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等待,让孩子更成功
心理学有个著名的实验
其实很多宝妈也一定不陌生
这就是“棉花糖实验”
上世纪六十年代 斯坦福大学
著名的心理学家怀特·米歇尔博士
从美国各地找来了600多个4-5岁的孩子
根据他自己的实验结果
去预判孩子的未来
实验结束后
他们一直跟踪孩子的成长轨迹
他的预判 似乎也是十分准确的
实验的流程是这样的
让每一个孩子进入实验室
实验室的桌面上摆着一颗
软软糯糯 色彩柔美 味道香甜的棉花糖
实验员会告诉实验室里的孩子
自己有事外出 大致十五分钟左右
这颗棉花糖 孩子可以随时吃掉
不过 如果等她回来的时候
棉花糖还没有被吃掉
就再奖励一颗给他
孩子们面对的选择似乎很简单
吃掉 仅能吃掉一颗棉花糖
等待 将会享受两颗棉花糖的喜悦
但欲望这个东西
我们成年人都未必能做得很好
对于孩子们而言
这颗棉花糖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实验员其实并没有离开
他们只是换了一个房间通过摄像头
来观察实验室里孩子们的表现
小朋友一开始都能比较淡定
但很快就有千万种姿态展现在镜头前
有的小朋友拿起来舔一舔
之后又恋恋不舍地放在盘子里
有的小朋友目不转睛地盯着
继而闭上眼睛
小嘴巴默默地念着什么
有的小朋友干脆拿起来放进嘴巴
犹豫着要不要吃掉 来回摆手
有的小朋友忍无可忍 无需再忍
毅然决然地把它吃掉
还有的小朋友直到最后
实在忍不住地委屈地吃掉了棉花糖
实验员认真地记录下这一幕幕
为每个孩子做了编号 写了实验现象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跟踪他们的成长经历
四十年过去了 博士团队很是震惊
尽管其实结果他们也有预料
那些获得了两颗棉花糖的孩子
在生活与工作中似乎更加成功高效
他们的SAT(美国高考)分数更高;
他们的抗压能力更加良好;
他们与社会的融合度也十分高;
他们的朋友与交际圈似乎也更广泛......
他们算得上是社会的成功人士了
他们的成功 有什么秘诀么
应该是有的 但似乎并不神秘
其实说穿了 就是等待
再说明白一点儿 就是自控力
我们中国人常说
三岁看大 七岁看老
似乎七岁之前的种种表现
就决定了这个人一生的功过荣辱
毫无疑问
棉花糖实验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那些获得第二颗棉花糖的宝宝
有着比其他小朋友毋庸置疑的自控力
小小年纪就能抵挡住欲望的诱惑
能坚定地明白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成年后又怎么可能不成功?
成年人无论成功与否
都十分明白一个道理吧
一个人能否成功
关键是能否抵抗诱惑
世俗社会中诱惑那么多
走着走着
我们就忘记了自己最初的目标
想要不忘初心
自控力决不能缺席
杨澜曾经说过
国内的教育是“心灵美”最重要
这当然是重要的
但同时也滋生了一部分懒姑娘
出国后的种种经历给了她当头棒喝
当她衣衫不整的去面试工作时
面试官毫不留情地拒绝了她
当她恼怒无比地回到出租屋的客厅时
房东太太声色俱厉地斥责她
违背了不化妆不能出现在客厅的约定
当她愤愤不平跑到咖啡厅时
对面优雅的老妇人递给她一张纸巾
指给她卫生间的方向
她羞红了脸去卫生间镜子里看自己
嘴角的面包屑 被风吹乱的头发
以及价值不菲大衣下露出的睡衣......
至此她恍然大悟 无论男女
时刻控制好自己 不随意散漫 很重要
确实是这样吧
当我们想要减肥的时候
人人都知道那句话
管住嘴 迈开腿
当我们想要学习新知识时
网上早有说明
任何人 任何专业 认真学习十万小时
你就可以成为专家
当我们希望被公司重用 被领导认可
孔子早就告诉过我们该怎么做
“敏于事而讷于言” 多干活儿 少说话
......
你有目标吗?
如果你有目标,就一定要坚持下去
控制不住自己 时刻分心的人
不成功 又有什么奇怪的?
回到孩子们身上 七岁看老
这是不是意味着
自控力完全要靠遗传
显然不是
自控力是可以有意识培养的
而且 无论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古话说得好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即便从当下开始
要知道 越能控制自己人生的人
其计划性和执行力都会超过一般人
他们对自己的未来
享有更多的主动权
如何培养宝贝的自控力呢?
首先 让“耐得住”成为一种习惯
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小情
都可以成为自控力培养的试验田
按时进餐 早起早睡 固定游戏时间......
为孩子设置时间界限
让他们在时间到来之前 学会等待
第二 教给孩子“耐得住”的方法
我们常说以前等人是一种折磨
自从有了手机之后 等人也轻松起来了
之所以会发生这种变化
是因为我们为等待增加了一些趣味性
转移了我们因等待而产生的焦虑
对孩子而言 更需要我们提供这样的方法
比如让孩子学会看手表中的指针
尤其是秒针 更能感受时间的匆匆流逝
也可以让孩子阅读自己喜欢的书
从而降低等待带来的焦虑
当然 对于目标导向的长期等待
则可以帮助孩子分解目标
“先实现一个小目标”
从而奠定总目标实现的基础
第三 让孩子思考“等待”的价值
孩子临时想要做一件事 买一件东西
父母长辈往往会无条件服从
无形中减弱了孩子自控力的培养
换一个角度启发孩子思考
是必要,需要,还是想要?
在此基础上,可以和孩子约定
若下一次仍坚持 则可以确定购买时间
注意 仅仅是确定购买时间
而不是买给我们的孩子
第四 鼓励“耐得住” “耐得住”有奖
如同“棉花糖实验”中的第二颗棉花糖
当孩子迫切想要什么的时候
可以和他明确表达 这一次可以买给他
如果能坚持到下次购买
还可以给他额外的其他奖励
请设置一些足可以诱惑孩子们的奖励吧
第五 你是“耐得住”的父母吗
其实看看我们周围
恐怕能“耐得住”的人也不是特别多
就像我们最初使用笔记本电脑
也不见得运行速度很快 但我们能等
现在的笔记本电脑 一定比之前快了许多
但我们似乎有些等不及了......
“耐得住”在当今社会 似乎很难
不过
若我们对未来目标清晰
迫切想要实现
就必须培养自己等待的习惯
二十一天未必一定能养成好习惯
但只要我们下定决心 逐步去实现
“等待”
必将成为我们最可贵的性格优势
学会等待 我们会更成功
我们的孩子 也会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