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亲子阅读中最大的难点,竟然只需要用“五根手指”就解决了!

相信亲子阅读对各位老父/母亲们来说,早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但大家是不是觉得让孩子复述一下读过的绘本内容显得贼费劲儿?感觉似乎根本没读进去==
小E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文章,五根手指竟然就能解决亲子阅读的这个难题了?

作者 | 大J

来源|大J小D (ID:jiayoubaobao2015)

一谈到表达,大家第一反应就是,进行亲子阅读。

很多家长对于亲子阅读也表达了困惑,我们从小就开始亲子阅读了,孩子也爱听我读绘本,为啥让他自己表达,他就说不知道呢?

这个其实是亲子阅读中最大的难点之一,需要分两步走,今天就来具体聊聊。

扩充“高质量”词汇(2岁 )

第一步就是扩充“高质量”词汇。

词汇是说话表达的基础,学龄前孩子接触到的词汇越多就越有助于他们的表达流畅和生动。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对孩子的启蒙关注点就不能只停留在“开口说话”和“还没说话”这两个层面。

1岁前,我们做语言启蒙,可以说,“宝宝吃的是苹果,真好吃”,但当孩子开始可以理解“好吃”时,我们就需要扩展了。

就可以说,“宝宝吃的苹果是红色的,闻起来好香,双手捧起来,咬一大口,好脆啊,汁水满满地都在嘴里”。

这个转变的关键就是,我们开始引入更多的描述性词汇,说的过程中,也是在提示孩子可以去观察注意哪些细节。

这就是在有质量地扩充孩子的词汇库。

这个其实是美国小学会用的一个教学方法,就是词汇扩展联想,说到苹果,让大家自由发挥相关的词汇。

对于像小D这样学龄前的孩子,我们作为父母的完全可以“偷师”借鉴一下这个理念,在家更有质量地进行语言启蒙。

有些妈妈看到这就会发愁,觉得自己本身就是个词汇不丰富的人。那怎么办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绘本作为补充

2岁后的孩子,绘本不要再局限于图片大、字很少的图画书了,要开始有意识地引进一些有故事情节的绘本。

还要多引进一些不同题材的,科学的、自然的、等等,这些都能让孩子的词汇量扩大。

五指复述法(4岁 )

前期有了一定积累后,我们就可以鼓励孩子表达。

这里又有一个关键难点,也是很多父母会苦恼的,自认从孩子出生就很注意亲子阅读,高质量词汇的积累也有了,为啥孩子还是无法很好表达?

大家也别着急,小D也是这样的。这就说明咱们孩子,需要我们给递根“脚手架”

孩子和孩子就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可以家长不操心就能说会道,有的孩子就需要父母稍微“托”一把。

(我们成人之间不也有这样的差异,不是吗?)

“脚手架”就是学习方法和策略,把一些看似难的东西,我们帮助孩子拆解一下,大目标变成够一够就能达到的小目标。

表达是思维的体现,孩子如果没有一个梳理思维的工具,就容易会出现即使肚子里有货,也倒不出来的局面。

小D幼儿园经常用的就是“五指复述法”,就是这样一个梳理工具。我们实践下来就非常好用。

上面这张图就很明显了,五个手指分别对应的就是复述一个故事最关键的五个元素

  • 人物:谁在这个故事里?
  • 地点:故事发生在哪里?
  • 开头:一开始发生了什么?
  • 中间:然后呢?
  • 结束:最后怎么了?

1

从对话开始复述

一开始,我们可以利用这五个元素来引导孩子表达。

刚刚妈妈讲的故事是怎样的啊?
不知道。
那我们一起想想,故事里有谁?
发生在哪里?
那首先干嘛啦?
接着呢?然后呢?最后呢?

通过上面的对话可以看出,这“五指复述法”也是在帮助我们父母抓重点,学会更好地引导孩子

我建议一开始就可以多使用这样的提问引导方法,来检查孩子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你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理解能力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这也就解释了他们为啥无法复述了。

提问的时候,可以用手指比划,提醒孩子这五个复述的关键元素,也可以随手写在N次贴上,就成了故事地图,帮助孩子把故事串起来。

过程中,如果发现孩子的确忘记了一些情节,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状态,重新读一遍,或者直接给答案。

2

会讲故事的手

每次和孩子互动都可以使用这样的五根手指来提醒,那么慢慢地,我们就可以告诉孩子,这是“会讲故事的手”

我是习惯和小D比划着说,每个手指代表了什么。那也是可以带着孩子画一下,加深印象。大家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习风格来决定。

竖起大拇指,会讲故事的手里面的大拇指就是人物。

什么是人物?

可以是动物,比如《三只小猪》里面的三只小猪和大灰狼,就是动物;也可以是想象的生物,比如《Dragon loves taco》里面的龙;也可以是人物,比如《冰雪奇缘》里的艾莎公主。

根据这样的思路和孩子一起思考时间可以有哪些?比如四季、时间、早晚、节日;地点又可以是哪些呢?

这个讨论过程中,最好都能联系到日常在读的绘本,让孩子真正地建立联系,将概念真正内化。

从中指开始一直到小指,就是开头、中间、结尾。这里可以有意识地引入表示先后顺序的条理性词语,首先,接着,然后,最后。

这类条理性词语,是最简单帮助孩子说话有条理的工具。

我们在最初引导的时候,可以多使用。从一开始就养成这样的说话习惯,就可以从语言作用于思维,让孩子变得逻辑清晰

而思维逻辑形成后,随着语言越来越丰富,又能反作用于表达,这就是语文的核心,思维和表达是相辅相成的。

而且这个工具熟悉后的好处是,孩子会在阅读时就主动抓取这些元素,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

日常运用

和孩子说清楚后,我们日常和孩子玩复述时,都可以说,“小手要讲故事了”,这样也是提醒孩子,她随身带着一个工具,来帮助表达

表达除了能力外,意愿也很重要。当一个孩子认识到自己随身就有个“好帮手”,他们表达的底气也就会更强。

日常完全不要拘泥于只是绘本复述,任何生活中的小事都是可以的。

还是那句话,大家学习任何一个育儿方法,不是教条地使用,那这样就变成了“考”孩子,孩子肯定不会配合。

我们学透一个育儿方法,需要内化成我们和孩子的一种互动模式,这样就能很灵活地随时随地运用。

戏精型孩子喜欢演绘本,我们在她表演的过程中,提醒她这样的表达结构,这也是复述。

话唠型孩子,不一定非要复述绘本,但可以聊天啊,今天发生了什么?刚刚去干嘛了?也是完全可以按照这样的表达结构。

艺术型孩子,也许比较内秀,那么他做了一张画把故事逻辑线画出来,然后再问问他,画的是什么故事?

这些都是复述。

而我们也掌握了复述的最基本结构,那么孩子在和我们说的时候,我们可以适当引导,教会他们更完整、更逻辑地表达。

孩子说的多了,慢慢自己就有了信心,那接下来也就更加敢于表达,这就进入了一个正向循环。

哈佛大学语言教育学家Catherine Snow曾说过,

五岁时会讲故事的孩子,到小学时的学业表现就会更好。
因为讲故事用到的组织能力、词汇、想象力和前后连续性,都是语文能力的指标。
而且讲故事的人需要有很好的记忆力才能把内容传达出去,同时还要解释故事内容,这就是逻辑能力。
讲个故事运用的是所有学习需要的认知能力。
大家一定要注意,所谓“讲故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背诵故事,而是可以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就是今天谈的复述。
希望今天分享的这个小方法,可以让你们都能找到让孩子爱上说话,爱上表达的快乐途径。

【广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