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责任
年底前,王相刚先生开始了一个宣传:“食用菌产业价值观”,我可以肯定王先生的出发点没有毛病,但对这个概念的定义,却不得不表示遗憾。
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三观”,这三观是不分行业不分人群不分地域的,所以并不可能存在一个独立的“食用菌产业价值观”。不过在食用菌行业里,每一个从业人员的三观如何,直接影响他在行业里的行为。正确的三观之下,没有人会有意做不好的产品,而错误的三观之下,就是有好的产品,也未必能够让人放心。
王先生的“食用菌产业价值观”,实际上称之为“产业观”更加合适,因为我们确实需要一个符合科学和伦理的产业指导思想,这是涉及菌业具体的,有细节内容的观点,这个可以有。
王先生的观点综合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点:
1、打药未必有害;
2、有机说法不靠谱;
3、不能夸大食用菌的功效;
4、应该推广黑木耳栽培的秸秆替代木屑技术。
对此四点,第一点我基本上反对,第二点部分同意,第三点基本同意,第四点高度赞成。
关于打药,之前我写过两篇文章,《关于用药两种概念的碎碎念》和《黑木耳被谁黑了?(下)》(点击链接直接打开原文)已经很清楚的说明了我对用药的观点以及对木耳打药视频事件的态度。
“打药不一定有害”,这个定义,是不确定的,那么不打药呢?总不会有“不打药一定有害”的结论吧?退一步说,这个概念是表示“打药”这个词很笼统,如果不是药物有害或不是直接接触,打药也不构成有害,这和“没有危害”的明确概念是截然不同的。无论是市场要求还是法律道德,“没有危害”其实是一个最基本的起点,“打药不一定有害”不是打药的理由。当前技术条件下,打药不是一个好的选项,而且也不是唯一选项。
对于菌业内部的人来说,你可以解释,但对于菌业外部来说,解释这种事情很容易陷入“越描越黑”的境地。所以,菌业的健康宣传,应该是“不打药”,至少是“少打药”,我们行业的努力方向,也应该是:“能不打药尽量不打药”。这个原则既符合科学上对未知问题的谨慎态度,也符合社会公信力安全度日益下降情况下的公共关系要求。
在市场上,“确实有害”和“被严重怀疑”的负面效果相差无几,食用菌产业的产品市场,不仅要做到不出问题,而且必须长期注重“不被怀疑”这个红线。“打药不一定有害”的强调,对消费者的概念很容易变成“为打药找借口”或“打药了不承认有害”。所以,尽管“打药不一定有害”概念本身不是错的,但是严重的不适合大张旗鼓支持并将此作为肯定性意见宣传。
这种做法只有一种人高兴,那就是卖药的。
中国整体环境问题严重,政府机构把控不力,食品安全监督如同虚设,从食品到药品甚至疫苗,都问题不断,所以绿色有机的说法,恐怕也不能令人心服口服,这是我同意王先生的部分。但也正因为如此,在食用菌产业的具体生产过程里,我们力求按照较为严格的标准和做法实施,则是绝对有其必要的,这是我不同意王先生意见的部分。
关于夸大食用菌的药用功效,这个问题具有很高的普遍性,但绝不意味着正常已经获得研究证明的东西也不能谈。同时,营养的作用,以及一些目前无法完全确定的东西,都不能过分的肯定,毕竟食物也罢,药物也罢,还要结合个人身体的实际才能充分体现效果的。所以,王先生的这一观点我觉得大体上也不需要多说了。
用秸秆替代木屑,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去年在庆元,和姚平生先生交流,姚先生就提醒我多宣传木屑替代的问题。但因为多数必须使用木屑的菇种,并不适合用其他代用料进行生产,而市场对具体菇种的需求不是菌业能够决定的,并且事实上,食用菌并非木材消耗最严重的行业,所以一直没有动笔。黑木耳是使用木屑和秸秆栽培都可以的东西,又是中国最大宗菇种之一,虽然使用秸秆替代木屑效益会略有下降,但并不是如香菇一样的不可行,所以如果能够实现全面甚至部分替代,其意义都不可小觑。
对此,我只能表示完全的认同。当然具体实施的技术等问题,我也不懂,现有技术是否能够用,能不能有其他方案,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食用菌行业的2018年,是一个群魔乱舞的年份,看过太多的虚假和浪费,看过太多的造孽和争论。在除旧布新的时刻,我借对王相刚先生观点的评价之机,阐明一下我对2019年菌业的期盼,也作为我个人的行业观点态度,祝福全行业的所有人。
食用菌行业的乱象,责任在谁?这话不敢说,但大家也都可以从我往昔的文章里看出端倪。 每次遇到问题,我们其实很缺乏一种行业大局感,有些小群体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偏离科学的轨道行事,这是不适合的行为。其中既有如大规模使用液体菌种造成香菇生产巨大损失的恶例,也有某些科技人员完全缺乏社会常识,把一些责任推给不相关人员身上的偏见。
菌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一定或多或少要受社会整体动向的影响,从古到今,都没有绝对的正确让我们可以盲从,2019年,期盼菌业同仁更加在行业健康发展的方向努力,而不是走向反面,共同的责任共同承担,各自在各自的领域,遵循科学的原理和社会的正确潮流方向,做出自己的贡献。
以此给各位同行读者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