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长:钱德勒的自尊

​如果读过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就会对村上春树在《刺杀骑士团》中的枝蔓写法见怪不怪了。村上春树沉迷于写一个物件,譬如一辆车、一张黑胶唱片、抑或一道菜,一幅画,都可以从钱德勒这里找到来处。

村上春树相信文字的魔力,比如用音符可以描绘出一把扫帚的样子。村上春树可以临摹钱德勒的写作方法,但对于为何“迷恋精细地描写一个物件”,他的理由并没有钱德勒来得清晰。钱德勒小说写法的枝蔓和离题别有用心,他并不是无意识地放任笔法。

钱德勒的细节控

钱德勒在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枯燥”的描写:“我匆匆在浴室洗漱一番,回来的时候计时器的铃声正好响起。我关了火,把咖啡壶放在桌面的一块草垫上。”

这段描写太细致,简直到了任性的地步,这似乎并不符合小说该有的简洁,至少小说细节不是这样呈现的。大部分读者读到这里都会一带而过,似乎感到不值得玩味,更多的注意力会被故事主线牵着走,但是钱德勒似乎更愿意把深耕细作留在这样的细节里,为瞬间奉上最为精彩的文字。一切都是值得的,某种程度上,他贡献了一种专属钱德勒的文体。

我为什么要说得这么详细呢?因为在《漫长的告别》中,你会感到紧张的气氛使得每一件小事都像是在表演,每个瞬间明显又重要,所有不自觉的动作都成为意志之下彼此分离的举止。就像一个患了小儿麻痹之后学走路的人,没有一件事顺理成章,绝对没有。

我服膺这样的解读。

钱德勒几乎在示范一种写作方法,在什么情况下细节允许被无限地重视?只有在紧张的情况下,时间变得冗长,细节得以展现。那种在紧张情况下“人的动作会变形,原本自觉的动作被赋予了不自觉动机”的瞬间定格描写,似乎才是小说的精华所在。

同样地,钱德勒也在示范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如何去捕捉意志之下分离的表演,看一段描写,观察一个人的表情,乃至现场看一段演出,用钱德勒的方法都可以看出。如何去读懂一个作家埋藏的引线和炸雷,如果他有能力埋雷的话。

这就是钱德勒,他知道很多人不会注意到这些,于是他自己索性说了出来。他真正迷恋的正是这些充满张力的瞬间,不是短暂的瞬间,应该是漫长的瞬间。并且,魔术手般将瞬间拉长,让读者回味刚才的瞬间动作所包含的意义。之后,读者会惊讶地发现,得到的是一种幡然醒悟。是的,那个瞬间的停顿就是钱德勒在提醒你,然后给你一些新的信息,这些信息也许与上一段无关,但是会和整个故事的关键节点有关。其实,这样的提醒技巧很适合放在电影语言当中,这也是钱德勒同时也涉足电影编剧领域的原因。

钱德勒的自信

有很多人认为,钱德勒的文体有些类似海明威,但实际上他好像看不起海明威,这和他早期被认为模仿哈米特而他同样看不上哈米特。村上春树甚至说:“钱德勒带来的冲击力,如今看来,或许比海明威还要震撼。”

钱德勒一向对文字所能抵达的边界颇为自信。想起当年钱德勒在好莱坞写电影剧本时,给他打下手的是未来的诺奖得主福克纳先生。现在难以理解,桀骜不驯的福克纳当年怎么愿意给别人当助手。

电影是对白的艺术,谁会写对白谁就是电影的宠儿。钱德勒在写人物对白方面的确很有一套,相对而言福克纳并不善此道。钱德勒的人物对白,常以答非所问却又意在其中的方式推进,在错位中生成对话。人物对白置换到电影语言中,需要相当的表演空间,钱德勒在这方面有点石成金的本事。

钱德勒在从事写作之前,在一家石油企业做工作,收入不菲,就是爱喝酒,经常误事儿。因为感情上的动荡,钱德勒最终把工作喝没了。为了生存,他开始写侦探小说。一个人生活状态不好的时候,创作出来的人物总是沾满小说家的习性。第一部长篇小说《长眠不醒》出版时,钱德勒已经50岁了。这样年纪的小说家,即便为了赚钱,也不肯完全写与自己无关的东西。马洛形象的动人,就是钱德勒本身形象的折射。

在钱德勒的小说中,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捕捉到许多闪闪发光的洞见。譬如,关于报纸这个行当,借着媒体大亨的嘴巴,钱德勒告诉我们,“所有的新闻媒体本质上都是生意,新闻理想也是生意的一部分。金钱的腐蚀性并不仅仅体现在钱能买到人们所需要的大部分东西,而在于钱自身会有回环的逻辑。在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中,钱让人们的审美开始趋同。本来参差不齐的生活正在变得一模一样的”。

还有,就是关于友情和爱情的言论,比如“说再见就是死去一点点”,这都是作家自己的觉悟,在小说中得到释放,也得以安放。洞见和阅历如何在小说中完美地插入,钱德勒展示了很好的夹带私货的本事。

钱德勒的尊严

必须说到尊严,就像钱德勒在小说中强调的,“大部分人的一生得用一半的精力,去保护不存在的尊严”。这样的言论好像显得很虚无,但这并不是钱德勒的虚张声势。

从作家的自身生活来说,尊严的获得和流失一样容易。没写小说之前,钱德勒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人,酗酒之后一文不值。即便他的小说获得了很多文学大咖的推崇,那也是人过半百之后的事情。钱德勒的首部小说《长眠不醒》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之后,有人批评影片“道德感低下”,称主人公菲利普·马洛像个无赖或者地痞,钱德勒反击说:“马洛比你我都高尚许多。”

在《漫长的告别》中,马洛再次变身,第一次呈现了与钱德勒其他几部小说全然不同的东西,村上春树称之为:“他拥有了成为有血有肉的角色的可能性。”普通人的尊严几乎像虚构的意义一样令人察觉不到。面对爱情时,马洛显得柔弱,但这并不完全是因为他的举棋不定,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自卑,只不过马洛成功地以自嘲来进行掩盖。马洛是一位孤独的私家侦探,生意很少,入不敷出,在尊严面前早已经失守许久了。有趣的是,尊严的重要性似乎也是虚假的一种。世间真有尊严这回事吗?毕生忙碌,努力遮掩,终归于一场虚空。钱德勒的虚无来源于他自身生活的不平静。

当马洛对人侃侃而谈时,我几乎不相信马洛所言多少是真的,还是一种表演。我知道马洛的经验足够支撑他的自负,钱德勒也是。这个活在酒精和传奇中的男人,晚期作品颇为单调,那不是技术的老旧和陨落,而是激情的消退。钱德勒没有私房话要说了,该说的都说完了,再说就是重复啰唆了。还能再说什么?如果故事本身已经不能够刺激钱德勒多说几句,那马洛也就蔫了。

小说家的观念都在那多余的闲话中,一个不再爱说闲话的小说人物,或许是一个合格的角色,但不会是一个可爱的形象。小说家创作力的衰退,就是从不再爱说闲话开始。生命激情的消退就是这样,依然如此,没什么好多说的。所以当我读到钱德勒亲自示范为什么要那样写一段“枯燥”的描述时,我难掩激动,那证明小说家的活力还在,激情还在,生活的热情还在,面对世界发言的冲动还在。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了。

当一个人终于知道所谓尊严也是自我虚构的或者被社会所虚构的,那他就会活得越来越随性。钱德勒和马洛走过的路,是大多数人终将走过的路,普遍的路。

(0)

相关推荐

  • 钱德勒:与君此别,虽生犹死

    作者:李伟长 <漫长的告别>不仅是钱德勒代表作,也是其最具影响力的一部作品,可以说作者的雄心抱负与自我揭示在本书主人公--高贵侦探马洛身上得到全面体现,并引发了极其强烈的共鸣. 村上春树是 ...

  • 村上春树:我喜欢麦唐诺笔下卢·阿彻的一切

    罗斯·麦唐诺 1983年,美国推理小说家罗斯·麦唐诺(Ross Macdonald)辞世.当年秋天,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出版<象工场的幸福结局>,他在书中多次提到: "我喜欢麦唐诺笔 ...

  • 钱德勒:漫长的告别

    什么感觉都没有,这就是我现在的感受.我就像是星星之间的太空一样,那么空洞,到家后,我调了一杯酒,站在客厅的窗户旁,小口啜饮,倾听着月桂路上川流不息的车流声,凝视着这个城市上空刺眼的强光.远处警笛和救火 ...

  • 怀旧的读书人之十一——说说外国侦探小说

    这一个月来晒了不少书,基本都算"严肃文学"或者"高雅文学".其实我觉得这类区分没必要,没有什么"高雅小说"和"低俗小说" ...

  • 这本推理小说你读了几遍?村上春树读了12遍!

    文澜读书岛2020年第16期活动 (总第62期) <漫长的告别>阅读分享会 嘉宾:自媒体达人 wen子哼哼 时间:2020年9月5日(周六)下午14:00 地点:杭州市西湖区高技街32号古 ...

  • 村上春树读了12遍,他之后世间再没有这样醉人的作家 | 钱德勒忌辰

    他一生酗酒,自杀三次,却写出了自带醉意的小说,成为极少数凭借推理小说进入纯文学殿堂的作家. 他从通俗杂志起步,45岁才发表第一篇作品,却成为毛姆.艾略特.奥登.钱钟书.村上春树等大师的文学偶像. 除了 ...

  • 每日荐书20210723

    每天推荐一本属于今天的书 <漫长的告别>:美国推理小说作家雷蒙德·钱德勒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作者雷蒙德·钱德勒最重要的一本小说,也是钱德勒风格的集大成者.这部作品发表于1953年,是作者的第 ...

  • 读书岛第62期活动纪要:《漫长的告别》非读不可的三个理由

    文澜读书岛2020年第16期 (总第62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分享嘉宾:wen子哼哼 时间:2020年9月5日(周六)下午14:00 地点:古荡文化家园(西湖书房) 文澜读书岛 ...

  • 酒,写作和爱

    文/寇研   图/安安 " 她是我人生的光明,是我全部的野心.我所做的其他任何事情,不过是温暖她双手的那把火. " 写作 最近迷上了美国推理小说作家雷蒙德·钱德勒,百度百科对他的介 ...

  • 李伟长:理解一张自拍 | 西东合集

    自从手机有了摄像头,它就不只是通讯工具了,有一部分功能变成了相机.后来又成了MP3.游戏机.电视机和阅读器.打电话的原始功能,不断地被稀释,似乎变得可有可无.描述手机的概念变得困难重重,它既是一个工具 ...

  • 李伟长:如何过好Nobody的一生

    我们对小说的眷恋,多少来自于一种因相似性所引发的共鸣感.无论是与自己的生活似曾相识的故事,还是那些我们曾经梦想却无法企及的人生,小说家替读者一次次描摹他人的生活,也揭开属于我们心灵世界的一隅. 无论在 ...

  • 后记:未被摧毁的生活(李伟长)

    想说和所能说的,都在书名和封面里. 给小朋友告告读<柳林风声>,读到鼹鼠和水鼠哥俩,出门遭遇暴风雪,在冰天雪地里迷了路,眼前一片白茫茫,不知道该往何处去,顿时心生戚戚.那么小的家伙,一阵风 ...

  • 生活会中断,但不可能被摧毁:李伟长的《格拉斯的洋葱》

    想说的和能说的,都在书名和封面里. 书名来自张新颖老师的一首诗.封面图片是waits的建议,用了Damaged Library. 所收文章来自这些年的阅读随笔和所经受的生活感想. 想继续持有的信念就是 ...

  • 李伟长:松本清张的乱世

    一 某日,与一位小说家,聊起在读的一本小说.我说喜欢这个作者笔下的乱世和那乱世里的窘迫人生.相比设计谋杀的细节,他更迷恋谋杀发生之前的生活.未等我说出小说家的名字.他就问,这个人是不是写过<砂器 ...

  • 李伟长:籍籍无名的重要人物

    孤独. 这是一位孤独者的形象. 他总是戴着帽子,一顶七号大的灰色浅顶软呢帽,哪怕是在办公室一个人看稿的时候,他也戴着.因为听力不太好,他常用帽沿压低耳朵,据说这样可以听得更加清楚. 他与作家经纪人谈判 ...

  • 《珀金斯的帽子》:忠于某些事实、情感,也忠于幽暗的自己(李伟长)

    "他总是戴着帽子, 一顶七号大的灰色浅顶软呢帽, 哪怕在办公室一个人看稿时也戴着." 这是我读天才编辑麦克斯韦尔·珀金斯写下的句子.这个帽子细节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就成 ...

  • 李伟长:抽屉时间与缓慢的耐心

    因为年轻,因为偶露的才华,青年写作者被寄予许多期待,有着无限的(想象中)可能性.人们习惯用宽容和等待的热切心肠,看待未知的事物.人们对年轻人的出现有着难以言状的焦虑,以至于担心没找出足够多的年轻人,文 ...

  • 从歌德到兰波:拥有爱者,不堪一击;失去爱者,刀枪不入(李伟长)

    因为写文,重读一些老书,有了许多难以言表的感受. 经典的魅力,就是不分时间和年龄,都能进入的作品.这个年头,很多作品一写下就已腐朽,一出版就已被遗忘,除了对写作者自己还稍有意义,证明自己写过,其余寥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