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壁上的璀璨佛国!带你解锁这座“东方雕塑馆”
星河斗转,银光满天
玄奘负箧,沙灰追履
在绵长的“丝绸之路”上
横亘着一个石窟走廊
一尊尊佛像石龛若浩瀚深邃的文化星空
让人不倦其中、徜徉自在
这就是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正射影像(麦积山艺术研究所供)
麦积山风光秀丽,素有“秦地林泉之冠”的美誉。
麦积山石窟是甘肃石窟之中非常重要、价值极高的一处 。 这里最具独特优势的,是泥塑。
因此,麦积山石窟被称为“泥塑陈列馆”“东方雕塑馆”。
麦积石窟开凿在山体三面的峭壁上,窟室门口以栈道相连,重叠十余层的栈道通向距地面七米高的窟室,险峻异常。
崖窟群分为东崖与西崖两部分,现在所存洞窟有205个,泥塑造像和岩刻碑像共存7800余躯。
横
向
看
图
麦积山石窟中国佛教四大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地处甘肃省天水市东南方50公里的麦积山乡南侧西秦岭山脉的一座孤峰上,因其形似麦垛而得名。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占地面积215平方公里,包括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四大景区和街亭古镇。麦积山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被称为东方雕塑馆。
麦积山冬景
麦积山石窟开凿于5-13世纪,是河西走廊及其周边地区仅次于敦煌莫高窟的大型石窟寺。是中国石窟遗产中西魏、北周石窟的代表窟群之一,也是中国佛教石窟群经云冈石窟汉化的进一步延续与发展。以其位居当时东西南北交通的要冲的地理位置,麦积山石窟既受到中原北方云冈、龙门等主流石窟的影响,也受到南方和西方文化的冲击。麦积山石窟以其明显的反映中国佛殿建筑形象的石窟形式、最早期的经变画等遗迹,影响广泛,成为丝绸之路佛教艺术自东向西影响的转折性阶段重要遗迹。
麦积山石窟遗存包括佛教窟龛遗迹、以及相关的佛寺和佛塔。窟龛群开凿于群山环抱的麦积山红砂岩独峰峭壁上,在西-南-东崖面上分层而建,横向分布范围约200米,纵向近20层洞窟、距地面10~80米,洞窟间以错落的栈道相连。
第13窟(隋)
石窟始建于后秦(384年―417年),大兴于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时期,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后又有所发展。西魏文帝元宝炬皇后乙弗氏(乙弗皇后)死后,在这里开凿麦积崖为龛而埋葬。北周的保定、天和年间(561年―572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亡父建造七佛阁。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在麦积山建塔“敕葬神尼舍利”,后经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断的开凿扩建,遂成为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约在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的时候,因为发生了强烈的地震,麦积山石窟的崖面中部塌毁,窟群分为东、西崖两个部分。
现存有198个佛教窟龛,7000余身泥塑造像,1000多平方米壁画遗存。东南崖下有5世纪(东晋)始建、16世纪(明代)重建的瑞应寺,现为清代甘肃传统风格的中轴对称三进式建筑院落,坐西北朝东南。山顶有7世纪(隋代)始建、18世纪(清代)重建的舍利塔,为八角五层密檐式实心塔,通高9米。麦积山石窟孤峰卓立、窟龛错落的整体形象,与周边的丹霞地貌和丰富的植被景观共同构成了独特的景观价值。
麦积山石窟栈道全景
麦积山俗称麦积崖。五代天水人王仁裕撰写的《玉堂闲话》中说“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岗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块石,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形象说明了麦积山得名的缘由。
麦积山景区松竹丛生,清流遍地,山峦叠翠,自古有“秦地林泉之冠”的美誉。春来一片苍翠,夏日山花烂漫,秋季白云红叶,冬天玉树琼枝,颇有四季皆景的南国风光。“麦积烟雨”为秦州十景之一,那如仙如幻的美景使游人为之陶醉。清翰林邑人吴西川在《麦积烟雨》诗中赞曰“最宜秋雨后,兼爱暮时烟”,可见烟雨之撩人。登上麦积山石窟的“散花楼”俯瞰,方圆百里林海茫茫,如诗如画,满目生碧,气势磅礴。如将色彩缤纷的花瓣腾空撒下,随着气流缭绕而上,可出现“天女散花”般的迷人景象,使人顿生飘飘欲仙的感觉。
麦积山秋季风光
麦积山石窟是麦积山景区的主要游览点,它开凿在距地面80米的悬崖绝壁上,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穿云”,其惊险陡峻为世罕见。杜甫有诗赞曰:“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
麦积山石窟是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从十六国后秦(公元384年至417年)时期开始营造的。谚云:“砍尽南山柴,堆起麦积崖。”可见建造时的工程浩大与艰辛。据梁《高僧传》载,南朝宋年间,高僧昙弘禅居麦积山,不久名僧玄高继至,二人共住寺院,常有学徒三百余人,可知当时佛事之盛。西魏刚刚立帝时,在这里“再修崖阁,重兴寺宇”。魏文帝原配皇后乙弗氏在此戴发修行,赐死后“凿麦积崖为龛而葬”。北周保定、天和年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造七佛阁,大诗人庾信为此写了一篇《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隋文帝仁寿二年,杨坚在全国敕葬“神尼舍利”时,秦州使将舍利葬在麦积山顶上,山顶还有高九点四公尺的隋代舍利塔巍然屹立。
麦积山夏景
麦积山石窟作为建造于由中原地区进入河西走廊重要交通节点的佛教石窟寺,以5~13世纪持续开凿、5~6世纪集中开凿于山崖的198处佛教洞窟遗存,展现了因丝绸之路宗教交流而引发的佛教石窟寺这一外来建筑形式受中原文化影响并获得发展。特别是其中的5~6世纪洞窟遗存以明显的中国式窟体建筑形式、最早期的经变画、以及汉族化形象和服饰的塑像等遗迹,为5、6世纪之际佛教石窟寺及其壁画艺术在中原地区形成中国化特征、并向西影响的重要转折阶段提供了年代最早、形制最完整的代表性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