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欠亚里士多德一个道歉——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缺德、亚里士缺德、亚里士缺德……  哈哈哈……”

2004年的校园里,小马和同学们学到了一点物理知识,正在以绰号的方式轻视先哲“亚里士多德”。现在想来,真是无知!

许多人最早认识亚里士多德应该是在物理课上因其“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的快”、“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两个错误论断,而被许多人认为是愚蠢的。

比萨斜塔: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实验地

今天重新认识亚里士多德,小马认为我们都欠他一个道歉!

亚里士多德其实是一个才华横溢、百科全书式的博学大家,在生物学、医学、心理学、哲学、美学、神学、数学、物理学、逻辑学等方面都有所涉猎,他还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今天小马要介绍的主要是其哲学——形而上学,也被他成为第一哲学。

说道说到形而上学,大家可能会联想到马哲课上学的,认为形而上学是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看问题,但是此形而上学非彼形而上学。

要介绍其形而上学,我们先从介绍其与其老师柏拉图的分歧开始。

那么到底是什么是形而上学,他与柏拉图之间又有哪些分歧呢!

接下来就来旁听他的哲学课!

这天秋高气爽,阳光透过亚里士多德学院的林荫道,筛下斑斑点点的阴凉。

亚里士多德又带着他的学生来到这里,边散步边讲学。

只见亚里士多德走在林荫道的中央,两边围着他的学生。

林荫道

亚里士多德左盼右顾地向同学们讲道:上次课程给大家布置的课后任务是去看我老师柏拉图的理念论,同学们看后有什么感想或疑问?

学生A答道:师公的理论博大精深,将事物是其所是的那个东西称之为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事物的本质,并认为人生而就知道理念,只是忘记了,学习就是回忆,也解释了人们认知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对学生A说:很好!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或疑问吗?

学生B若有所思的回答道:柏拉图师公的理念论确实博大精深,但是以分离于事物的理念来解释事物总感觉有点不对劲,但是又说不清!

亚里士多德以肯定的眼神回应道:嗯,不错!我们需要有这种怀疑精神!要深入思考,不盲从!

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我恩师固然是伟大的思想家。但是我并不完全赞同他的观点。

说着亚里士多德手指向树,说道:例如树有树的理念,树叶有树叶的理念,树皮有树皮的理念,花有花的理念……

理念本来是要解释可感事物是其所是的原因,但是它并没有起到这个作用,理念和事物一样多,以多解释多,以个别解释个别,这样是徒劳的。

而且理念完全独立于可感事物,何以解释事物的运动,又何以赋予事物性质?

树叶

这时学生C问道:那么请问老师,您觉得如何解释事物的本质和运动呢?

亚里士多德不紧不慢地踱着步子回答道:我虽然反对恩师认为理念是独立于可感事物的观点,但是我同意他认为可感事物服从于无形的理念这个观点。

而我与他不同的是,我认为理念并不是独立于可感事物,而是蕴含在可感事物之内。这个无形的东西我称之为“形式”。

至于事物的运动,我认为有四因,包括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这四因分别指什么呢?举个例子,大家就能明白。

比例制作一个木坐凳,木料是其质料因,设计图纸是其形式因,工匠和他的技艺是其动力因,而其功能就是其目的因。

坐凳

这时,同学D发问:老师您举的这个例子是由人工做的东西,如果是自然界的事物呢?

亚里士多德投之以肯定的目光,说道:这位同学有动脑筋,这个问题问得好。

举个例子,比如一棵树,种子是其质料因,这种树的特征就是其形式因,树生长所需的养分就是其动力因,树完满的样子就是其目的因。

亚里士多德又说到,其实动力因、目的因可以统一到形式因。

因为形式因是事物的本质,类似于我恩师说的理念,而一个事物运动的目的其实就是其形式,也就是其应该有的本质。

而且形式本身也蕴含了成其形式所需的动力。因此四因可以归结为质料和形式。

同学D又问道:那运动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质料变为形式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回道:也可以这么理解,但是我想用潜在和现实来解释质料和形式的关系。

质料在理论上是可以形成多种形式,代表着潜在的可能性,而一旦成为了某种形式,就成为了现实。

石膏体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形式并非是外在于事物的,而是能够通过归纳可感事物的特征而认识到的。

这时,同学E若有所悟的问道:老师,您说的质料和形式与我们之前学过的“是”或者“存在”是否有联系呢?

亚里士多德有点激动的答道:很好!这就是我接下来要讲的,我称之为第一哲学(ontology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的内容。

是者范围最广,地位最高,没有一样事物不属于是者的范围。其他科学都只是研究是者的部分,而第一哲学研究的是是者本身和本质属性。

同学E追问道:如何理解您所说的“是者”呢?

亚里士多德继续道:我们都知道所谓“是者”是系词前面的那个东西,在哲学意义上,我称之为“实体”。

我们怎么来理解这个实体呢?

首先,“是”是判断句中联结主词和谓词的系词,主词所属的范畴是“实体”,而谓词所属的范畴是“属性”。

由于实体范畴,其他范畴才能“是”。因此实体必定是首要的。

再者,主词也可分为两种,一种只能作为主词,一种也可以作为谓词。

比如说亚里士多德是人,人是动物。其中“亚里士多德”就只可作为主词,人和动物可作为主词也可作为谓词。

骏马

这时同学E打断了老师的讲话:老师,如果这样的话,是不是可以说个别事物,如某个人,某只马,某个凳子,这些都只能作为主词?

亚里士多德点点头道:不错!实体在最原初的意义上来说,是个别事物,可以称之为第一实体。个别的人或马或凳子都不表述,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

而第二意义上的实体,是指涵盖第一实体的属,以及涵盖属的种。比如“亚里士多德”涵盖于“人”的属之中,而“人”又涵盖于“动物”这个种之中。

最后,我们从下定义的角度来讲,说S是Df,其中的是表示主词和定义之间的等同关系。

S是实体的话,那么DF其实也就是实体本身。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第一实体就是“其所是”(PS:what it is,可以理解为本质或者亚里士多德说的形式。)

听到这,同学们顿时就炸开了锅了,老师说的这个不是矛盾吗?

黑白

前面说的个别事物是第一实体,这里又说本质是第一实体。个别事物代表的是个性,而本质代表的是共性。

此时,只见亚里士多德举起一只手,示意大家安静,说道:

这个矛盾我自己也意识到了,以上三个方面对实体的论述,其实是从“是”的三种逻辑(判断的联结词、指称主词自身、概念与定义的等同)功能出发而得出的结论,在逻辑形式上是没有矛盾的。

这是一种思维方式。至于第一实体到底是个别事物还是本质,同学们可以课后去做更加深刻的思考!好了!时间差不多了,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吧。

PS:亚里士多德对于第一实体的理论对后世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源于其第一实体的矛盾,后世的形而上学始终存在着普遍主义和个体主义、本质主义和存在主义之间的不同争论。

全文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