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常用腧穴——睛明

非主流针灸
传承针灸
学习交流
扫描关注

【穴名释义】

睛明穴,因位于目内眦,近于睛,能治目疾诸症,有明目之功,故而得名,属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定位取法】

本穴位于眼周部,目内眦角稍上方0.1寸凹陷处。于目内眦与眶上缘之间的凹陷处取穴。

【穴性特点】

本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之起始穴,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之会。《医宗金鉴》: “主治目痛,视不明,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白翳眦痒,雀目诸疾。”《针灸大成》: “主小儿疳眼,大人气眼冷泪。”具有散风清热、调肝养血明目之功,是治疗眼病的局部穴位中的主穴,其功效非常突出,为古今针灸学家所公认。本穴深部为疏松结缔组织,毛细血管丰富,针刺极易出血,起针后要立即压迫局部1~2分钟,以防皮下出血形成瘀斑(熊猫眼)。

【主治概要】

1.本穴为治疗眼部疾病的首选要穴。可用于治疗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目翳、视物不明、近视、夜盲及现代医学的色盲、散光、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等眼科疾病。

2.本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膀胱经入络脑,故本穴可有效缓解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头痛、眩晕等症状。

3.眼眶底与脑只有一层薄骨相隔,睛明穴位于额窦下方,故本穴可用于治疗额窦炎等副鼻窦疾病。

4.本穴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脉交会穴,手太阳经“循咽下膈,抵胃”,足阳明经“循喉咙,入缺盆,下肺属胃络脾”,故可以治疗呃逆,特别是由脑血管疾病引起的顽固性呃逆效果最好。

5.现代研究表明,针刺睛明穴对功能性遗尿、坐骨神经痛有较好疗效。

【临床应用举例】

1.近视 近视眼为眼科常见疾病,表现为视近物清晰、视远物模糊。其与远视、散光同属于屈光不正一类眼病,古称“能近怯远”症。发病年龄常见于青少年。形成近视原因很多,以不良用眼习惯,如阅读、书写、近距离工作的照明不足,光线强烈,姿势不正,使用电脑持续时间过久,使眼疲劳为主要因素。或禀赋不足,先天遗传所致。

毫针刺法:嘱患者闭目,医者用手将眼球推向外侧固定,针沿眼眶边缘缓缓刺入0.3~0.5寸,不宜提插或大幅度捻转,留针30分钟, 10日为1疗程。心阳不足者配以心俞、内关等;脾虚气弱者配以脾俞、足三里等;肝肾亏虚者配以肝俞、太溪等。

2.呃逆 俗称“打嗝”,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连续或间断发作,令人不能自制为主症。本证古称“哕”,又称“哕逆”。呃逆可偶然单独发生,亦可为其他疾病的兼有症状。现代医学的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疾病、尿毒症及其他胃、肠、腹膜、纵隔、食管的疾病,均可引起呃逆。

毫针刺法:嘱患者闭目,医者用手将眼球推向外侧固定,采用32号1寸毫针,沿眼眶边缘缓缓刺入0.3~0.5寸,不宜提插或大幅度捻转,留针30分钟。配以足三里、天突、膈俞与内关,至呃逆频率明显减少或消失出针。

3.额窦炎 额窦炎有急性与慢性之分。急性额窦炎前额周期性头痛,晨起开始,逐渐加重,中午最重,午后渐轻直至消失,次日又复如此,这种周期性、定时性头痛是其主要特征。触诊时宜用食指尖压眶内上角的眶顶部,即额窦底壁处有明显压痛。慢性额窦炎常与其他鼻窦炎合并存在。检查可见中鼻甲肿胀、肥大或鼻息肉样变,以前端为明显,中鼻道前上部有脓液,可认为来自额窦。X线鼻窦正位和侧位摄片或者C T可明确诊断。

毫针刺法:采用30号2寸毫针,垂直缓慢进针,深度至少1寸,但不能超过2寸,使针感达眼球后方,整个眼眶均有酸胀感,甚针感有似入脑后之感,以提高针刺睛明穴的疗效。不推荐一般针灸医师深刺睛明穴,以免损伤眼球。

4.急性结膜炎 是眼结膜的急性炎症,主要表现为患者自觉眼痛或痒,有分泌物及流泪,是眼科临床最常见的疾病。常见的病因为病毒、细菌感染和过敏反应。急性结膜炎特别是由病毒、细菌引起者,可引起广泛流行,对社会和个人造成危害,应积极防治,但预后好,对眼视力无大威胁。俗称“红眼”或“火眼”。

毫针刺法:嘱患者闭目,医者用手将眼球推向外侧固定,针沿眼眶边缘缓缓刺入0.3~0.5寸,不宜提插或大幅度捻转,留针20分钟, 7日为1疗程。配以太阳、合谷等。

5.功能性遗尿 是指5岁以上儿童,无明确器质性病因而发生的不自主排尿。主要表现为夜间睡眠时尿湿床铺。少数患儿白天清醒时也可发生遗尿。功能性遗尿症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遗传因素;②强烈的精神刺激;③心理障碍。

毫针刺法:嘱患者闭目,医者用手将眼球推向外侧固定,针沿眼眶边缘缓缓刺入0.3~0.5寸,不宜提插或大幅度捻转,留针30分钟, 10日为1疗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