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四: 六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节奏处理技法 | 诗画节奏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再次入编统编教材,诗画语文教学聚焦在了鲁迅“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两部分。以“爱”和“泪”为情感主线,立体多维地推进教学。
由于鲁迅的“大爱”的包裹,当我捡起她作言语节奏观察的时,我的耳畔响起了邓丽君的《甜蜜蜜》:“甜蜜蜜,你笑的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
重轻——酣畅淋漓,简洁明快
重与轻,是最直接的节奏形式,这种本来是质量范畴的节奏形式呈现在课堂的方式是多样的。如,教师和学生语言的把握、教学媒体音量的调节等。而基于言语的重与轻的处理是才跟语言最深层次的对话。
一篇课文的教学,你必须懂得在什么地方刨根问底,在什么地方蜻蜓点水。这不仅仅是因为课堂时间是一个定量的问题,更是一种节奏的艺术。
冷雨 图片/来自网络
在“救护车夫”环节的教学重锤敲击,酣畅淋漓:
师:读读课文“救护车夫”这段,把最能够拨动你心弦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
生:“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师:这段话读一遍,显然是不够的。请你再细细地读读,一边读,一边看看课文的插图。如果请你把目光聚焦在鲁迅先生身上,先生的哪一个动作最能打动你?
端坐 图片/来自网络
生:半跪着。(孩子情自禁地说出来)
师:什么样的跪才叫“半跪”?你说。
生:双膝盖快接近地面了。
师:是吗?
生:一个脚接触地面,一个脚在站着。
师:孩子,你能试一试吗?(生上台来演示“半跪着”的动作)
师:你这样半跪着,你有什么感觉?
生:身体变得很低了且比较难受。
守望 图片/来自网络
师:同学们,请看,(示意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课件)透过文字的背后,那隐隐约约半跪着的正是鲁迅先生。请把眼睛闭起来,画面突然间在你的眼前活了起来,动了起来。只见,伯父小心翼翼地夹着,轻轻巧巧地敷着,一点一点地洗着,一圈一圈的扎着,我们分分明明地感觉到就在这凄风冷雨中,先生就这样半跪着好长一段时间。睁开眼睛,你感觉到吗?
生:感受到了。
师:感受到了,就赶快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哪些文字,能够证明先生就这样半跪着好长一段时间。找到一句,就举手。
造像 图片/来自网络
生:“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
师:天都黑了,在开始的时候……
生:有一天黄昏的时候。
师:你注意到了时间的变化。你读书真仔细。还有哪里也看出半跪了非常长的一段时间。
生:“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因为周晔自己都觉得冷了,伯父就应该更加冷。
师:是呀,她的手和脚都有些麻木了,很长一段时间。还有没有?请你关注先生救护的那一段动作,最后一句话,谁来读一下?
相见 图片/来自网络
生:“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是啊,敷上药,洗干净,一圈一圈地扎好绷带,那岂不是半跪了很久。
师:孩子们,我在想呀,在哪个凄冷的傍晚,难道发现这位受伤的车夫的就只有鲁迅先生他们吗?
生:不是的。
师:但是他们都……
生:行色匆匆。
生:视而不见。
生:置之不理。
生: 归心似箭。
师:而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着救护这位车夫。这一个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半跪”,印证了先生的一颗怎样的心?
生:怜爱心。
生:同情心。
生:亲切心。
巨臂 图片/来自网络
师:一个字,印证出了一颗“爱”之心。太感人了。就请你带着自己独特而真实的体味再读读这段话。
生:齐读这段文字。
“响鼓要用重锤敲”,在“救护车夫”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做足做透“半跪”这一文章,课堂节奏显得舒缓流畅,重锤敲击,酣畅淋漓,一吐为快,让“半跪”这一视像化着一尊雕像永铸学生的心坎。
这正是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写照,日后,学生若读到鲁迅的这句诗句时,脑海中肯定能呈现“半跪”这一视像。
但在“关心女佣”环节,则简洁明快,干脆利落:
师:当女佣回忆起先生每个夜晚都挑灯夜战,却每每都让她早点歇息的时候,她感怀地对周晔说……
早春 图片/来自网络
生:(齐读)“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师:当女佣回忆起先生拖着病体三更半夜,他还不时的从里屋里传来一阵阵接连不断的咳嗽声,她感动地对周晔说……
生:(再次齐读上句)
师:当女佣回忆起先生在世的时候,还有周先生的夫人许广平,先生的公子周海婴,从来没有嫌弃过她那一双起了蒙的不争气的看不见东西的眼睛的时候,他还常常的关心她,不让她干重活,她感激地对周晔说……
生:(再次齐读上句)
凝视 图片/来自网络
此时的课堂节奏则显得明快简洁,在三次引读中一笔带过,干脆利落,简简单单,快刀斩乱麻。细读之,每一次的引读都是有着强烈的目标和情感指向的。课堂教学是艺术,任何艺术都追求节奏的重轻变化,课堂教学也不例外。
此处的轻重变化映射的是节奏的变化,正如课堂行进中学生的反应一样,其中的“鲁迅先生拖着病体”的视像和“鲁迅关心女佣,不让她干重活”的视像通过引读后,像排球中的“短、平、快”一般,迅速映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唯有节奏产生轻、重、缓、急的美妙变化,课堂才会显得灵动与丰盈。因此,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握能力,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好与劣。
经典 图片/来自网络
善于把握课堂重轻节奏的教师,在课堂上抑扬顿挫、游刃有余、衔接自如,时而急风骤雨,时而舒缓悠扬,就如磁石一样使得学生饶有兴致的品味语言,而不至于感到疲倦和乏味。
回环——一唱三叹,回环往复
回环就是用相同语句回环往复说明的一种言说方式,在形式上表现为话语相同而语序相反。这种手法的运用往往使得文字高高低低、乒乒乓乓、错落有致。其实,回环的手法在语文课堂中运用的现象十分多见,教师往往凭借所谓的文本的“支架”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诵读涵泳,这就是回环。
因为,课堂节奏如果全是恰如所料,则不免呆板单调,故整齐中须彰显变化,有变化的“预期不中”所引起的课堂惊讶同样不可或缺,它不但可以破除课堂节奏的单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这就需要我们用开阔的视野运用回环的手法,使得课堂节奏错落有致、一板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