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嗝嗝老师》:人怎么样不重要,成为怎么样的人很重要
《嗝嗝老师》吃亏就在影片的片名不够吸引人,但却在另一个层面,很直接地阐明了故事的主题:《嗝嗝老师》讲的就是一个经常“嗝嗝”的老师的故事,这个“嗝嗝”指的不是单纯的打嗝,而是有一个学名——德拉图雷特综合症,即以不自主的多发性抽动和同时伴有爆发性发声为主要表现的抽动障碍,在人群中称得上是比较罕见的一种——通俗点说就是管不住嘴。电影的女主角奈娜就是这样一个患者,从小到大因为自己无法控制的综合征症状吃了不少苦头,但她却并没有打算尽力掩盖自己的缺陷,而是决定成为一名中学老师。于常人来说并不特别的理想,对于奈娜无异于一种奢侈。哪所学校会接受这样一个老师上讲台教课呢?“孩子们一定会笑翻天的!”
一个人想要活出一副让周遭人对你满意的样子其实并不算难,最难的还是活成心底里的那一个自己。看过印度电影《嗝嗝老师》以后,这样的感受越发深刻:能够一生矢志不渝追随自己内心脚步的人,他们的人生本身就是一场极为罕见的小型奇迹。
所以,无巧不成书,偏偏就有一所曾经五次拒绝她的学校突然向她抛出橄榄枝,并且在面试过程中“宽容”了她的症状,但这其实更像是临危受命,因为奈娜即将面对的是一个只有十四位同学的差生班——9F班。一般的老师听到差生二字可能会觉得头疼,尤其是这样一个“差生荟萃”的班级,但奈娜却耐心地了解了他们每一个人的性格特质和家庭状况,发现他们之所以成为差生并不是因为自甘堕落,而是贫穷的家庭状况使然,在这所学校他们被排挤被孤立,到后来干脆被单独分到了全校最差的9F班。这样一个放牛班,能否在奈娜的启发教育下迎来自己的春天呢?
影片充分展示出印度电影的喜剧天赋,从被学生鄙夷同事质疑,到获得所有人认同,故事对于女性、对于残障人士获得自由平等的工作权利,获得社会同等对待发起了极为深刻的反思,也探讨了师生之间如何获得彼此认同,要知道,现在好多师生关系比医患关系还要紧张,更深刻反思了教育体制下,被区别对待的学生群体——没有坏的学生,只有坏的老师,和坏的教育体制。
除了奈娜教书育人这方面,《嗝嗝老师》的家庭主线同样很能激起观众的共鸣,那就是父亲和女儿之间矛盾重重的关系,似乎这种矛盾总是不分国界不分时代,能够跨越时空阻碍引起广泛共鸣。奈娜的综合征让她从小在学校和其他人多的场合都困窘不堪,但父亲却没有为他解围,甚至还觉得她有点丢人。缺失的父爱给奈娜留下了难以抚平的阴影,但成长以后,但奈娜用亲情原谅了疏离。
能够听从内心追逐理想的人其实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拥有不向世俗妥协的强大内心力量,催泪喜剧《嗝嗝老师》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也向观众证明了人生拥有的无穷多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