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胃部疾患都可以用苓桂术甘汤,药精效宏--自搜狐
今天,小师妹整理了 全国名老中医张海峰老先生临床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胃部疾病及慢性支气管炎的医案三则,供临床优秀中医师参考学习。
中脘怕冷案
林某,男,31岁。
初诊:1972年10月。
主诉及病史:经钡餐检查确诊为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已1年余,不断服用西药治疗,症状不见好转,曾长期服用附子理中汤及丸亦无效。
诊查:主要症状为 中脘部特别怕冷,而疼痛不甚显著。
用自己特制的毛巾包成的棉花小垫子3个,重叠缚于脘部,外面尚需紧裹棉衣,才觉稍暖。
精神不振,饮食少进,大便软溏,舌苔白滑,脉弦迟。由于体力不支,不能工作,在家休息治疗。
辨证:脾阳不足,寒饮留中。
治法:温阳涤饮。
苓桂术甘汤治之。
茯苓30g,肉桂9g
焦白术12g,炙甘草9g
二诊:
3剂后中脘部畏冷感显著减轻,已可除去1块棉花垫子。
饮食稍有增加,精神稍好,原方药再进4剂。
三诊:
前方药服7剂后,中脘怕冷明显好转,棉花垫子已完全除去,但有时仍需将棉衣裹紧方感舒适。
饮食已正常,精神转佳,欲上班工作。
观其舌滑象虽除但仍有白苔,脉弦虽减而仍有弱象。
乃嘱其休息数日,并服用下方药,以健脾益气为主,佐以温阳涤饮。
处方:
黄芪12g,党参12g,焦白术9g
茯苓18g,肉桂5g,法半夏9g
陈皮5g,半炙甘草6g
服完7剂药后,即可恢复工作。
随访中脘怕冷一症已全除,未再复发。
----------------------------------------------------------------------------
胃下垂案
何某,男性,54岁。
初诊:1974年2月。
主诉及病史:经医院检查确诊为胃下垂,病已数年,其主要症状为胃中终日辘辘有水声,中脘部常觉怕冷,有时觉闷胀,少气懒言,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喜食干燥炒香食物,如锅巴、炒米等物,食后觉得胃中舒适。
喝多汤水反觉难受,甚至必呕吐干净乃快。
诊查:口淡不渴,精神萎靡不振,脉沉细,缓而无力,舌质淡红,苔白滑。
辨证:中气下陷,寒饮留中。
治法:温阳涤饮,升提中气。
处方:
茯苓30g,肉桂9g,焦白术12g
炙甘草9g,炙黄芪24g,升麻9g
5剂
二诊:
中脘畏冷见好,精神稍好, 以原方肉桂改为6g,再服药10剂。
三诊:
诸症均有改善,胃中辘辘之声大减,精神及饮食均渐转佳,脉象见有力。
处方:
茯苓30g,肉桂6g,焦白术12g
炙甘草9g,炙黄芪30g,升麻9g
10剂
四诊:
诸症痊愈,胃中辘辘有水声已完全消失,脉象均匀有力,能胜任日常工作。
为善后及巩固疗效计,嘱服黄芪建中汤(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黄芪), 方中黄芪用量为30g。20剂后停药。
随访2年,未见复发。
--------------------------------------------------------------------------------------------
慢性支气管炎案
王某,男性,53岁。
初诊:1974年12月。
主诉及病史:患慢性支气管炎已10余年。
咳嗽痰多,痰白清稀而量多,咳甚则喘息,遇寒则甚。
此次发作,自入冬以来已经1个多月,经治疗亦不见好转。
诊查:现在症状特点是中脘及背心特别怕冷,饮食减少,精神不振,舌质淡,舌苔白而滑,脉沉弦而迟。
辨证:脾肺阳虚,寒饮内留。
治法:温阳涤饮,降气化痰。
处方:
茯苓30g,肉桂9g,焦白术9g
炙甘草6g,法半夏12g,毛化红12g
炙冬花15g,炙百部15g,北细辛1.5g
4剂
二诊:
咳嗽减少,中脘部怕冷已除,但背部肺俞穴处有如巴掌大一块怕冷尤甚,似有冷风吹入之感。
处方:
茯苓30g,肉桂9g,焦白术9g
炙甘草6g,法半夏12g,炙冬花15g
炙百部15g,北细辛3g
三诊:
5剂咳嗽大减,痰量明显减少,背冷完全消除,精神饮食均转佳。
处方:
法半夏9g,毛化红9g,茯苓15g
炙甘草6g,炙冬花9g,炙百部9g
苦杏仁9g
上方药连服10剂后痊愈停药,随访未见复发。
-------------------------------------------------------------------------------
[按语]
以上3案均属痰饮证,根据中医异病同治法则,病虽异但证相同,故都选用温阳涤饮法治疗而获效。
温阳涤饮的苓桂术甘汤在临床应用颇为广泛,但在具体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当分清阳虚和饮邪哪个偏重。中脘恶寒或背心恶寒,脉弦都是饮病的特征,故有弦脉主饮之说。
凡有此证者,均可用温阳涤饮法。
第二,如并见少气懒言,中气不足之证者,可于方中加入党参、黄芪各9~15g,补脾益气。
第三,苓桂术甘汤中,原方桂乃指桂枝,在本方之中可改用肉桂,余体会其温阳之功更佳。
第四,如病者不单中脘恶寒,而又见其他部位局部恶寒或全身恶寒者, 证属阳虚,可于方中加入制附片9~15g(先煎入药)。其他证候可随证加减。
================================================
千古除湿第一方,不伤体内正气,从根本上祛除湿气,用过的都说好
2020-11-05 17:44
在中医上讲,脾主运化,湿气重的人大多脾虚,就易出现头重脚轻、小肚腩大、排便粘稠、下肢水肿、舌苔厚等症状,具体的10种不适反应我都列举在了下边的图标中了,大家可以对照看一下。
在《黄帝内经》中也指出,诸湿肿皆属于脾。所以说要想从根本上除湿,关键因素就是健脾,要不就是白费力气不讨好。
苓桂术甘汤:白术和炙甘草各6g,桂枝9g,茯苓12g。
因为此方药性偏温,所以说此方最适合寒湿之人,因为寒湿的级别不一样,所对应的症状也是不一样的。特别是那些舌头胖大,两边有齿痕,且舌苔厚腻发白,又特别容易疲乏无力、犯困的朋友,用它就对了,可以说是非常的适合。
在此方中的桂枝可以强心阳,起到温阳化湿的功效,所以说吃过此味药,你会感觉到身体暖洋洋的。其次就是白术可以健脾化湿、固表。茯苓可以利湿,让湿气最后通过小便排出体外。特别是因为湿气上泛引发的脱发问题,也都是可以用茯苓来治疗的。你可以把茯苓打成粉末,每天拿来一些煮粥吃,可以健脾利湿,湿气一排掉,我们的头发又会重新生长出来。因为茯苓不寒不热、不温不燥,属于一种药食同源的食材,在古代的慈禧太后就喜欢在自己的养生食疗中,加入一些茯苓。最后一味药炙甘草可以固守脾胃。
我们可以总体的来看这个药方,桂枝可以升发阳气,白术可以补气健脾、除湿,茯苓可以利尿除湿,炙甘草还能固守脾胃。
所以说医圣张仲景虽说只用了这4味药,却把体内的正气守住了,同时又把湿气除掉了,用过的人都说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