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艺术:对同级忌声色俱厉,对领导忌响鼓重锤,对下级忌电闪雷鸣

来源: 官场智慧公众号

批评之于人,犹如粮食、空气、水分、阳光,须臾不可或缺;犹如药之于病者,味辛苦,却能祛病强身。故邓小平同志强调:“批评的武器一定不能丢。”

然而,时下在一些单位,批评却成了难得一见的“稀罕事”,即使在名曰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民主生活会上,也仅仅是走走过场,摆摆样子,说几句不疼不痒的话,说几件似是而非的事,不愿批评、不能批评、不敢批评的现象很普遍。

也有一些单位,批评倒是开展起来了,但“火药味”浓得呛人,一副“无情”、“残酷”的架势,“药”是“良药”,但“苦口”得要命,效果很不好,有时甚至适得其反,产生负面效果。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个,就是批评的语言艺术不高。

批评需要用语言来表达,是一个思想交流的过程。言为心声,任何批评的良好愿望都必须通过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一般来说,无论是批评者还是被批评者,对批评都有一种戒备心理。

中国有句古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把“忠言”与“苦药”等同,足见批评的话确实不中听,通常是“逆耳”、“刺耳”的,现实生活中也不乏从“爱护、关心、保护”的目的出发,发自内心的批评,只因语言逆耳,遭被批评者抵触,甚至反戈一击的例子。因此,在向被批评者进“忠言”时,要讲究一点语言艺术,像医师把“良药”变成胶囊,外包糖衣,这样既易进口,又能利病一样,把“忠言”用温和、友善之语“包装”一下,使利于行的“忠言”变得“顺耳”、“悦耳”一些。俗话所说的“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把这种“忠言悦耳利于'闻’”的认识上升到艺术的层次,可用如下三“宜”三“忌”来概括:

批评同级:宜义正辞和,忌“声色俱厉”。

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批评的动机是与人为善,目的是帮助被批评者认识和改正错误。由于同级之间彼此的职责和地位相等,相互之间没有统属关系,开展批评容易使被批评者产生“越界干涉”、“出风头”、“多管闲事”、“故意找茬”的误解,严重者可能发生争执甚至展开人身攻击。

因此,开展批评时,既要有理有据,客观公正,更要和颜悦色,善于用平和的语气、中听的措辞,消除对方对批评本能的反感。

批评的方式,宜采取商议式、双向交流式,可用“我想”、“我觉得”、“我个人认为”等语气表明自己的批评意见纯是个人的看法,尽量避开诸如“你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我早就料到会是这样”等类似言辞。

“声色俱厉”、“义正辞严”、“脸红脖子粗”的方式,责备、埋怨、嘲笑、威胁,质问的语气,只会伤害被批评者的自尊心,甚至引发其自卫以至反击,批评的效果是绝对理想不了的。

批评领导:宜间接委婉,忌“响鼓重锤”。

按理说,领导者应该具有“闻过则喜”的雅量,但领导的威严总是需要维护的,“明目张胆”的挑战是大多数领导者难以容忍的。如果批评的矛头直指领导,以所谓的“众议”迫使领导在“拒绝批评”和“接受批评”两者中立即作出抉择,结果十有八九是要碰壁的。

因此,批评领导,宜用商讨式、启发式、迂回式,切忌“响鼓重锤”。

在这方面,《晏子论罪》的寓言故事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齐景公酷爱狩猎,非常喜欢喂养捉野兔的鹰。一次,饲养员烛邹不小心让一只鹰逃走了,景公知道后大怒,命令将烛邹推出去斩首。

这时,大夫晏子走上堂,对景公说:“烛邹有三大罪状,哪能就这么轻易杀了。待我公布他的罪状后再处死吧!”景公点头同意了。晏子指着烛邹的鼻子说:“烛邹,你为大王养鸟,却让鸟跑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使大王为了鸟的缘故而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把你杀了,让天下诸侯都知道大王重鸟轻士,这是你第三条罪状。”

说完,对景公说:“好啦,大王请你处死他吧。”景公听后脸红了半天,说:“不用杀了,我听懂你的话了。”

批评下级:宜循循善诱,忌“电闪雷鸣”。

批评下属是领导者的权利,更是一项责任,下级接受上级批评也是必须遵守的一条组织原则。但是,领导者绝不能因拥有批评下级的权力和责任而无视下级的人格和尊严而“谆谆教诲”;下级也不会因必须遵守接受批评的原则而对一切批评毫无区别地“洗耳恭听”。一般说来,下级对领导的批评是相当敏感的,尤其关注“弦外之音”中是否含有极度不信任的威胁意味。

对于领导者来讲,通常对下级的错误容易产生恼火、厌恶的情绪,如果不注意控制,要么会横眉冷对,劈头盖脸,大发雷霆;要么会讽刺挖苦。而这一切,都会使领导者原本是不折不扣的关心和爱护的“忠言”,因态度、措辞、语言欠斟而变了味、走了调,批评也就成了下属又怕又厌的“唠叨”,唯恐避之不及,哪里还有耐心“听在耳中,服在心里”呢。

俗话说:“以理服人,威信自生;以势压人,无威无信。”领导者在批评下属时,应该是说服而不是压服,鼓励而不是威胁,尊重而不是歧视,循循善诱而不是“电闪雷鸣”。

如果一味刺耳地批评,甚至“我们不管,你自己看着办吧”不仅会挫伤下属的自尊心,造成下属“敬而远之”的心态,时间长了,还会因逆反心理而“消极怠工”,甚至“破罐子破摔”。

(0)

相关推荐

  • 领导,让下级心悦诚服才好

    主要观点:心悦诚服 观身边事//听身边音//悟身边理 我很喜欢彼得·德鲁克这段话:"领导者的唯一定义就是其后面有追随者.一些人是思想家,一些人是预言家,这些人都很重要,而且也很急需,但是,没 ...

  • 王南溟|纪实摄影,从现实主义艺术转向批评性艺术

    纪实摄影区别于我们当下看到的"观念摄影"的地方是,纪实摄影的对象是真实的社会情境.人和物,而那些"观念摄影"是用摆放和虚拟制作成的图片(注一).由于当代艺术与现 ...

  • 蔡京其人:道德批评与艺术批评

    别看蔡京是四朝元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品相爷,为了树立他的书法地位,相爷还是呕心沥血煞费苦心.执掌天下生杀大权的宰相,为一区区书名竟至如此肯化心思,想想也实在令人气馁. 第一,是攀援先贤.其具体做法 ...

  • 批评的艺术与技巧

    --班主任工作方法之我见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因此,教育不能没有批评,没有惩罚.但教师在批评的时候如果方法不当,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可能引起教师与学生 ...

  • 如何掌握批评的艺术--人际交往具有的基本功(七)

    转:金华的博客 在交谈过程中,如果不得不对对方提出批评,一定要委婉地提出来.明的批评有以下几个特点:⑴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批评.⑵在进行批评之前应说一些亲切和赞赏的话,然后再以"不过" ...

  • 我们要掌握批评的艺术

    批评的目的是为了限制.制止或纠正某些不正确的行为,预防类似的问题再度出现.批评是为了帮助别人认识并改正错误,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因此作为领导者,必须学习研究这门领导艺术,讲究批评的方法,增强批评实 ...

  • 批评的艺术

    批评的艺术

  • 批评的“艺术”,更值得研究!【必读】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表扬人的事,我们都愿意干,而批评人.得罪人的事,都不太愿意去做了.而且,作为家长或领导等角色,如果把握不好批评的分寸和时机,很可能就会事与愿违,甚至严重影响了彼此关系.所以,我们 ...

  • 向陶行知先生学习批评的艺术!

    "妈妈,今天我哭了,老师说我了!" "妈妈,我以后不想去幼儿园了!" "妈妈,老师不喜欢我!"    ---- 幼儿时期孩子的心理非常脆弱. ...

  • 牙科管理者必学:批评的艺术!

    在工作中,员工犯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牙科诊所的员工因为涉及到患者的安全,他们犯的错误就必须严肃对待. 如何有效的纠正员工犯的错误,又照顾到他们的自尊心,聪明的管理者需要学会批评的艺术 批评还讲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