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五世纪——南北朝前期的牛人们 NO.67
NO.67
既然谈判谈崩,自然就只能兵戎相见了。
宋军兵分两路,东路军为此次北伐的主力,刘义隆的心腹爱将到彦之出任主帅,统领老将王仲德、兖州刺史竺灵秀等将领以及精兵五万走水路,从淮河、泗水进入黄河,随后逆流西上;西路军则由大将段宏为主将,督率豫州刺史刘德武等以及步骑一万八千人走陆路,进军河南重镇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
同时,刘义隆还命自己的堂弟长沙王刘义欣(刘裕二弟刘道怜之子)领兵三万进驻彭城(今江苏徐州),以声援前方大军。
由于北魏在河南的守军不多,加之成长于代北的鲜卑骑兵不习惯在河南炎热的夏季作战,北魏主拓跋焘按照既定安排,主动将守军撤离到了黄河以北。
宋军就这样轻松拿下了包括洛阳、虎牢、滑台(今河南滑县)等要地在内的河南全部领土!
全军上下都如中了大奖般一片欢腾——本以为要不幸血染沙场,没想到竟然不伤一根毫毛!
看来,世界上也许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但绝对有无缘无故的好运!
只有老将王仲德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胡虏仁义不足却狡诈有余,等到冬天黄河冰冻,他们肯定会南下大举进攻的。这怎能不让人担忧!
但北伐军主帅到彦之之前不过是荆州的一个地方将领,从未指挥过大规模的战事,更从未与北魏军打过交道,因而对王仲德的话根本不以为然,只是一味向朝廷报喜。
很快,宋军恢复河南的消息就传遍了大江南北,也传到了远在平凉(今甘肃平凉)的胡夏主赫连定耳朵里。
得知宋军北伐,一直期盼向北魏复仇的赫连定看到了机会。
他一面派使臣出使建康,与刘宋结盟,约定联手进攻北魏,一面立即出兵攻打北魏边境的鄜城(今陕西洛川)。
面对两线作战的不利形势,拓跋焘果断决定东面对刘宋采取守势,先集中力量先对付实力更弱的胡夏。
朝中的群臣大多对此表示反对:这样不行啊,如果我们西线被夏国拖住,不能迅速取胜,东面的宋军一定会乘虚北上,河北地区就危险了。
但崔浩却旗帜鲜明地支持拓跋焘的意见:宋军在河南东西长达两千里的战线上分兵防守,每一处只有数千人,看他们这个样子,最多不过是要想守住黄河防线,绝不可能再继续北上。而赫连定只是枯树的残根,一击就倒,我们平定夏国后再东出潼关,席卷而前,江淮大地必将尽归我所有!
他的话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顿时如万吨冲压机将钢板定型成车身一样将此时北魏朝廷所需的决策迅速定型。
拓跋焘也就不再迟疑,立即亲自领兵西征。
十一月,北魏军抵达了赫连定的老巢平凉。
此时赫连定还在鄜城与北魏军相持——就这种战斗力也想联宋灭魏,唉,赫连定也不撒泡那啥自己照照。
得知这个消息后,他顿时大惊,连忙撤兵,回援平凉。
拓跋焘对此早有预料,事先已派大将古弼切断了他的退路。
赫连定无路可走,只好与古弼死磕。
古弼佯装败退,赫连定紧追不舍,没想到中途中了北魏军的埋伏,胡夏军大败,赫连定带着余众逃到了鹑觚原(今陕西长武西北)。
北魏军将其团团围住,并切断了水源。
胡夏军干渴难耐,最后只得抱着“宁做战死鬼,不愿渴死人”的心态冒死突围。
然而北魏军早有防备,哪这么容易冲得出去?
经过一番苦战,胡夏军大多被歼——实现了他们“做战死鬼”的愿望。
赫连定本人虽然侥幸杀出了重围,却也身负重伤,后收集残兵,逃往上邽。
此役过后,各地的胡夏守将再无战意,要么弃城而逃,要么献城投降,包括长安、平凉等要地在内的关中地区全都为北魏所得。
之前被胡夏俘虏的北魏大将奚斤、娥清也终于从监狱中被解救了出来,重见了天日。
为了羞辱败军之将奚斤,拓跋焘别出心裁地任命他为宰士(估计类似于如今的勤务员),让他每天背负着酒菜跟随在自己的左右。
他要喝酒,奚斤得帮他倒;他要吐痰,奚斤得帮他接;他要小便,奚斤得帮他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