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光武帝刘秀其实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罪人?

汉高祖刘邦的九世玄孙刘秀从小是个农民,一心只想种地,要不是大哥刘縯撺掇着起义,恐怕刘秀将会幸福地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当时王莽太过激进,非要搞井田制(全国土地重新分配),触动了各地豪族的利益,恐怕根本没有刘秀建立东汉的可能。

历史总是有一些神奇的巧合,刘秀跟着哥哥揭竿而起,凭借几千人的兵力在昆阳大破王寻40万大军,自此一战成名。他哥哥刘縯立刘姓宗室刘玄为更始帝,攻克长安杀死王莽后,刘玄开始觉得刘縯功高震主,直接设计杀了刘縯。

此时刘秀面前只有两条路:或者投降,或者造反!刘玄把刘縯杀了,刘秀在军中也有威望,显然投降被整死的概率不低,于是刘秀选择了后者,没想到只用了3年时间,公元36年,刘秀竟然击灭赤眉,扫平关东,得陇望蜀,统一天下,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是为光武帝。

有人说,刘秀是中华民族的罪人,因为他姑息养奸,允许南匈奴迁入中原,导致二百多年后胡人发动“五胡乱华”,几乎将中原汉人赶尽杀绝,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先来看一下刘秀当时所处的环境。

刘秀所处的内忧外患

游牧民族一直像一块狗皮膏药,除不掉还心烦,不管中原王朝如何强盛,一直无法根除,打跑一批又来一批,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契丹、蒙古轮番上阵,真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汉宣帝时,中原在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将西域纳入我国领土,此后王莽篡位,撤销了西域都护府,匈奴人重新霸占了这片土地,人民自此陷入水深火热。

刘秀称帝后,人口只剩下一千万,而经济更是千疮百孔,人民饭都已经吃不上了,这时,西域各国派出使臣和太子来到京城拜见刘秀,提出了一个请求:我们西域十分需要汉王朝的庇护,我们愿意将太子压在这里,请给我们设立都护府吧,西域各国将悉数归附。

很多人觉得这是东汉再次收复西域的绝佳时机,可刘秀却拒绝了!

匈奴因为汉朝的长期征伐,分裂成为了南北匈奴,从呼韩邪时代就向西汉称臣,共同针对北匈奴的郅支势力;到了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匈奴派遣使者入朝,希望刘秀能派兵驻守,与北匈奴打仗,争取消灭对方。

刘秀说了一句话“治国以德,祸患不外乎外,时机不成熟,要与民休养生息,准许南匈奴在云中、河套一带居住”。

也就是让匈奴内迁进行保护,避免打仗,尽力休养生息,发展壮大,有了经济和人口的双重保障后,匈奴自然会臣服。

当时大汉内忧外患严重,内部政权不稳,外部匪寇骚扰严重,而最重要的一点是财政极度紧张,如果刘秀设立西域都护府,东汉经济将直接被拖垮,更何况西域都护府并不是挂一个驻外办公室牌子就行了,一则要源源不断派遣官员去当地进行治理,二则要抽调军队维护当地的和平稳定,三则每年都要给地方“岁钱”,西域位置偏远,一来一回就得个把月,有个什么事儿山高皇帝远,朝廷根本鞭长莫及。

考虑到这些因素,刘秀拒绝也在情理之中。

所谓的历史罪人说法源于五胡乱华时胡人对汉人的屠杀

那么五胡乱华为何会被安在刘秀的脑袋上呢?正是因为刘秀同意胡人南迁,没有对其赶尽杀绝。别说刘秀去打击匈奴,就是敢打,最终的胜负结果还未可知,更何况当时要人没人,要钱没钱,战争打得可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啊。

南匈奴在中原人口快速增长,达到了几十万的规模,在此之后,曹操也进行了内迁,又来了十几万,不光曹操,蒋琬、郭淮、姜维、邓艾都干过内迁的工作,史书上都有明确记载。

到司马昭时,史书记载更加夸张“是以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狂狡贪悍,世为寇雠者,皆感义怀惠,款塞内附,或委命纳贡,或求置官司。九服之外,绝域之氓,旷世所希至者,咸浮海来享,鼓舞王德,前后至者八百七十余万口。海隅幽裔,无思不服;虽西旅远贡,越裳九译,义无以逾。”

好家伙,一共来了870万人,所以中原地区有大量胡人居住是不争的事实,按照数量来看,甚至能占全国将近一半人口,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数据。

其实,在刘秀东汉到西晋的二百多年间,胡人已经融入了中原地区,羌、氐、賨人实现了高度汉化,十六国时期这几个民族的君主苻坚、姚苌、吕光、李雄、杨定从名字上完全感觉不出和汉人有区别,羌人已经学会了农耕,氐人擅长织布,賨人甚至连本族的语言都忘记了。

塞外的鲜卑人实现了统一,成为拥有百万人的大型部落。鲜卑人学习汉人的军制、战术,又得到了汉人冶铁、锻造武器和铠甲的技术,还发展出了世袭制。此时的鲜卑已经是中原王朝的劲敌,司马炎时期爆发的秃发部和慕容部的叛乱就令满朝文武头疼不已。

真正令胡人入侵的原因并不是刘秀让其内迁,而是司马家族的内斗太过激烈,八王之乱打了16年,直接消灭部队超过50万人,这种情况下,边境士兵都抽调参加战斗去了,谁去管有没有人入侵。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中原地区打成了一锅粥,人民死伤无数,怨声载道,这不正好是胡人收复失地的绝好机会吗?大好的江山拱手让人只能怪统治者奢侈享受太过,士族势力过强,每个人都想当皇帝,最终的结果就是谁都当不上。

刘秀做法对后世的影响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刘秀当时的做法并没有问题,只有避战才能发展经济,人生生活才能上一个档次,但有一点需要指出,就是上面提到的士族势力过强。

刘秀虽然只是个没落的贵族,但终归也是皇孙,王莽一刀切的做法惹怒的就是士族阶级,所以当刘秀上台之后,他不光对外族采取“怀柔”政策,对士族同样如此。当时的士族邓禹、吴汉功劳特别大,刘秀力排众议给了他们一人四个县的封地。不仅如此,他还让这些功臣自己选地儿,选中立马封赏,这些士族激动地两泪纵横。

司马炎能上台同样得力于士族们的支持,但司马炎没有刘秀的儒生气质,他内心十分不信任士族,知道这些人是一群三六不靠的主,于是在他临终前,安排了两位辅政大臣,一位是外戚杨骏,另一位是宗室司马亮,没有一个来自士族官僚。

不过此举并没有起到什么好效果,司马炎老丈人杨骏和司马炎儿媳妇贾南风斗了起来,贾南风引入宗室力量企图夺权,而宗室又借助胡人势力开展军事打击,笑到最后的居然是趁虚而入的胡人。

虽然最后胜利的是胡人,但却并不能将刘秀没有削弱士族力量与胡人入侵联系到一起,毕竟政权统治不稳,更应该是统治者自身的原因。

实际上,刘秀上台后将儒生和官吏结合到了一起,让官吏有了儒家思想,让儒生有了社会实践,将儒生变成真正的官僚。在当时,想要做官主要是通过察举制度,就是由地方官向中央推荐人才。通过察举当上官的人里,儒生占了很大的比例。刘秀建立了一项制度,规定地方官如果看上了一个人才,必须先让他做一个小官,让他熟悉一下行政工作,等到确定他能够胜任了,再向中央推荐,这样就避免了空谈误国。

此外,他还重用酷吏,比如北海有个官员叫董宣,抓了一个士族杀人犯公孙丹,将其父子都杀了,随后公孙家三十多人拿着武器跑到衙门前面鸣冤,董宣就把这三十多人抓起来全部杀掉了。董宣上司觉得他太过分了,将董宣抓起来判了死刑,结果刘秀知道后赶紧刀下留人,直接给董宣提了官,成为洛阳令,由此看出刘秀对于士族犯法也并不姑息。

结语:

总之,刘秀虽然有些做法对后世有影响,但远没有到“中华民族罪人”的程度,他执政时期积蓄力量,保障民生,后来的五胡乱华主要是司马家族自己作出来的,如果强加到刘秀的头上,显然过于牵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