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历代帝皇陵:(一)汉高祖刘邦
位于陕西关中地区的渭河北部,名叫咸阳原,现在这里是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奏汉新城的所在地。而在历史上,这里不仅是大奏帝国都城所在之处,更是整个西汉王朝的皇家墓葬区,九位西汉帝王在此长眠。另外两位西汉皇帝的陵墓,在西安东郊白鹿原的霸陵和南郊的杜陵。
作为西汉王朝的创造者,刘邦为自己和子孙后代选定了修陵的绝佳位置:咸阳原。咸阳古原,风水极佳,还是前朝故都旧地,此后的二百年中,这里始终是西汉王朝的皇家墓葬区。以性格复杂、手段强硬著称的刘邦,在他的陵墓上留下了大量难以揣度的谜团。长陵的名称从何而来,他为什么要将自己的陵墓修建在前朝国都之上?他的性格是否影响了帝陵的营建,他又为什么要驱动千万人来为自己守护陵墓,而他的皇后,竟然拥有与他几乎同样大小的陵墓,这又意味着什么。
刘邦,这个奏王朝的小小亭长,在经历了奏末天下大乱和惊心动魄的楚汉战争之后,终于一统河山,他亲手埋葬了强悍的大奏,又在垓下一战击破项羽,他环顾宇内从此再无敌手。萧何这个著名的汉初三杰之一的人物,在楚汉战争期间为刘邦坐镇后方的良相,是当之无愧的开国第一功臣,他向刘邦建言:“陛下修造帝陵,为我大汉立国之本,帝陵宜宏大壮丽,以逞天子之威,抚臣民之心,震慑不臣。”
天子登基,要为自己营建奢华的陵墓,这不仅关系到帝王的个人享受,也是巩固政权的手段。帝陵体现的是一个国家雄壮的国力,既是一种夸耀也是一种震慑。然而萧何修建帝陵的建议竟然遭到了刘邦的反对,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之前在一座大型宫殿的营建过程中,刘邦也曾提出过反对意见。在今天一处荒草丛生的遗址,曾经是西汉第一宫的未央宫,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皇家宫殿之一,在后世的诗词歌赋中,它几乎成为了汉宫的代名词。未央一词出自《诗经》:“夜如何其,夜未央”。未央,是没有尽头的意思,也含有无灾难、平安、长生之义。未央宫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是明、清紫禁城的6倍多,内有建筑40余座,其中最高大的前殿居于全宫正中,台基南北长4百米,东西宽2百米,高达15米,今天人们依旧可以找到高大的夯土台基。未央宫由丞相萧何负责营建,其宏大奢侈为刘邦所不悦,他曾怒斥萧何说,天下尚未安定,成败亦无定论,为什么要修建这样宏大的官殿呢。萧何平静地回答,天子富有四海,只有壮丽的建筑,才能彰显其无上的威严。历史最终证明,未央宫的营建,不仅为刘邦及其子孙提供了舒适的生活与办公环境,更彰显了大汉王朝的王者气概。然而史料记载,刘邦是一个天生豪爽喜爱享受的人,这样一个人怎么会因为修建宫殿与帝陵耗资巨大而忧心忡忡,刘邦到底在担心什么?
奏朝末年,曾任泗水亭长的刘邦押送一队“骊山徒”前往骊山为奏始皇修造陵墓,后来因为雨天道路难行误了行期加上徒工纷纷逃亡,刘邦面临即将遭到严酷的惩罚。思虑再三,刘邦决定趁夜放走所有的徒工,自己也另寻他路。可以说“骊山徒”的逃亡间接促成了刘邦的反叛,当年奏始皇横征暴敛,驱使七十万人为自己修建陵墓,历时三十九年才告完成,最终却也成为了导致奏国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帝陵的营造对国家消耗巨大,极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作为曾经造反的当事人,没有人比刘邦更懂得这一点。他担忧的是,如果自己也像奏始皇那样穷奢极欲地营造帝陵,就有可能逼反第二个甚至第三第四个刘邦。实际上汉初的国家条件还根本无法与奏朝相比,历经战乱国家一贫如洗,以秦之强尚且不堪承负帝陵营建,何况疲敞的汉朝?于是刘邦陷入了两难,帝陵必须要修,而且要修得宏大壮丽,可是如何才能在达到这一目的的同时又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呢?
今天我们已经知道刘邦最终还是为自己修造了恢弘壮丽的长陵,这是西汉王朝的第一座帝陵,意义非凡。长陵又名长山,是汉高祖刘邦与皇后吕雉的合葬墓,坐落在长安城北的咸阳原上,与未央宫隔渭水相望。长陵之所以得名,与此地古名长平有关,同时在古代汉语中,长(chang)通长(zhang),长者,尊长也,刘邦贵为开国之君,其陵曰长,实至名归。
长陵陵址选在了咸阳原的最高点,位于奏咸阳宫旧址之畔。长陵以东是陪葬墓区,陪葬墓从陵园东门一直延伸到泾河岸边,绵延7.5公里。长陵以北,则是面积巨大的长陵邑。长陵的陵园遗址至今尚存,陵园平面呈方形,边长780米,周长3120米,陵冢位于陵园的南部,高祖陵在西,吕后陵在东,相距约280米,巨大的帝陵封土堆呈覆斗形,全部由黄土夯筑而成,底部东西宽153米,南北长135米,整体高达31.94米,远远望去如峰挺立巍峨雄壮。长陵的陵园内外布满了豪华的寝殿便殿等礼制建筑,俨然是为刘邦营建的另一座大型宫殿。长陵的陪葬墓区规模巨大,陪葬人数近百人,那些曾经跟随刘邦出生入死的功臣,如萧何、曹参、周勃等人,死后大多陪葬长陵。今天,人们无法亲眼见到长陵地宫中究竟如何富丽堂皇,只有通过历史文献和考古勘测,去推测这座西汉第一帝陵内部的风采。种种迹象表明,刘邦并没有使自己的陵墓规格缩水太多,西汉王朝也没有走上奏朝覆亡的老路,刘邦究竟进行了怎样的精心谋划才做到了这一点?
咸阳北阪,是咸阳原的另一种称谓,奏王朝建都咸阳,于咸阳北阪营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咸阳宫。奏末乱世中,项羽率军进入关中,对奏王朝的巨大怨怒令他丧失了理智,竟将咸阳宫付之一炬,大火足足烧了三个月方才熄灭。咸阳宫成为一片废墟,这很可能为刘邦修造长陵提供了绝佳的场地和建筑材料。咸阳原地势高亢黄土深厚,是关中腹地唯一山环水绕之地,奏国建都于此,正是看中了咸阳原绝佳的风水,刘邦和他的谋臣们对这样一块土地,自然也是青睐有加,在这里营建长陵,意义非凡。长陵居高临下,以一种胜利者姿态俯视着前朝宫殿的废墟,在刘邦看来,在奏咸阳宫废墟旁修建长陵,经济上可能有三大好处,其一项羽一把火烧掉了前朝的宫殿,正好腾空了咸阳原,节省了大笔拆迁费用,其二咸阳宫规模空前,大火不可能将所有建筑材料烧毁,还有很多能够使用的材料可供营建长陵之用,如此一来长陵建筑材料的采购运输费用大大降低,有效减轻了国家负担。长陵选址咸阳宫畔的第三个好处,是可以通过渭桥将咸阳原与长安城连接为一个整体,从咸阳原上搜寻到的物资与建材,不仅可供长陵营造使用,还可以通过渭桥送入长安城支援未央宫的营建。
经济难题得到了近乎完美的解决,然而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伟大政治家,刘邦的眼光看得更长远,他还要为长陵寻找重要的政治意义。长陵不仅仅是一座帝陵,更将成为维护王朝政治稳定的屏障,那么刘邦是怎样达成这一目的的呢?
长陵以北,刘邦营建了一个叫做长陵邑的县级行政单位,作为特殊行政区为自己守护陵园。陵邑又称陵县,通过迁徏大量人口聚居在陵墓旁而形成,是帝陵的重要组成部份。刘邦的长陵邑不仅规模巨大,而且暗藏天机。西汉立国之初,国力蠃弱政局不稳,面对实力不容小觑的奏末旧贵族和军事集团,刘邦感到十分头疼,这些旧贵族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在政治上也能一呼百应,如果处理不当恐将重蹈强奏的覆辙,同时汉初实行的是特殊的郡国制,分封的异姓诸侯王始终令刘邦心中难安。为了消除地方势力和军事集团的威胁,刘邦借营建长陵邑,命关东贵族和豪强迁徏到关中来,以充盈长陵邑的人口,同时对其施以安抚怀柔的政策,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劳动力从关东转移到了京师地区,使得人力资源枯竭的关中地区人口激增,经济迅速增长。刘邦营建长陵邑,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抵御匈奴的南下,在西汉初年国力虚弱的情况下,汉朝根本无力抗击匈奴,于是营建一座陵邑使之充当长安城的北方哨卡,成为了一个极为高明的战略布局。
通过从经济、政治和军事三个方面进行缜密的谋划布局,刘邦以长陵为基础,构建起一整套战略方针,修建帝陵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一个封建帝王的个人需求,而是上升到了巩固国本的国家战略高度。
公元前195年,汉开国皇帝刘邦驾崩于未央宫,入葬长陵。历史选择了刘邦来完成统一中国的重任,刘邦没有辜负自己的使命,创建了一个辉煌无比的王朝,成就了一段无可比拟的传奇,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刘邦都是一位世界级的伟人,是他和子孙们共同的努力,铸就了中国汉文化的宏基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