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外感病通治方
(独孤园丁)
据《石室秘录》所载,小儿外感,或伤风伤寒,或咳嗽,或发热,或不发热,或头痛,或鼻塞,或痰多,或惊悸,或角弓反张,皆以此方通治之,无不神效。
方用:
柴胡七分,甘草三分,桔梗五分,半夏三分,黄芩三分,白芍二钱,白术二钱,当归五分,陈皮二分,茯苓五分,水煎服。
头痛,加蔓荆子三分;心痛手不可按者,乃实火也,加栀子一钱;按之不痛者,乃虚火也,加甘草八分、贯众五分、广木香三分、乳香一分;胁痛者,加芍药三钱;腹痛者,以手按之,手按而疼甚者,乃食也,加大黄一钱,按之而不痛者,乃寒也,非食也,加肉桂三分、干姜三分;有汗出不止者,加桑叶一片;眼痛而红肿者,乃火也,加黄连三分、白蒺藜一分;喉痛者,加山豆根三分。
对此方的理解:
此方虽冠士铎之名,实乃青主所制,书中谓岐天师是也,其中故事曲折,不再赘述。
小儿的界定,女儿应该在7岁以下,男儿应该在8岁以下,符合《内经》生长第一周期之数。
方中剂量转换:一钱约为3克,一分约为0.3克。
方解:
此方由五方简化组成。
柴、芩、夏、草--治少阳(小柴胡汤)。
桔、草--治少阴(甘桔汤)。
术、苓、草--治太阴(四君子汤)。
归、芍、草--治厥阴(四逆汤.html" target="_blank" class="relatedlink">当归四逆汤)。
夏、陈、苓、草--二陈汤,化痰湿,防止邪与痰互结,变生它证。
小儿稚嫩,十病九虚,实者占一,故药宜补为先。
观方之组成,六经中治了四经,并有二陈汤辅之,可谓尽善尽美,然为何外感不治太阳?
邪若在太阳,四经已治,断邪进路,不会深入为患,而四经治,正气得足,可驱太阳之邪外出,太阳经即可自解。此外,众多因素,致当今小儿体质较差,而邪遛太阳时间短,一但感冒,在施治时,往往已传它经,如果仅治太阳,则为时晚矣,故需多经同治,御邪以外。况且,当今时空(1984年-2044年)为风火行令,故邪感太阳之时,必感少阳,或兼感厥阴,故青主(360年前,亦生活在风火行令之时)以圣人之慧眼,观邪之来路,治少阳、厥阴为主,兼治太阴、少阴而解太阳,邪无乃而去。真圣贤之法也!
若邪已入里化热成阳明证(约十占一),则需明辨,另觅小儿阳明病治方,此方万不可用。
余之体会,及观察众多医者案例,多有教训。当今小儿外感,若仅套用伤寒之方治之,以麻、桂之热,往往病愈后留有余热,仍需以竹叶石膏汤、四君等善后。否则,后遗症往往长期难消,久之,或转为它证,或为坏证,成为内伤。诸证之变,总体反映在小儿从此饮食不佳,气色黃白无光泽,精力软弱,正气不足,经常得病,体质下降。
至于采用输液等现代医学疗法,则相当于中医之清法、下法。清而不补损伤正气,下则无异于引邪深入藏腑,“国土”沦丧。发烧等证虽没了,但后果可想而知,在此不愿详论。
要知仲圣作《伤寒论》时,其时空处于第48甲子,乃太阳寒水大司天,太阴湿土大在泉之时,即寒湿行令。故仲景在《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序》中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他在《伤寒例第二》中也说: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当时多次大疫都以伤寒为病,因而方中善用麻桂姜附等,因此,才有《伤寒论》这部伟大著作的诞生。
星移斗转,当今时空已进入第79甲子,即风火行令之时,故治病应谨遵仲圣之法度,适时而变通,此知常达变也。
此方,余经使用,屡治屡验。特推荐流传,望圣贤之方能切中当今医疗时弊,解除广大小儿多有患外感病的疾苦,尽登仁寿之域。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