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地理人眼中的夏天

地理人眼中的夏“天”

夏天是什么样的天呢?这个季节,这个节气,有不少地理的奥秘。
1、关于夏季
在中国,夏季从立夏(5月5日至7日之间)开始,到立秋结束;西方人则普遍称夏至至秋分为夏季。在南半球,一般12月、1月和2月被定为夏季。气候学意义上讲:连续五天平均温度超过22度算作夏季,直到五天平均温度低于22度算作秋季。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确定,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
2、关于夏至
夏至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夏至也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的日子,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减短。夏至日过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也会逐日降低。
地理人眼中的夏“风”
炎热的夏季,如果能有风自然是再好不过,不过这“风”是什么“风”呢?
1、关于季风
夏季,亚洲大陆升温快,气温高,为一巨大的热低压控制,海洋上是高气压,气流由高压区吹向低压区,于是形成由海洋吹向大陆的盛行风。
中国夏季风主要来源于热带和副热带海洋,含有丰富的水汽,故夏季风往往与降水密切相联。
2、关于台风
台风多见于夏秋季节,过境常伴随着大风和暴雨或特大暴雨等强对流天气。台风除了给登陆地区带来暴风雨等严重灾害外,也有一定的好处,比如缓解江南一带的伏旱天气。
地理人眼中的夏“雨”
夏天自然最盼望的是一场解渴的雨,但你知道这雨怎么形成的吗?
1、关于锋面雨
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从北方南下的冬季风的冷干气流相遇,暖空气轻,冷空气重,较轻的暖湿气流被抬升到冷空气之上。
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气温不断降低,水汽冷却凝结,成云致雨,形成锋面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
长江中下游的梅雨
梅雨,是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都会出现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它是准静止锋作用的结果。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
今年夏至前后,梅雨带正控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地会有暴雨。
1、关于对流雨
对流雨时常出现于热带,亚热带或温带的夏季午后。因日照很强,蒸发旺盛,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至高空冷却,凝结成雨雨滴大而重,倾盆急降,且雷电交加,声势吓人,称为雷雨。对流雨虽然降雨时间短,但大雨滂沱,往往因排水不及,而成淹水现象。
2、关于地形雨
当潮湿的气团前进时,遇到高山阻挡,气流被迫缓慢上升发生凝结,这样形成的降雨,称为地形雨。如我国台湾山脉的北、东、南都迎风,降水都比较多,年降雨量2000毫米以上,台北火烧寮达8408毫米,成为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
3、关于台风雨
台风活动带来的降水现象,称为台风雨。
今年第2号台风“鹦鹉”已于6月14日8时50分以热带风暴级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9级(23米/秒)。
地理人眼中的夏“灾”
其实在夏季,也是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期,尤其是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1、关于高温热浪
高温热浪又叫高温酷暑,通常指持续多天的35℃以上的高温天气。盛夏季节,天津、济南、郑州、西安、石家庄、上海、重庆、福州、长沙、南昌、杭州、武汉、南京、合肥等地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出现高温酷热天气,是中国夏季热浪袭击的重灾区。
2、关于旱涝灾害
夏季风的强弱与雨带进退的“失常”,往往会造成旱涝灾害。夏季风强或来的早,会出现“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的晚,则会导致“南涝北旱”。
3、关于滑坡泥石流
夏季也是地质灾害的多发期。
降雨对滑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雨水的大量下渗,导致斜坡上的土石层饱和,增加了滑体的重量,导致滑坡产生。不少滑坡具有“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的特点。
连续降暴雨或突降大暴雨,山区会发生山洪暴发。如果山高坡陡谷深,乱石成沙土遍野,大量土石混入山洪之中,就形成粘稠浑浊的泥石流。
6月17日3时20分许,四川丹巴县半扇门镇梅龙沟发生泥石流,阻断小金川河,形成堰塞湖,造成G350烂水湾段道路中断。
地理人眼中的夏“果”
进入夏季,各种水果纷纷上市,炎热的天气往往令这些消暑的食品销售火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