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地平线余凯:一个“外行人”看芯片产业

“我猜我可能是此次系列采访中在芯片领域从业时间最短的受访者。五年前创立地平线之后,我才真正开始涉足芯片行业。在刚刚创立地平线的时候,我还有点看不清方向,只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拼搏的事业。”仅用五年时间就带领地平线成为 AI 芯片领域独角兽的创业者,地平线创始人余凯先生在接受我们采访时竟如此坦率,毫不讳言自己以软件科学家的身份进入芯片这个硬件行业后所遭遇的种种起伏和波折。

在创立地平线之前,余凯先生已经在软件和算法领域摸爬滚打了 20 多年,成绩斐然。加之文章开头的一段陈述,余凯先生的创业乍一看会让人以为是“外行人”误打误撞入了坑的故事。但事实上,余凯先生会进入芯片行业并选择车规级 AI 芯片作为创新方向,绝非偶然。

“很长一段时间我对硬件并没有涉猎,因为我的主要工作基本上都是基于操作系统设计软件。”余凯先生坦言。对硬件的深入了解,始于 2012 年——他在百度负责人工智能团队期间,开始带领团队做大规模的深度学习训练,“我们是国内最早用并行的大规模的云 GPU 服务器做神经网络训练的公司,比谷歌还早。那时我们已经意识到,CPU 和 GPU 如此不同,而芯片的架构和软件应该配合发展,协同开发。”于是在 2014 年,余凯先生开始在百度推动用 FPGA 做深度学习的加速,“我们当时差不多部署了 1 万多台服务器,也是最早涉足硬件加速领域的软件开发团队。”

随着对软硬协同开发的深入了解,在 2015 年,余凯先生开始了新的思考,“要真正实现人工智能的普惠,并加快它的效率,仅仅依靠软件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更激进一点,为人工智能设计专门的芯片。”而他把创立地平线看作一次“产业发展规律的必然,是人工智能计算发展和软硬件深入结合的必然。”

因此可以说,产业和技术的发展趋势促使余凯先生顺理成章地做出了这次转型。而从个人角度,余凯先生从一个科学家到企业家的角色转变也有其必然。“我个人在思考方式上一直坚定一个信仰,那便是要不断地跨越边界,突破边界,这也是地平线命名的原因。我们不妨想象下地平线的那种画面感,就是能够看到最远的地方,而我们总是想去追寻那个边界,突破那个边界。”多年在百度等软件与互联网公司的从业经历,已经让余凯先生站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金字塔尖,他希望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而软硬件协同的人工智能芯片无疑让他找到了新的兴奋点。

其次就是反共识的思维方式。我往往会比普通人多问一句,事情的反面呢?”余凯先生提到,“地平线创立的 2015 年,很多人刚刚明白了人工智能的奥妙,一窝蜂的做人脸识别,地平线没有加入这场狂欢,而是选择成为中国第一个研究 AI 芯片的企业,并且挑芯片里最难的车规级芯片作为创业方向。”他把这种思维视为从现实世界的各种噪音中捕捉未来传出来的信号的正确方式,这让他做到“地平线所从事的领域很难,但竞争就没有那么激烈,身边的同行者并不多,这也是我们一贯以之的思考方式,坚持长期主义,挑难的事情做。”

芯片产业让人看不懂?
一路走来的那些变与不变

“我觉得创办地平线的过程其实也是不断地提升我对于芯片行业认知水平的过程。”之所以这么说,因为创立地平线之初,余凯先生并没有意识到做芯片到底有多难,“在公司刚创立的前 6 个月,我拜访了多位芯片行业的专家,请教他们关于架构、验证、流片、系统软件、编译器这些,而每个人跟我说的都不一样,没有标准答案,关于到底要怎么投入,怎么建团队,以及大概什么时间点能够拿出第一款芯片。没有一个人能给我清晰的答案,我此时才意识到这是多么复杂多么长链条的一个产业。”

正如余凯先生所说,今天再回想起来,这 5 年来最大的变化是他对芯片产业及产品的认知不断提升。“2015 年 7 月份成立地平线,凭借一个豪华的创业团队,所以基本上一页 PPT 都没写过,就拿到了第一批融资。2015 年下半年恰好还是融资的小冬天,这无疑是个很不错的成绩。当时我跟小伙伴开玩笑讲,这些钱怎么花?后来我们的芯片团队开工以后,就发现这些钱远远不够。”

因为选择了车规级 AI 芯片这个堪称业内最高标准的技术和产品方向,地平线每一次产品流片,正常的研发投入就超过 5000 万美金。余凯先生也常常自嘲:“如果要谈论公司发展的起伏,我觉得我们从来没有‘起’过,因为每天都在应对各种巨大的挑战。正是由于车规级芯片的复杂性,因此芯片开发和流片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风险把控等整个流程都是我们过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可以说,每天我和我的团队都如履薄冰。”

随着对产品和市场的认知的不断提升,随之而来的是公司相应组织架构的调整,针对某些关键技术点上的投入,以及销售团队的建立和产业生态的搭建等,在这些方面,地平线进行了很多的微调,“这里其实有很多思考。”余凯先生提到,“从技术团队的角度,从一开始到现在变化比较大的一点,就是对开放性的争论。因为软硬件高度协同,我们一致认为这毫无疑问能够带来极致的效率。但如果过度追求效率,会让整个系统的框架缺少开放性。”这一争论在地平线公司持续了差不多两年时间,当开放性与效率发生冲突,如何取舍?“我们最后改变了看法,认为开放性更重要。首先要成就我们的伙伴和客户,然后再成就自己。这需要我们在软件平台和供求链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让更多的合作伙伴能更容易的在我们的芯片平台上面构建他们自己的应用。”余凯先生将加强开放性视之为地平线在战略层面做出的一大调整。

而除了变化之外,余凯先生也有不变的理念,“我意识到如果只做软件算法,不能真正提高人工智能的效率,就不能创造足够大的价值;另外如果只做软件壁垒不够高,比如做人脸识别的公司起码有几十家,但如果创造一个商业模式,除了创造价值以外必须有足够宽的护城河。从软件算法跨界到硬件,我们预判这一跨界会把我们的护城河拓宽,这将是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这一点是我们从一开始就相信的理念,到今天则更是成为我们坚定的一种信仰。”余凯先生强调道。这同样也是地平线创立的初心,余凯先生表示,“我们希望成为机器人时代的英特尔,这一初心没有变过。坚持软件与硬件的深度结合,一直没有变。不断去创造价值,拓宽护城河,这个核心战略没有变。不去做彩旗飘飘的 party 型创业,而是坚持长期主义,这个策略也从来没有变过。”

虽然在 2017 年年底,地平线成为台积电全球第一个 AI 芯片客户,到 2019 年 8 月 30 日,地平线对外发布第一代车规级 AI 芯片,也是国内第一款车规级 AI 处理器。而经过 2018~2019 年的商业化推进,地平线也有不错的斩获,甚至余凯先生骄傲宣称“在 Level 4 级别的自动驾驶领域,我们现在全球的出货量超过了英伟达。”但他仍然认为“每个里程碑过后,我们就要面对下一个更难实现的里程碑,每天将更加如履薄冰。”  余凯先生笑称自己曾说过后悔进入芯片行业,早知道做芯片这么复杂的话,他都不确信当时会不会出发,“这真的是开玩笑。因为你把一件事情作为信仰的时候,这件事就跟你的生命发生了很强的关联,你将会愿意把整个人生投身到这项事业里面。”余凯先生强调,“而且我们越来越坚定的愿景是成为边缘人工智能芯片的全球引领者,让每个人的生活更加安全、更加美好。我觉得这件事情无比重要,虽然它的挑战非常高,但是去攻克一个一个的挑战所带来的愉悦感,是我以前从来没有经历过,我找不到比这个更有意思的事情。”

创业总有起伏
坚持下来光有情怀还远远不够

交流中余凯先生始终让我们感受到他对正在做的事情一直在不断反思,正是因为热爱,让他一直保持着极大的热情。而显然任何一次成功的创业,仅有情怀还远远不够,能让他们坚持下来的,一定是战略和战术的逐渐清晰,即对正确方向的坚信并充满希望。  

车规级 AI 芯片是地平线选择的产品战略方向。从两年前的追捧和狂热,到今年车企和芯片厂商回归低调和务实,自动驾驶从概念到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业界对于这点已经有充分的共识,但从智能化到自动驾驶的路径演进也是大家普遍认同的大趋势。“就像当年的 PC 产业链,从 286、386、486、586 一步步发展,而不是第一天就能发展到 686。我们坚持的是长期主义,做车规级的、符合功能安全的车载芯片,这是可以随着产业的节奏去长期发展的,通过步步为营的成长,企业可以拥有很宽的护城河。”余凯先生认为,2025 年将是车载人工智能计算的一个关键节点,因为辅助驾驶的市场渗透率有望在这一年达到一个高点,达到 70%,那个时候市场才会真正往高等级的自动驾驶推进。“届时,自动驾驶会进入一个指数发展的阶段,车载计算平台在整个产业链中的位置也会跟现在完全不一样。”这一年将是产业链的价值实现跨越的节点,余凯先生希望在这个时间到来的时候,地平线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汽车产业链供应商,而是成为一个平台级的赋能者。

除了车规级 AI 芯片这个兼具技术门槛和市场应用空间的正确发展路径,对企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理解加深也让余凯先生逐渐清楚地平线的价值观和定位。“我们曾经在内部争论,地平线要做一个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公司还是以客户为导向的公司?”之所以有这样的争论,跟余凯先生科学家的背景有很大关系,作为科学家,他以往的认知中一定是以创新为中心的。而在进入企业、了解市场后,余凯先生提到,“争论的结果是我们要做以成就客户为中心的企业。因为创新是没有标准的,创新者往往容易以自己为原点去看这个世界,而客户的需求上则更多的是世界怎么看我们。这个世界是存在绝对坐标系的,企业要长期发展,要在一个绝对坐标系里去判断,你是不是进步了,是不是今天做的比昨天更好,明天是不是还要做的更好?”

余凯先生表示,过去 5 年里,驱使地平线不断进步的是客户提出的真实需求,“满足客户的需求,是我在创业过程中不断加深认识、不断坚定,并且不断让自己让整个团队变得更好的唯一方式。

成功不是唯一目标
价值创造更重要

每个创业者都渴望成功,“一个成功的企业,能够真正为这个社会创造价值,让人们的生活更安全、更美好,只有做到了这些,才可以稍微的自我安慰一下,触到一点成功的概念。”对于成功,余凯先生显然有着自己的定义,他也提到,“我觉得创业从来不是为了成功,因为成功只是一个状态,但是创办一家企业是个永不停止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目标,本质上是为了一个使命,这个使命是永不停止地前进的最大动力。”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因为认定价值创造的价值大于成功本身,才有了地平线的长期主义。目前,地平线的收入已经从 2018 年的 1 个亿人民币达到 2019 年的几亿人民币,实现了快速的成长,并且产品矩阵也在逐渐丰富。“我们处在一个蛮舒服的状态,因为我们找到了商业着力点,团队已经建立起来,并且越来越有信心了。我们的研发、软件和整个系统,都非常顺利,客户的反馈也非常好。”但余凯先生仍然称,“我们肯定还没有度过生存期,一直到 2025 年,都不会度过生存期。”之所以会有 2025 这个节点,上文中有提到,跟自动驾驶市场的爆发点有密切关系。

“我们处在一个爬山的过程中,虽然很累,但是看到的风景越来越多姿多彩,而不是在山脚下一片茫然,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真实状态。但是地平线做的是一件非常非常难的事情,不能抱持短期内就会有绚烂成功的幻想,而要坚持长期主义的心态,让团队能够沉淀下来。”余凯先生补充道。

(0)

相关推荐

  • 地平线发布两款AI芯片+三大解决方案,十年愿景已清晰

    2017年 12月 20日,对于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地平线来说,是个注定要被铭记的日子.当天在中国大饭店举行的"AI芯·时代"发布会上,地平线发布了中国首款全球领先的嵌入式人工智能芯片 ...

  • 地平线余凯:智能汽车领域的未来十年将是中国品牌的十年 | WISE2020 新经济之王大会

    12月8-10日,36氪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WISE2020新经济之王大会--崛起与回归」.本次大会是WISE大会的第八届,2020年也是36氪成立的第十年.在新经济之王主会场,我们邀请十年里乘 ...

  • 智见丨AI芯片玩家余凯:智能汽车的算力不是唯一标准

    [智见]栏目以前沿的视角.深度的思考,对话汽车科技大咖,共同探索智能汽车发展路径,开启汽车行业新革命. 智见第二期,遇见科技大咖--地平线机器人科技创始人兼CEO.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专家余凯. 不久前蔚 ...

  • 地平线:下一个宁德时代?

    在汽车新四化的路程上,汽车行业的格局也在发生着改天换地的变化.传统的发动机.变速箱供应商开始转型,而搭乘电动化和智能化两驾列车的供应商,随之扶摇直上,风头甚至盖过了主机厂. 以电动化为例,最知名的莫过 ...

  • 从AI芯片到整车智能解决方案:地平线的雄心和战略

    在中国智能汽车市场规模急剧扩大的背景下,地平线正迎来最好的发展机遇.而以它为代表的中国人工智能公司也有望在本土市场超越Mobileye.英伟达等国外厂商,加速中国汽车行业的智能化转型. 7月29日,地 ...

  • 【圆桌】新一代芯片怎么走? | 甲子引力

    从左至右依次为:黄伟.余凯.尹首一.曾浩燊.杨光   整理 | 王与桐   11月9日至11月10日,科技智库「甲子光年」在北京举行2019「甲子引力」大会.在9日下午"前沿科技" ...

  • 穿过地平线

    "我们的目标是世界冠军" 作者 | 甄 瑶 编辑 | Jane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2021年7月29日晚5时.上海汽车会展中心.一个属于地平线的夏日夜晚. &q ...

  • AI汽车芯片第一家:换路奇袭记

    "今天所有AI领域故事的开端"--缘于一次竞拍收购.近日,一本名为<Genius Makers>的新书向世人揭示了一段AI往事. 2013年3月,当时Google花费4 ...

  • 程邀 | 对话地平线余凯:相信“钝”的力量

    <程邀>第一期,对话地平线创始人CEO余凯,创业六年,相信钝的力量,不做聪明的公司,让中国的车载AI芯片踏上征程! <程邀>是由车云网.电动邦创始人&CEO程里打造的一 ...

  • 地平线余凯:电动车,卖点不是车而是“智能”

    汽车冠以「智能」,方可以称为颠覆式创新. <时代周刊>曾发表社评称,手机行业只分为两个阶段,iPhone 之前和 iPhone 之后.iPhone 横空出世之前,手机行业满世界充斥着数字键 ...

  • 地平线余凯:关于智能汽车芯片,我的最新思考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机器人终端是智能汽车,把这个领域击穿后,自然会拉动整个机器人产业. 当前智能化大潮席卷而来,任何一个事物都可能被时代选中,成为下一个赋能对象. 企业如何在瞬息万变的科技变革中,洞察其中 ...

  • 一个女人与和尚的对话,充满智慧,值得看一看

        深夜,寺里一女人一和尚,和尚坐女人站.     女人:圣明的大师,我是一个已婚之人,我现在狂热地爱上了另一个男人,我一天不见他都很难受!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和尚:你能确定你现在爱上的这个男 ...

  • 一个北京丫头和他家老爷子的对话,只有北京孩子才看的懂!

    北京城的爷 讲述咱老北京的故事!捍卫北京最后的文化!北京城的爷,做爷该做的事儿! 公众号 昨儿个晚么赏儿,没吃什么饭,就垫吧了点儿凉菜,还挺齁(一声),差点没变雁么虎儿!后来挨屋里丘着看电视呢,我爸手 ...

  • 一个丫头和怹家老爷子的对话,只有北京孩子才看的懂!

    北京土著 咱北京土著自己的V信.我们是土著,我们都爱老北京.在这里,讲述你不知道的那些北京人与事.小土著为你介绍最怀旧的老北京人文风俗,为你介绍最正宗的北京小吃和各种美食,老北京人网络上最后一片四合院 ...

  •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重庆

    耿直的重庆人 虽然去过重庆,但每次都是车来车送,车上打瞌睡,下车忙事情,匆匆而来,忙忙而去.对重庆的印象除了坡多道斜,和其他城市几乎没有多少区别.今年五一,终于抽出时间,不想惊扰任何人,暗自去重庆一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