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经济万年史】010中国新石器时代经济(中)

中国新石器时代经济(中)

(1)黄河流域

仰韶文化是继承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发展而来的,农业生产比早期有了很大发展,各氏族部落以种植粟、黍为主,有些氏族也种植水稻,同时掌握了白菜、芥菜等一些蔬菜园艺栽培技术。这一时期属于原始的锄耕农业阶段,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和土地抛荒轮休的耕作方式,生产水平仍较低下。早期阶段用尖木棒等木质工具及石铲、石锄等挖掘土地,用于砍伐山林的石斧形体厚重,收割农作物则用两侧有缺口的长方形石刀和陶刀。中晚期出现了大量舌形、心形、长条形磨光石铲和有肩石铲,提高了劳动效率。家畜饲养业也比早期有较大进步,已发现很多猪、狗和羊的骨骼,马的骨头也有少量发现,鸡已驯化为家禽。这时,采集和渔猎经济仍占重要地位,大量遗址都出土了狩猎和捕鱼的工具、武器,也发现了丰富的野生动物骨骼和野生植物果实。半坡等遗址出土的彩陶盆及其它一些陶器上绘画的鱼、鱼网等,显然是长期捕捞活动的真实写照。

仰韶文化时期,黄河中游的手工业经济与农业、畜牧业经济一样,主要从事以自给自足为目标的自然经济活动。以物易物的交换形式已普遍存在,但商品经济的萌芽还没有产生。一些典型遗址的遗迹与遗物及较大规模的氏族公共墓地随葬习俗表明,氏族成员从事手工业生产劳动主要是以性别和年龄为分工的,一些专业性技术已为长期从事、积累了一定经验的氏族成员掌握,但专业分工尚不明确与规范。当时的手工业生产,主要是制陶业和石器制作、骨角器制作、制革、纺织、编织等,也有一些人善于制作各种装饰品。

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部地区移民的一支部族创造的,其分布以陇西平原为中心,包括甘肃和青海、宁夏及四川北部一带,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 前2050年。马家窑文化的居民同仰韶文化一样以经营原始的旱地农业为主,种植粟和黍。生产工具有石铲、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石杵、石臼等。饲养的家畜除了猪、狗、羊之外,还有家禽鸡。许多石镞,骨镞的出土和大量鹿骨,说明狩猎活动仍是经常进行的,鹿是主要对象。原始手工业比较发达,尤其是木器制作和纺织业十分突出,青海柳湾氏族墓地的许多人骨附近有麻布衣服的痕迹。制陶业与黄河中游有不同特点,在兰州东郊白道沟坪遗址发现的大型窑场,窑室构造比仰韶文化更进步,充分显示了氏族制有组织地进行较大规模生产劳动的情况。在马家窑文化晚期。手工业产品日益丰富,并出现商业性交换的萌芽。青海乐都柳湾的晚期墓葬中出现了海贝和以石、骨仿制的贝,来自遥远的东方,年代已接近中原地区的夏代,可能是中国古代货币的象征。

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境内,中心地区在泰山周围,东达黄海之滨,北抵渤海南岸,南部和西部波及江苏、安徽和河南的部分地区,年代在公元前4300年- 前2500年左右,已发现这种文化的遗址约200 处。大汶口文化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生产工具基本上与黄河中游各部落相同,但中晚期出现的有肩石铲、大型有段石锛、石镐和鹿角锄等,表现出一定地方特色。家畜家禽饲养业与黄河中上游一样,但比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发展更快。各遗址普遍发现大量渔猎工具和动物残骨,说明渔猎经济占有一定地位,已能捕获大而凶猛的水生动物扬子鳄。在手工业经济中,制陶业非常重要。大汶口文化陶器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早期继承了北辛文化的传统,均为手制,砂质陶火候较低,陶器种类也不多;中期开始使用轮制技术,并烧制出火候较高的灰白色陶器,出现了一些新型陶器如鬶、簋背壶等;晚期已使用快轮,生产大型陶器,并使用新原料坩子土烧制白陶。大汶口文化晚期制作的薄胎磨光黑陶高柄杯,代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当时黄河下游的制石、制玉业也比较发达,选料、切割、穿孔和抛光技术都超过了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大量考古资料表明,大汶口文化晚期一部分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完全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部门,为商品交换创造了条件。

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各地发展是不平衡的,马家窑文化显然晚于仰韶文化,当黄河中游一带已经发展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阶段时,黄河上游一带大部分地区仍处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在青海贵南等地甚至生活着中石器时代游牧经济的氏族部落;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与仰韶文化渊源不同,自成系统,独立发展近两千年。由大汶口文化发展形成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山东龙山文化,也因其与中原文化的区别而长期与中原龙山文化并存,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2)长江流域

与黄河流域相比较,长江流域的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经济发展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局面。长江中上游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是继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之后陆续出现的,属于同一系统;长江下游三角洲的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接近晚期的崧泽文化也是一脉相承的;在屈家岭文化和马家浜文化两大系统之间,还居住着生活习俗有一定差异的薛家岗文化、北阴阳营文化等部族;湘江两岸和赣水流域的一些农业部落,生产比较落后,受到屈家岭文化的强烈影响,但这些部落各自表现出与洞庭湖、鄱阳湖以北原始文化的明显区别。总之,新石器时代中期,随着氏族制农业经济的繁荣,长江流域各地的文化面貌十分复杂,乃至到新石器时代之末和青铜时代,长江以南的各部族被中原统称为百越。

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诸文化,虽然彼此间有或多或少的差异,但也有许多共同的、区别于黄河流域的特点,主要区别是这一带的农作物以稻类居多,不见北方的粟、黍等旱地作物;渔猎经济的成分也比黄河流域更多;在手工业中,竹木器的制作加工技术比北方发达,装饰品工艺的内容更为丰富。因此,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经济状况,呈现出与黄河流域明显不同的色彩。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条件与黄河冲击扇不同,为连续的、坦荡的冲积平原,河流密布,湖泊很多,气候暖热,雨量充沛。新石器时代到处是茂密的阔叶混交林和水生植物、湿生草木植物。山林、河湖和沼泽间有较多热带、亚热带动物,如亚洲象、犀牛、猕猴、孔雀等,这种自然环境为各地氏族部落提供了稻作农业和渔猎经济的有利条件。

公元前4400- 前3300年,大溪文化的先民生活在四川、湖北相接的三峡地区,氏族营地流行红烧土砌筑的房屋和用竹材建房,红烧土块中常见稻草、稻壳的印痕。饲养的家畜家禽有猪、狗、牛、羊和鸡。除了农业生产外,捕捞鱼、龟、鳖、蚌、螺等水生动物是氏族成员的经常性劳动,狩猎活动在经济生活中也占一定的地位。手工业方面除了竹木器生产加工外,制陶业的成绩也比较突出,白陶和薄胎彩陶是大溪文化富有创造性的产物。

屈家岭文化主要分布在湖北境内和河南的南部,晚期年代在公元前3300年- 前2600年,是在大溪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一时期营地内的房屋建筑已流行双间式或套间式,反映了家庭组成方面的变化。这个时期石器制作业进步较大,生产工具有一定改进,磨光石器数量大增,农具中的穿孔石铲、石镰、双肩石锄很常见,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由于收获稻谷是用连根拔起的方法,因而很少发现黄河流域盛行的穿孔石刀、陶刀。纺织业的发展令人瞩目,到处都发现独具一格的彩陶纺轮,有的扁薄小巧,有的个体硕大而无彩绘,可能与纺线的原料、粗细有关,说明长江流域的纺织技术当时已相当进步。相比之下,陶器的制作没有明显的发展,仍处于手制阶段,少数经慢轮修整。彩绘陶器的晕染技法很有特点。

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平原,并越海东达舟山群岛,年代在公元前5000年- 前3300年左右,以典型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而命名。居民生活在河边低地聚落中,房屋普遍是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木构干栏式建筑,也有立柱式的地面建筑,柱底有坚硬的烧土块,粘土和碎陶片为基础,反映出水乡居室的建筑特点。稻作农业比较发达,有的地方稻谷、稻壳、茎叶等堆积厚达0.5米左右,主要属于栽培稻中的籼亚种晚稻型水稻。该文化发现的人工栽培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实物,在世界稻作农业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河姆渡文化代表性的农具是骨耜,多数采用鹿和水牛的肩胛骨制成,安装在长木柄上使用。还发现了一些木耜、穿孔石斧、双孔石刀和木杵等。家畜主要是猪和狗、水牛。有的陶盆上刻划着稻穗和猪的图象,反映着饲养家畜和农业生产的互相依存关系。各遗址出土了大量野生动物遗骨,有各类动物40余种,其中以鹿科动物居多。河姆渡遗址出土骨镞达千余件,还有木矛、骨鱼镖、木桨等,说明水上交通和渔猎经济也是相当发达的,成为农业经济的重要补充。

马家浜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早期与河姆渡文化并存,关系密切,晚期与河姆渡文化相融合并迅速扩大其范围,成为长江下游独树一帜的部族,逐渐过渡演变为崧泽文化。农业生产是马家浜文化居民的生活基础,主要工具有木铲、石铲、舌形有孔石斧、石锛等。收获用的石刀很少,也很粗糙,这一带收获水稻与长江中游诸部落一样采取连根薅拔的方法。饲养的家畜有猪、狗和水牛。渔猎经济也占重要地位,各遗址出土大量柳叶形骨镞和丰富的兽骨,马家浜遗址的兽骨堆积厚达二三十厘米。猎获的野兽以鹿类和野猪居多。在一些遗址发现较多野生的桃、杏梅、菱角等,是人们采集的果实。制陶技术还处于较低的阶段,各种陶器均为手制,火候不高,陶质较软,颜色不甚纯正,器表以素面为主。除了新石器时代各地常见的鼎、罐、钵、盆之类外,腰沿釜、炉、箅、三足壶形器等为其它文化所未见。纺织业比较进步,在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发现了公元前4000多年的野生葛织物残片,系纬线起花的罗纹织物,分别有菱形、山形斜纹,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纺织品实物。

北阴阳营文化和薛家岗文化,是长江下游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有较多交往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偏晚阶段的文化,年代在公元前4000- 前3000年左右。北阴阳营文化以南京郊区的一个遗址定名,这种文化主要分布在南京、镇江一带的丘陵地区。聚落遗址发现较少,房屋为长方形地面建筑。从大量石器工具及一些陶器上的稻壳印痕得知这一带氏族的经济生活也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家畜有狗和猪。出土的骨镞、石球、陶弹丸等工具和一些野生动物的骨骼说明渔猎是经常从事的经济生产活动。在手工业生产中,陶器制作处于手制轮修阶段,胎壁较厚,器物种类比较简单,盛行三足器和圈足器,一些陶器上的牛鼻式身、角状把手与器足颇有特色,有红衣或白衣彩陶。石器的磨光技术和穿孔技术很高,环状大石斧、穿孔石锄、多孔石刀和各式锛、凿都有一定特点。玉石和玛瑙类装饰品比长江流域同时期其它文化更为丰富,显示出手工业发展的技术水平较高。薛家岗文化分布在大别山以东、巢湖以西的长江北岸与淮河之间。以潜山县薛家岗遗址命名,考古资料表明,这支古老的氏族部落与北阴阳营文化是同一系统的姊妹部落,可能是从淮河流域的青莲岗文化向南迁徙,定居在大别山以东、巢湖以西和南京、镇江丘陵地带的。居住遗址是地面建筑和半地穴式房屋,主要从事稻作农业,出土的陶器和石器与马家浜文化、北阴阳营文化有很多共同特点,其中横长梯形穿孔大石刀独具特色,孔均奇数,为1-13孔,最长的石刀达51.6厘米。薛家岗墓地中随葬的大量玉石装饰品与北阴阳营文化基本一致。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北阴阳营文化和薛家岗文化相继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相融合,汇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铜石并用时代的良渚文化。

(0)

相关推荐

  • 辽宁省博物馆《古代辽宁》一史前时期

    天辽地宁,地处中国东北的辽宁是一片写满传奇的土地,这里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地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作为辽宁人,你对辽 ...

  • 从远古洪荒到文明的曙光•史前辽宁古人类遗址及文物

    地处中国东北的辽宁是一片写满传奇的土地,这里既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地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距今28万年前,人类开始在辽 ...

  • 「人类经济万年史」005新石器时代经济概况

    新石器时代经济概况 旧石器和中石器时代,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获得生活资料,在向大自然索取的过程中繁衍生息,发展着社会经济,推动着人类自身的进步.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使世界许多地区的氏族部落逐渐学会了使 ...

  • 【人类经济万年史】西亚新石器时代经济

    西亚新石器时代经济 西亚的新石器时代经济,在世界古代经济史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从公元前8 千年至公元前6 千年,这一带的农业经济发展分成早晚两个阶段:约为公元前8 千年至前7 千年,属第一阶段的前陶 ...

  • 「人类经济万年史」011中国新石器时代经济(下)

    中国新石器时代经济(下) (3)辽河平原.华南地区 距今5500年以前,辽河平原生活着一些新石器时代中期发展阶段的农业部落.其中西辽河两岸至河北省北部地区的红山文化比较典型.聚落中的房址为大小不同的方 ...

  • 【人类经济万年史】009中国新石器时代经济(上)

    中国新石器时代经济(上)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对亚洲东部广大地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世界远古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也起着重大的作用.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主的考古发现,数以千计的遗址和丰富辉煌的文化 ...

  • 【人类经济万年史】中国商代经济(下)

    文明的历程(全5册套装):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 作者:李学勤 主编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 共8册 (夏商周+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套装) 作者:无 当当 中国商代经济(下 ...

  • 「人类经济万年史」中国商代经济(下)

    中国商代经济(下) 4.商代的城市与商业 在商朝统治的广阔地域内,中国的早期城市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流域,也有一些较大的城市疏落出现在长江两岸.黄河流域的著名城市有商.殷.亳.蕃.雇.霍.孟等.这些城 ...

  • 【人类经济万年史】061古希腊农工商经济(上)

    古希腊农工商经济(上) 公元前5 至前4 世纪希腊奴隶制经济发展到高度繁荣时期,农业.工业.商业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此相适应,奴隶制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公元前8 至前6 世纪希腊海外殖民的 ...

  • 【人类经济万年史】062古希腊农工商经济(下)

    古希腊农工商经济(下) 3.商业的发展与货币兑换的出现 贸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最简单的贸易形式是城镇的市场,集市的店铺.货摊上进行的.这里是生产者和商人.消费者集会之地,或是把农产品.手工业产品直接出 ...

  • 「人类经济万年史」018波斯帝国经济

    波斯帝国经济 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在波斯帝国前,伊朗高原西部兴起过埃兰.米底.埃兰位于波斯西北扎格罗斯山脉的西南部.公元前2 千年后半期埃兰的奴隶制进一步发展.公元前7 世纪中叶埃兰为亚述帝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