临床死亡期间,或者身体或情绪处于严重危机时发生的意识体验。尽管濒死体验会在很多不同的条件下出现,例如脑损伤、昏迷、脑出血、手术并发症导致的休克性无意识,近乎溺死状态等,但是濒死体验最频繁地发生于脑功能严重受损及脑功能停止期间,一般伴随着心脏骤停。劳美尔医生的研究便主要是以“心脏骤停期间的濒死体验”为核心展开的。
濒死体验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濒死体验包含12个固定的要素,每一位有过濒死体验的患者都会经历其中某几个要素。这12个要素分别是:
1. 对体验的不可言喻性,也就是很难用语言来形容自己的体验;
2. 压倒一切的平和感、喜悦感与宁静感;
3. 知道自己正在经历死亡;
4. 离体经验,也就是从外在于或者高于自己身体的位置看到自己正在经历的一切;
5. 感觉身处黑暗空间,有时身在隧道中,有时身处于恐怖的环境中;
6. 觉得自己身处非现实环境中,周围有壮丽的景色,但并不像尘世;
7. 与已逝者(绝大多数是亲人)会面并交流;
8. 看到耀眼的光或感知到光的存在;
9. 迅速回顾自己的一生;
10.预览到未来或看到未来的闪影;
11. 感觉到边界,并且意识到如果一旦跨过边界,生命将会结束;
12. 回到身体的意识。
在濒死体验者中,只有1%-2%的人报告说,他们体验到的是“恐怖的环境”,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的濒死体验是积极的、美好的。
这些现象听上去可能有些玄幻。人真的能够在临床死亡期间,有清醒的意识与记忆吗?它是幻觉吗?还是人在极端环境下的应激反应呢?
为了借助更可靠的数据去证实或者反驳有关濒死体验原因与内容的理论,1988年,劳美尔医生与两位专攻濒死体验的心理学家一起在荷兰开展了前瞻性研究。在此之前,大多数解释濒死体验的尝试都是以回溯性研究为基础的,也就是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收集信息。回溯性研究缺乏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无法确定濒死体验发生时的医疗条件,因此不能客观证实有关濒死体验的起因或内容等问题。而前瞻性研究在这些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
▲本书作者劳美尔医生
劳美尔医生的团队争取到了荷兰十家医院的参与,对总共经历了509次心肺复苏的344名患者展开调查和统计分析,追踪时间长达8年。在这344名患者中,有62名报告说他们确实有濒死体验。这个比例并不高,但是确认比例并不是前瞻性研究的主要意义所在。前瞻性研究证实了四项重要的结论:
第一,确定了濒死体验是在脑部没有任何活动,而且所有脑功能都停止时发生的。
第二,濒死体验的元素基本得到了确认。除了恐怖的元素外,其余全部11种濒死体验元素都出现在了这62名患者的报告中,被认为最不可能的“离体经验”在实验中被客观地证实,而且数量多达15人。
第三,排除了传统观念对濒死体验的偏见。通过设置不同的控制组,实验证实,临床症状、抢救过程、药物治疗方式、心理学因素、宗教信仰、教育水平等因素,均和濒死体验的发生无关。
第四,通过纵向追踪,发现了濒死体验者独特的改变模式。研究显示,濒死体验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生命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经历过濒死体验的患者对自然,对环境,对正义更加敏感,更容易接受自己和他人,情感更加强烈,不再畏惧死亡,对财富和权力的兴趣有所下降,对生命的意义产生了更大的兴趣,直觉力有所增强。没有经历过濒死体验的控制组,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发生上述正面的改变,但是并没有突然的、明显的强化。
二、濒死体验如何发生?
劳美尔团队的前瞻性研究科学地证实并且定义了“濒死体验”,取得了划时代意义的成果,但仍然留下了一个关键问题——我们如何去解释濒死体验的发生机理呢?
在濒死体验研究领域,主要有两种哲学导向——还原主义与非还原主义。还原主义进路认为,濒死体验的发生原因可以被还原为脑的神经生理机制,比如缺氧,或者脑部电流活动异常,是人脑在极端状态下信息加工错乱的表现。劳美尔医生本人出身医学专业,因此他也是在还原主义哲学的传统中被训练出来的。但经过对濒死体验的长期研究之后,他放弃了还原主义哲学进路,采纳了非还原主义哲学的进路。劳美尔医生认为,濒死体验的发生有超越于人脑神经生理机制的原因,这个原因的核心在于“意识”。
那接下来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当大脑停止工作时,意识体验是如何产生的呢?这个问题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大脑与意识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劳美尔医生主要诉诸了意识哲学与量子物理的论据。
劳美尔医生认为,意识哲学家查默斯提出的“非物质主义进路”最符合濒死体验期间的意识研究。物质主义进路认为,意识是人脑功能的产物或效应。但是在濒死体验的过程中,当人脑功能受损后,人们依旧能够产生了脱离身体并有回到身体的意识体验,这就推翻了物质主义对意识的解释。越来越多的神经生理研究证明,人脑活动不能解释关于思想与情感的内容,而且有无可争议的证据说明,心灵体验可以反过来改变人脑的解剖结构及相关功能,而且有证据表明,意识在濒死体验期间能够独立于人脑被体验到。所有的这些发现都可以说明,“意识与物质之间基本或内在的关系是非物质主义模式的”,也就是说意识并不是以“脑”作为物质基础的。
紧接着,劳美尔医生诉诸了量子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尝试解答了有关意识与人脑关系的问题。“非定域性”是量子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原理之一,即两个孤立的、远离的粒子可以进行瞬时的相互影响,由此产生了非定域空间的概念。在这个空间中,没有确定性,没有物质,没有时空性,是隐藏的实在,这种隐藏的实在,在量子层次上对我们的世界施加着持续的影响。劳美尔医生认为,这种非定域空间就是意识的基础。根据这种解释,意识存在于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有主观意识,因此意识是非定域的,是一切东西的根源。在濒死体验期间拥有隧道体验或离体经验的人报告说,可以有意识地由我们的物理世界转移到没有时空限制的多维世界中,或者能够立刻达到他正在想的地方。意识的“非定域性”能够给这些现象提供合理的解释。
三、濒死体验的意义何在?
劳美尔医生提出的意识概念显然体现了一种新式的、基于濒死体验科学研究的意识哲学思想,这一思想进而导向一个新的结论,那就是,“无尽的意识”总是独立于身体而存在,并且总将独立于身体存在。这个结论又迫使我们接着思考这个问题——在生命中,身体是否只是充当了共振的交界面,死亡是否就像出生一样,只是从一个意识状态转到另一个意识状态?
这本书并不是研究的终点,它只是一个跳板,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加开放的科学范式以及更多的实证研究来评判劳美尔医生在这本书中的核心观点。
但就目前来说,这本书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它的现实意义首先体现在医疗实践中。研究表明,如果向有自杀倾向或者自杀未遂的严重抑郁症患者提供关于濒死体验的信息,那么他们尝试自杀或再次自杀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对于接受临终关怀的患者及其家属来说,其他人的濒死体验经历能够有助于减少患者对死亡的恐惧,对其家属也有巨大的宽慰效果。因此,劳美尔医生建议,所有的医务工作者都应该对“濒死体验”保有清醒、客观的认识,通过传播、应用这些体验而不是去批判这些体验, 医务人员能够在伦理和医学问题上,对处于昏迷状态、临床死亡状态、绝症末期等等的患者,对器官捐赠、堕胎等医学行为做出更加适宜的决定,而患者和他们的家庭则有机会将这些积极的体验融入他们生命的剩余部分。
濒死体验的发生比过去更普遍了,而这种体验的个体结果远比我们曾经想象的更为深远。濒死体验既是一场生存危机,也是一次强烈的学习体验。从濒死体验中获得的洞见告诉我们,意识可能会在物理死亡后延续并且永存,一切事和一切人都是相互联系的,每个思想都会影响到自己与他人,对自己、对他人和对自然的爱与包容是生命的重要课题。这种观念给予了我们对生命与死亡的新看法。当人们认为死亡是一切的尽头时,我们会选择投身于那些短暂的、物质的、外在的东西,而不太尊重环境和我们子孙的未来世界。当我们敞开心扉去面对有关生命、死亡与意识的问题时,我们的人性观会经历什么样的转变?我们面对生命、面对世界的方式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呢?相信这本书将促使我们去思考这些问题。
作者:卓 卓
(来源:东方资讯,见http://mini.eastday.com/nsa/210330221612743897357.html?positionxy=29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