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并不仅仅是「童谣」

一个人的自言自语,

也许偶尔的一句说到你心里。

昨晚小皮放学回来,

先到我办公室做完余下的作业。

然后一起回家,路上小皮说去吃刀削面。

吃完面回家。

回家路上,小皮跟我说他们班里又流行了一个新的顺口溜。

并且强调所有男生都要会背诵,否则就不是男的。

顺口溜是这样的:

某某今年二十八,

娶个老婆叫三八,

生了六个死了仨,

屋里放屁崩死俩,

剩下一个是笨蛋,

名字就叫大傻瓜。

我听了笑了,所谓的苦笑。

实际上心里发沉。

我知道我改变不了现实,

也无法因为改变不了现实而强硬的去改变自己的孩子。

孩子需要在这个环境里长大成人,

现实已经不允许我们想那些出污泥而不染的扯淡老皇历。

我知道小皮是个真正的小男子汉,

他必须学会并传诵这个顺口溜。

在一定程度上,

这是与他一样的小男子汉的使命。

到家之后,我跟他说,

把你们原来说过的这些顺口溜都给爸爸写下来,

我要写一篇日志。

小皮很快就在算草纸上把几个在他们班级

甚至整个校园都流行的顺口溜写给了我。

除了上边这个,还有下边这两个:

叮叮当,叮叮当,

某某耍流氓,

光着屁股拿着枪,

四处去扫荡。

星期六的早上白茫茫,

捡破烂儿的某某来到马路上,

警察一指挥,

冲进垃圾堆,

臭袜子臭鞋都往嘴里塞,

捡到五毛钱,

买瓶敌敌畏,

干杯,干杯,

喝死一大堆。

这种所谓的顺口溜基本上可看作童谣。

在我看来,这些童谣很真实的反应了某些现实。

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孩子还没有能力去原创它们,

也许原创者恰恰是我们成人。

即便不是有意,

却也在现实中给了这些孩子们示范甚至指导。

榜样的力量,

一方面会让效仿者成为天使,

另一方面会让效仿者成为魔鬼。

这取决于榜样,而不是取决于效仿者。

当一个打爹骂娘的父亲看到儿子同样对待自己,

千万不要去跟人诉说不平或委屈,那是可耻的。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找根绳子去把自己吊死。

说远了。

想起自己小时候会背诵的几个童谣:

小小子儿,坐门墩儿,

哭哭唧唧要媳妇儿。

要媳妇儿干啥呀?

点灯,说话儿;

吹灯,做伴儿;

明天早晨,给你梳小辫儿!

小板凳儿,

四条腿儿,

我给奶奶嗑瓜子儿。

奶奶嫌我嗑得慢,

我给奶奶煮挂面;

奶奶嫌我没搁油,

我给奶奶磕仨头。

当年最流行的是这个一边做拉锯游戏一边说唱的:

拉大锯,扯大锯,

姥姥家,唱大戏。

接闺女,请女婿,

小外孙子也要去。

背着也不去,

抱着也不去,

叽里咕噜滚着去。

这些童谣温暖了我整个童年。

记不清是谁教给自己的,

不知不觉就背诵的很熟了。

那时候母亲和父亲都还很年轻,

那时候外祖父外祖母也都还健在。

在不知不觉不再传诵这些童谣的时候,我长大了。

而父母日渐苍老,外祖父母也离开了我们。

这会听着这些现在孩子的童谣,心里怪怪的。

似乎再也感觉不到同童年的色彩、

童年本该温暖的感觉。

据说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金波认为:

好的童谣是心灵鸡汤,

它能滋润孩子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童谣是低年级段孩子最容易掌握的文学样式,

对于那些认字不多,

阅读有困难的低年级学生而言,

通过传唱童谣,既可以得到快乐,

又可以学到一些知识,

这非常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

看来,金教授一厢情愿了。

又记起几天前一场酒局上听来的真实段子:

一个朋友孕期不间断的打麻将,

孩子出生后仍旧毫不间断的打,

甚至一边给孩子喂奶一边不耽误出牌。

这种执着坚持的好处显而易见,

她的孩子会说的第一个词,

不是妈妈,是二饼。

这就是榜样和环境的影响力。

孟母三迁的故事之所以流传,

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一直渴望

与天使或圣人为榜样。

我想,这些流行在小学校园内的童谣

是不是孩子们在向我们申诉:

他们没有被关爱,

他们没有被认同,

他们没有被重视。

果真如此,多么可怕!

叶开,一个喜欢汉字和朋友的人。

读闲书,卷数不过万;走闲路,里程不过万。

名字剽窃古龙武侠小说,与任何其它叶开无关。

在你的童年记忆里最深刻的是哪一首童谣?

请右下角 写留言 分享出来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