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生活——相对与绝对——兼论杀人
艾思奇先生有本书,书名叫《哲学与生活》,写的非常好。好在哪里呢?好在他为生活,即现实服务。
艾思奇先生的书都很好,比如还有一本《大众哲学》,你从书名就知道,这是为大众服务的书。艾思奇先生的书,好就好在他为大众服务,为现实服务,为生活服务。他不脱离大众的,现实的生活,所以他是活泼的,生动的,形象的,具体的,对大众每个人都特别有教益的。所以,我说艾思奇先生很了不起,为大众智慧的提高,做到了深入而浅出。
今天我谈一点读书笔记,《哲学与生活》的第一篇,相对与绝对。
“相对与绝对是反映事物性质的两个不同方面的哲学范畴。相对和绝对,都是同一事物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重属性。
相对,是指有条件的、暂时的、有限的;绝对,是指无条件的、永恒的、无限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既包含有相对的方面,又包含有绝对的方面,任何事物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单纯看这些抽象的概念,不太好理解。于是我从人大哲学教授张志伟和复旦大学哲学教授王德峰那里学到一招,那就是寻找西方语言对这些概念的原始定义,哲学的概念,和语言有很大关系。回到原始概念的语言,找到它本来要表达的哲学事实,就好理解这个概念了。
我不会德语,希腊语,拉丁语,梵语,所以有点遗憾,所幸我会英语,总算是会一门一方语言。
比如这个相对和绝对,英文为:relative and absolute。
relative 和absolute都有多个意思,但就哲学范畴来说,其意思还是比较固定的,relative,英文意思是:considered and judged by being compared with something else.翻译一下就是:通过和其他东西的比较对某一个事物进行思考和判断。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一个事物被思考和判断,产生认识结论,是通过和其他东西做比较而达到的。
absolute,英文意思是:definite and without any doubt or confusion,翻译一下就是:明确的,毫无疑问的,毫无混淆的。怎么做到这三个境界呢?其实应该抓definite,它是从define而来,define=de+fine,de是加强,fine是边界。define就是下定义,确定范围。
这里就很有意思了,一个东西,必然有两方面属性,绝对的一面就是它自身的独立存在,比如牛,猪,羊等等,但它们也有相对的一面,就是拿它们和植物比较他们就会发现,他们有共同的关系,什么关系呢?就是都是动物。他们的肉都具有可替代性,没有牛肉,可以吃猪肉,没有猪肉可以吃羊肉。你看,绝对性消失了。
比如抗日的时候,怎么看日本和中国?单从武器装备技术上看日本,也就是绝对化日本,那他的确是厉害的。可如果扩大比较范围,人口,土地,国际人心的支持和反对情况,持久性等各个方面,它的优势的绝对性就消失了,我们就可以在很多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了。
牛顿定律在它的应用范围内具有绝对性,可一旦超过这个范围,它就不能具有绝对性了。就要失灵了。这就是它的相对性。
一个人的优秀是在有限范围之内,比如有限数量的人,有限的某个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可一旦超过这个专业,或者扩大人群的比较数量,他的绝对优势就消失了。绝对优势就变成了相对优势。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绝对和相对,其根本在哪里呢?就在于比较的范围。
总结一下,可以说一切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在它的条件下,它是绝对的。在它的条件之外,它是相对的。
今天早上看到一个新闻,说是一个人杀了村干部,单从杀人这件事上,他是绝对的坏人。但你要扩大思考的范围,他杀的这个人,没有按国家政策按时给他母亲发放补助,他去要,和这个人发生了冲突,然后被判刑一年又两个月。期间他母亲缺乏照料,死了。所以他才要杀人。
杀人表面看是绝对的不对,但比如有人要杀你,不让你活,不让你家人活,那这个人就不是人了,最起码不是好人了,也就是可以被反杀了。所以,杀人具有了相对性,不是不可以杀人。
要是杀人具有绝对性,那我们就该废除死刑,对不对?实际上,我们没有废除死刑,就是因为杀人具有相对性。有些人该杀,大家一致认为该杀,对不对?
当然,再扩大范围来看,我们的杀人也有问题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废除死刑了,大家认为,即便罪大恶极,我们也无权剥夺他人生命,否则我们和杀人的人就是一样的了。我们只能限制他的自由,即终生监禁。所以,我们的死刑又不能绝对化了,人家比我们文明了,我们一比较,绝对落后了,所以需要重新发展自己,追求相对的进步。
总之,我们不要机械的秉持一种,要么绝对主义,要么相对主义,那都不对。任何一个东西,必然同时具有绝对和相对的两面。这样就能看的比较透彻了!
时间原因,今天就先分析到这里!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