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磨剪子来戗菜刀(外一篇)
磨剪子来戗菜刀
磨剪子来戗菜刀……这熟悉又陌生的吆喝声从小街的深处传来,让我的心中禁不住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
这虽称不上是历史深处的声音,但这声吆喝离开我们也有几十年了。小的时候,母亲要为我们缝缝补补,家中的剪刀在母亲的手中像变魔术一般,变出孩子们一件件可身的衣服,磨剪子就是经常的事;而那时,厨房里菜刀的使用率也极高,不仅要切人吃的菜,还要切我们采回来的猪食菜,戗(也是磨的意思)菜刀对我们来说也不陌生。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剪子、菜刀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尤其是在城市,除了专业的裁缝,谁还做衣服穿?当年娶媳妇讲究心灵手巧,现在再讲这些就会被人笑话了。而快餐文化的盛行,人们进入厨房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很多人家厨房里的菜刀经常会被束之高阁,以至于生锈,因此,磨剪子戗菜刀这一行当也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自然,那一声声熟悉的吆喝也几乎成了绝唱。
磨剪子来戗菜刀……而今这样的挑担小贩又重来,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这一行当依然有它的市场,或者说又重新有了它的市场。我循着那声吆喝而去,发现那小贩不仅在棚户区里有生意,就是在一些高标准的住宅小区,生意也不错。
我耳闻目睹很多家庭,很多消费品都是一次性,塑料包装袋一次性,时装一次性,就是剪子、菜刀这样的耐用消费品,由于没有了“磨剪子来戗菜刀”的服务,也变成了一次性。有人把一次性作为一种生活时尚,很多商家也鼓励这种做法,实际这是一种不好的或者说不道德的生活方式,正是这种生活方式的盛行,让我们的生存环境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负担。
一次性让我们浪费了太多的资源,而重新生产产品不仅要消耗资源,也要消耗能源,这些消耗都会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如今令人焦虑异常的气候变暖,就和我们这种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大有关系。值得高兴的是,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这一点,返朴归真渐渐开始成为一种新的、时髦的生活方式,这样,“磨剪子来戗菜刀”便又开始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
磨剪子来戗菜刀……这悠远而又朴素的吆喝声,现在听起来越发觉得亲切,因为它不仅连着我儿时的许多美好回忆,同时,它还能唤起和倡导一种节俭、简单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为减轻环境压力做一点贡献。
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
老家的村边有棵老榆树,记得很小时候,我们常诅咒它的老迈和丑陋。每当这个时候,父亲就对我说:“别骂它,爸爸将来也会老的。”
50多年后的今天,父亲果然老了,他再也无法用肩头扛起我们了,甚至都无法扛起他的孙女和孙儿。
可小的时候,我却常常坐在父亲肩头。记得在三四岁的时候,父亲还常常将我扛在肩上,在暮色里,从村子的这头走到那一头。
最难忘一个暮春的星期天,4岁的我随着父亲外出打猎。转悠了一个上午,我终于走累了,于是,同样疲惫不堪的父亲把我放在了他的肩头。由于父亲的枪法实在不准,我们始终一无所获。不知不觉中,我睡着了,醒来时,我已经躺在了母亲的身边。
岁月悠悠,我渐渐长大,父亲的肩头又依次换上了我的弟弟和妹妹。说我们兄弟姐妹是坐在父亲的肩头长大的,一点都不过分。
如今,父亲已经两鬓如霜。父亲退休后,我们就把父母从农村接到了城里,但父亲却闲不住。他年轻时就有修自行车的手艺,进城后,他便在住家附近支起了一个修自行车的小摊。他说:“只要我还能动,就不会拖累你们。”
看着父亲早已不再宽阔的肩头,看着他满脸老榆树一样的皱纹,我的心中不免有些发酸。真希望再回到童年那些难忘的岁月,真希望再一次坐在父亲宽阔的肩头……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原名李海军,笔名紫微。1968年11月生。黑龙江省绥化市人。现供职于绥化日报社理论评论部。早年写诗,现多写随笔。作品散见于各地报刊。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