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贯:对文字的痴迷与敬畏——评肖绍国老师执教《威尼斯的小艇》
特级教师 周一贯
记得我为肖绍国老师所作的上一次评点是他执教《冬阳·童年·骆驼队》的课堂实录,标题是《破译林海音语言的密码》。而这次实录的标题是《见到文字的一种情趣》。
这里的文字含义颇丰,既指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也可以泛指文章。这在古汉语中是常见的。由“语言”(包括了口头的和书面的)到“文字”,肖绍国的课堂研究似乎又进了一层。
说白了,语文教学虽然涵盖着听说读写,但重难点还是在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上,要舍得在打好“文字功底”上花功夫。《威尼斯的小艇》一文的教学,其最大的特点,正是对文字的专注和痴迷。
图片/来自网络
我之所以特别看重这一点,便是基于“国人文字功底式微”这一严酷现实。对此,各大媒体已有报道,恕不赘述。尽管造成这一问题的归因很多,但小学语文教学亦不无责任。
小学是基础的基础,在语言文字、语言文学和语言文化的相互关系中,小学宜多侧重于语言文字,应当能为大家所认同。但值得反思的是当下小学语文课中的文字教学正在不断遭遇淡化。
因此,肖绍国“见到文字的一种情趣”所显示的研究取向是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和赞赏的。“评课”的指向可以很宽、很远,但必须离教学现实问题很近。
一位中学的著名特级教师认为“语文课独立价值是文字。语文课首要上成文字课。语文老师首要是文字师。若关注精神,也要有文字引发,由文字贯穿,终落脚于文字 ,即'着意于精神,着力于文字 ’。”我很赞赏这番真知灼见。
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肖绍国的《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课例,正可以成为这方面的一个有力佐证。
一、读文字,声韵珠落玉盘
文字有声韵之美。鲁迅先生早就指出:汉字“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然而,我们对文字的形美和意美关注较多,但对其声美,却常有疏漏。
但在肖绍国的课堂里并非如此。他指导学生读课题,以两种读法让大家比较,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节奏和重音落在“小艇”上,那韵味就会不一般。在读作者“马克·吐温”时,引导大家体味轻声的合理运用,才能读出味道。
读到“操纵”时,对两个平舌音的辨读;读到“哗”字时,又对多音字作了适时的顺学而导……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对文字声韵之美的品尝入微。
图片/来自网络
当然,在一般的课堂里,教师也会比较重视对朗读的情感基调的把握指导,但能注重落实到文字,却是汉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这是因为汉语是以文字为基础的表意文字,这与采用表音文字的国家不一样。
他们用20几个字母就可以拼读、拼写本国的语言。虽然拼音文字也是文字,但根本不存在如汉字的三码(音、形、义)结合,复脑(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并用的特点。
而将声韵之美落实到文字,也正是教中国语文所必需的中国功夫。朱熹的“凡读书……须要讲得字字响亮”(《训学斋规》)“读书须是仔细。逐字逐句,要见着落”(《朱子语类辑略·卷二》)也都强调了文字音韵之美,在读书中是应当予以充分重视的。
二、识文字,辨形一丝不苟
《山西晚报》(2010年3 月15日)有文章说,近年来在很多中小学举行的语文考试中,“错别字辨识“一类的基础知识,得分率常常不足60%。有的孩子“的”、“地”、“得”和最基本的标点符号的用法都不会。
图片/来自网络
一篇500多字的周记中就有40多个错别字。这说明学习中国语文,识文断字的训练不可等闲视之。汉字中3500个常用字,形音义各不相同,其交叉混杂所带来的识记干扰,无疑是一个大问题。
为此,重视识字辨文,是本案教学的一大亮点。尽管《威尼斯的小艇》是五下年级的课文,但肖绍国同志仍十分重视这方面的训练,确实非常必要。他在大屏幕上出示的两组词语,分列左右。
左边一组:“又窄又深”、“船艄翘起”、“船舱软软”、“轻快灵活”右边一组:“操纵自如”、“左拐右拐”、“高声谈笑”、“哗笑告别”。这不尽体现了词语所归类 (左边描写小艇,右边描述驾驶小的情趣),而且集中了许多需要识字辨形的文字。
图片/来自网络
如对舟字旁字群(船、艄、舱、艇)的比较;对声旁相同,形旁不同的字“艄”与“梢”的辨识;对容易写错、读错的字(“舱”的书写,“操纵”的平舌音、“哗”多音的点拨)又予以适时的因势利导。
显然,对这些文字功底的一丝不苟,正是当下小学语文教学在所谓“深度开发”、“追求高雅”趋向下的普遍缺失。
三、悟文字,赏识蕴意无限
清朝的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过:“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在汉语中,文字不只是一个一个的符号,它常以意取胜,一个字有时可以成为一个标题的题眼,一首诗的诗眼乃至一篇文章的文眼,可以统帅一个标题,或一首诗乃至一篇文章。
浩瀚的精神内涵竟可以落脚于一个文字,正是汉语的特点之一。如“爱”、“恨”、“情”、“仇”等等,其包孕量却是难以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