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绫实验小学开展特色教学活动 用“耕读”留下文化之根

   

11月,吴绫实验小学生生园内热闹、欢腾起来,“江南水田”中的茨菇、莲藕、茭白成熟了,同学们穿上防水服下塘采挖;“阡陌井田”已是一片绿意,青菜、韭菜、生菜……同学们排成队,弯腰采摘;“迷你太湖”中的鱼儿长得肥肥壮壮,同学们拉起渔网开始打捞;“百果园”中橘子、柿子、枣子也成熟了,同学们欢喜采摘。

丰收的果实如何销售?同学们自有妙招。学校的“丰收集市”开业了,同学们成为了粮油店、鲜果坊、绿蔬行等店铺的主人,他们在这里售货、吆喝。而交易用的“货币”就是学生们用平时积攒的“耕读卡”兑换的“生生币”。

近年来,吴绫实验小学以“耕读文化”为特色,以“勤耕善读”为核心,大力开展特色教育活动。2018年,在盛泽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之下,学校建成了一个占地35亩的生生园省级耕读文化课程基地,并以耕读课程建设为重要抓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素养发展,提供了真实的实践现场、有力的成长支撑。

耕读文化:

散发泥土芬芳 感受生命气息

吴绫实验小学现有学生1776名,教师107名。40%的学生来自周边农村,60%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我们的特色教育,就是散发泥土的芬芳,具有生命的气息,富含劳动的美,让学生增进对土地、农村的热爱。”吴绫实验小学校长杨玲丽说。

清晰定位后,学校传承“耕读文化”精神,坚持行与知的统一、实践与读书的融合,以“在做事中学做人”的理念,赋予耕读文化以时代的精神与内涵。为此,学校特意开辟了“耕读课程”,“耕读课程”将耕读文化渗入到各门学科中,结合语文、数学、美术、科学等学科教学,让学生能在更广阔的天地内劳动、观察、学习、测量、写生、赏析。而生生园,就是开展耕读课程的载体。

生生园内,每一棵果树,每一处农田,都包干到各个班级。除草、浇水等日常工作都由孩子们完成。回到家里,孩子们会把劳动的过程和感受记在日记本里,还会配上美丽的图画。

凭借优良且接地气的教育模式,生生园先后被评为江苏省耕读文化课程基地、吴江区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吴江区社科普及基地、盛泽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学校也被评为吴江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顺利通过了省智慧校园建设、苏州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创建。

据了解,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下,学校目前已开发形成了十个系列58门主题耕读课程、30门微项目课程、30多个趣味耕读社。每位老师都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实施者,教师课程把握力显著提升,专业素养也稳步发展。

耕读精神:

每一颗“种子”都有生长的养分和空间

吴绫实验小学特别强调“耕读”亲子互动,鼓励家长和学生体验“耕读”生活,发现优秀家风,这样的活动课程体现的是新“耕读教育”注重社会责任培养的特点。

耕读课程的实施,会与劳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相融合,学生能在阡陌井田中种植时蔬,进行田间管理,开展研究活动。例如学校围绕“稻子”开展的系列主题实践研究,活动前组织学生了解稻子的生长过程、营养价值及衍生品,并带领学生见证种子发芽、出苗、拔节、抽穗、成熟的全过程,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收割、打麦,尽享丰收之乐。

杨玲丽说,耕读课程建设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过程。正是在劳动教育的教学相长中,老师们才能更加静心回归课堂,促进自身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研究水平不断提升。

耕读课程日益丰富的同时,学校的“耕读课堂”日趋成熟。以陶行知“做中学”理念为指导,学校强调实践与思考并重,形成了“做、读、思、做”的课堂教学结构。

如今,在吴绫实验小学,“耕读课程”为孩子们提供了勤劳动、育精神、学科学和筑梦想的成长之路。而站在大地上的新时代儿童,也拥有了开阔的视野,获得了更加充足的生长养分和空间。

作者: 黄正 沈佳丽

2020-12-1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