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扬丨龙泉湖我是这样走进你的优美和记忆
-------- 石漫滩水利生态风景区散笔
一
汽车在飞驰,朋友们已经到达景区,而我们还离得很远。电话在一次次询问和催促。但我却不能收回思绪。我仍在想:什么时候能和石漫滩龙泉湖相遇。我要捕捉第一次见到它时给我的真实印象。因为它最早让我知道的是汹涌和无忌,它虽藏在深山,却早已为人所知。但那是一个痛。是一个紧紧地纽缠在一起的结。今天它对于我仍然是一个谜。我要看看它的今天。
下了汽车,从汽车站一出来,要横过马路时。我抬头向远处一望,不由得愣住了。在不远处,那高墙般林带遮挡下的衣带之水,莫非就是龙泉湖。此时我看到的湖水是灰蓝和平静的,我知道我眼前看到的仅仅是龙泉湖的一根衣带,在更远的地方它已被路边长长的林带和暮色遮住,如同一条浓绿的纱巾只让它露出一点眉目。树下堤岸边是三三两两悠然垂钓的人,一条小舢板,在傍着湖岸漫游。薄暮之中,我能看到的这一带湖色,显得朦胧,矜持和坦然,一阵风吹来,一排排的细浪,款款向远处推去。由于遮挡,我不能举目望远。此时,龙泉湖,以它的神秘和半遮半掩给我留下了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印象。我转车向远山驶去,我知道,今天的石漫滩龙泉湖生态风景区,有着诗情画意般的美,但我仍然不能知道,此行我将怎样一步步走进它的优美。
二
夜雨,在石漫滩二郎山宾馆窗外悄然而下。起初我在睡梦中不知道有雨。后来,雨似乎更大了。雨声从山林中下来,雨点又被风吹向窗扇。那哒--哒的轻敲声,那刷--刷的轻轻雨阵声把我惊醒。
我走到窗前向远处望去。因为有雨,夜色中的天空是灰白的,对面的山坡在雨中闪着微光。山脚下的溪沟泛着波光,有水顺着阶梯般的沟溪跌宕着从山上下来。在微弱的天光中,我看到窗外橡子树多角的叶面,闪着幽光,它们不断地被雨珠撞一下又撞一下,便有水顺着叶尖滴到地面。草叶低垂着,湿得聚在了一起。一簇一簇的。地面的水汇成了细流,顺着倾斜的路面向山下流。橡树的刺球,也在雨中跌落下来,然后在地面上弹几下,有的就被水流带走了。这一切都发生在荒野的一个普通的暗夜,在无人知晓的地方,万物在默默的进行循环。这是多么神圣的事情啊。他们既不张扬,也不雄壮。只是在这山的褶皱里有序的循环,山坡、树叶、树枝、草茎、花朵、沟溪、石岩、小路都成了无语的循环通道。这些自天而降的水,它们来自哪里,此刻它们又走向哪里。我知道它们在九转之后是一定要奔向山下的,奔向远方,奔向万顷碧波的龙泉湖这个巨大的气候调节器的,龙泉湖容纳了它们,就完成了一种循环,龙泉湖也就有了丰满,有了营养,湖水和万物就获得了生机。在冥冥中,我静静的思索和品味。今夜,在这个湿润的地方,我依着一座山,又傍着一个湖。眼见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循环,我似乎悟到了这山这湖之间的联系。还有山山与水水,绿色与水。一个又一个的村庄以及更遥远的城市与水。这种悄无声息发生在荒野中的生态循环,实际就是万物生命的支撑。这种支撑对于人,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在这素雅的宾馆,我没有走近龙泉湖。但我却在这个静夜谛听了天籁之音。听到了生命的声音,听到了大自然循环不息的脚步之声。我好像屏息在一座宝库门前,听到了它深藏的秘密。
夜还长,我索性拿起一份资料看了起来,明晨攀登窗外的二郎山时,我想,我会从万绿丛中眺望龙泉湖畔的山水美景,我会从一个神话中,更深的知道这座龙泉湖的意义。今夜,我的心已经听到了了这荒野生态的生命絮语,明天,我将怎样融入她的的美景呢。
三
清晨,雨渐渐住了。在宾馆前的台地上,女清洁工在捡拾满地的橡子,那些琥铂色的橡子,装满了一个袋子。几位好奇的女子在围着袋子看,她们不知道那是什么山果,个个一脸的迷茫。我们绕过坠落满地的橡子果刺球和大叶女贞树的落花,来到一条小路,开始攀登二郎山。
龙泉湖的北岸是一带群山。二郎山是群山中一座高峻的山峰,向上望去,在它流云飞翠,绿树掩映中露出几处飞檐黄瓦。我们沿着一条小道在山腰攀登。这小道蜿蜒曲折,在茂密的林丛中若隐若现。路上不时可见在树隙中露出一处陡立的岩石。那黄色的石岩,一层层叠压着,还可见弧状的隆起,每一层又错落着分离成几块,如同谁遗落在这里的一堆厚厚经卷。这是砂砾岩由于地质变化形成的奇景。这种砂砾地貌的年龄大约有1800万年。据说在这种岩层之间,会发现动植物化石。我心里一动,不由想道:这种突兀而层叠的地貌,在大平原中是不能见到的地质景观,是大自然传递给我们的地书,如果把这种典型的地貌,有意的裸露几块,再配以地质说明。那岂不是又增加了景区的文化含量。
登上几十个石阶,来到一段缓坡。小路两边的栎树、柏树、槐树、杨树、女贞树几乎遮住了道路,几株桃树,在这即将仲秋的时节,却好像刚刚卸去花衣,正在挂满鸽卵般的靑桃。在覆盖着山体的茂密的青草中,会突然有一片狭长的红叶凸现在一片绿色中,在强烈的阳光中显得格外红艳,让你顿生欣喜,不由得停下脚步,流连不去。
我们在小道上继续攀登,渐渐地在一片狭长的台地上看到了红柱黄瓦、飞檐挑角。这是二郎神庙。大家停住脚步,在二郎神庙前听景区陪同的导游讲一个动人的故事:后羿射掉九个太阳,剩下的一个却昼夜不落。一时天下田禾皆枯,百姓干渴。二郎神杨戬就担起两座山去追赶着遮挡太阳。不料走到柳州城(今舞钢市)地界。扁担脱落,两担坠地变作两座山。扁担一甩打平了一个山头。这样两座山一座叫平山,一座就是尖山。
神话从来就是人与自然的故事。二郎担山赶太阳寄寓着人类的一个梦想。她说的是太阳的火热,土地的干渴,人类的困境。实际就是人对水的渴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牵动着天下生灵关于水的故事就藏在这里的每一个山谷,每一条岩缝,每一座农屋。让人们在这个神话中想到了干旱,想到了水,想到奇迹般的甘泉。而这个水的梦想,只有在人民的手中才因为龙泉湖的出现成为现实。二郎担山赶太阳的神话,让我更急切的想一睹龙泉湖的风貌。我加紧了脚步,向山顶的观景台赶去。
从观景台上向下俯视,龙泉湖的浩淼大水尽收眼底。远眺这座镶嵌在伏牛群山尽头的璀璨明珠。在蓝天白云下它显得多么宽广娴雅,它碧波荡漾,水气氤氲。流岚霞光映在湖面,使她显得更加妩媚。在晨光中有薄雾掠过水面,袅袅娜娜,给他平添了几分朦胧。一艘快艇疾驰而过,留下一层银白的水浪。龙泉湖枕在伏牛山的臂弯,好像刚刚苏醒,二郎山守护着这片翠玉,两岸的绿把它衬得更加深沉亮丽。再向湖岸边望去,沿湖岸丛山绵绵不断,高高的峰顶,有的尖峭,有的平平。那群峰一碧的绿涛起起伏伏。如同海浪堆在湖边。
由观景台向更远处环顾群峰,无尽的重峦叠嶂直接云端。峰峰峦峦不见岩石不见黄土,只见满眼的碧绿和闪烁的阳光。那阳光好像在拂动着绿涛向天边滚动。微风吹过,绿光闪烁。风势再紧,便有涛声阵阵。古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而高入云霄的二郎山和那无尽的群山,曾经珍藏的那个神话。在我眼前已经化为活生生的现实。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龙泉湖的出现,人们迎来了多少五谷丰登,又该有多少由衷的欢欣啊。我在观景台一次又一次按下快门,留下远眺龙泉湖的美景。在心中轻轻的说:龙泉湖,在这里,我不仅看到了“层林尽染”,而且看到了“高峡出平湖”。在一个神话中,我更加走近了你。走近了你的深邃和美。但我还没有走到你的身边。
太阳已经升高,翻过二郎山的山脊,拜谒了玉皇大殿,------缓缓的下山小路曲曲折折,形成几个下降的斜坡。在绿草的掩映中这悠悠小道好像一曲音乐的降调。在这种行走的节奏中,我们不知不觉进入了森林氧吧。当我从充沛的阳光中,走进森林的时候。感觉一下子变了。自不待言,城市喧嚣的市声,污浊的空气、陆离的光色已经远远抛出记忆。即使刚刚在山顶得到的热烈阳光,强劲的风、鲜明搭配的红蓝绿白色块的印象,也突然来了一个转换。光线渐渐变得柔和温馨,森林在我眼前展开。微弱的阳光在树隙叶隙间散漫。一切都笼罩着一种轻柔,一种安静,一种润湿,一种清新。我感到身体的轻松舒展、愉悦和凉爽。强烈的阳光不能穿透森林,只能在树的间隙被过滤着射下几缕。那是柔软的光柱,不时有蜂蝶从光柱中拍翅穿过。一只喜鹊也会倏地一下,从草丛中飞起,悄无声息,它们似乎和森林达成了默契。而从叶隙中被筛碎的阳光细缕,如同薄纱浮在林木的四周。松菇一片一片的从松阴下撑起小伞,高者,亭亭而立。嫩黄清香。矮者,连成一片,如撒落的银币。这里绝无声息,只有我的脚步在小路上轻响。混合着叶子和松脂的清香,带着甜润的湿气、带着清新的气息的林中空气弥散在我的周围。我深深地呼吸着,让这富含氧气和清香的氧吧空气,鼓胀我的肺叶,我感到无比的舒适与清爽。一下一下贪婪的呼吸,是我在和森林进行心境与能量的交换。忽然,我想到了昨夜那不息的水的循环。我又想,山下的龙泉湖,和这山这森林不是也在进行悄无声息的呼吸交换吗。这山这林这龙泉湖,和那远方的城市,不也在进行悄无声息的生命能量的交换吗。大自然养育了一切生命,如今也在养育一座又一座城市。而拥有湖水和山林的城市,也拥有一份骄傲。在这惬意的山林,在这神秘的森林氧吧,我感到内心有一股对城市舒适但枯燥生活的推力,感到大自然富有魅力的引力。这种引力,来自于山山水水原生态的魅惑。
穿过森林氧吧,来到二郎山下。一架吊桥悬在龙泉湖的湖湾上,桥下,竹筏游艇,悠然荡桨撑篙,湖水烟波浩渺,栈桥微微颤动。水之浅处碧荷连连,岸之弯处山影如画。龙泉湖更多的掀起了她的面纱。我要更近的走进它的画境。
四
我终于走近了龙泉湖。登上了被称为治淮第一坝的坝顶。这是座雄伟的现代化全断面碾压混凝土大坝。坝顶高程112余米。长645米。垻身有13孔弧形闸门。它高大雄伟,巍巍壮观,它背倚万顷碧波,面对千里沃野。顶天立地,与高山作伴。它是力和意志的凝聚,是万绿丛中的铜墙铁壁。是浩渺烟水的守护门厅。我登上大坝,如同站在高山之巅,不由赞叹这人间的伟绩。
在宽阔的七米坝顶,我好像站在云端,远观龙泉湖,满眼是水光天色,远山疏影。虽然已是仲秋,但此情此景还是让我不由想起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町蓝,郁郁青青。”走在坝顶上,好像在马路上散步。络绎不绝的游人在这里观赏徘徊和沉思。时而举目看远处群山,时而俯首赏脚下碧水。鹭鸟在水面飞翔,快艇在浪中飞驰。远处山下的水景舞台,歌声悠悠,舞姿翩翩。给湖景添了许多生气。此情此景让人心旷神怡,早已忘却了市声和俗尘。
我在坝上漫步。坝顶的防波墙上架着一排长长的鱼竿。钓手们在巡视,显得闲适自在。时而有人在收杆,不一会儿一条鱼被钓了上来。有时又会有一根鱼竿忽的翘起,然后忽的翻过防波墙,被潜在深水中的鱼拖入水中。在这种平静中,我似乎看到了一种不平衡的较量。坝上的龙门吊车在阳光下踩着钢铁轨道静立着,显得威武有力。防波墙下,在一截钢撬,几袋水泥的旁边晾晒着一双湿漉漉的黄色翻毛皮鞋。那是一位工人换下的工作鞋。我想,他可能刚刚完成了一件工作离去,或者又在大坝的某一处完成另一件维护大垻的工作。坝上的一切都那样的清净和秩序井然。龙泉湖显得温柔恬美。
我知道这里不是只有美好和欢乐,这里还有关于沉痛和灾难的记忆。
越过大垻的防波墙向下游望去,在不足百米的地方,有一处高高隆起的土丘。这是举世罕见的特大洪灾溃坝遗址。是人们留下的被自然重创后的伤疤。在威力无穷的自然面前,它是人类认识的又一个句号和起点。在土丘上的灌木与靑草中,有一方洁白的平台。在平台上以纪念碑的形式打开了一页关于特大灾难的日历:“1975年8月8 星期五”。碑的左半,镌刻着那场灾难的记录。
那是一场怎样的灾难啊!我曾多年追寻这场灾难的记录和回忆。无数人向我描述过这场灾难,没有人不谈水色变的。
1975年的八月,对于豫西南来说,无疑是个黑色的八月。其根源是因为一场来自太平洋的3号台风。这场台风从福建的晋江登陆之后,就出现了令人疑惑的异常。它不仅没有像惯常的那样在陆地上很快消失。反而显得特别强劲。它一路上所向披靡,穿越江西、湖南,北渡长江,直插素来干旱缺水的中原腹地豫西南。3号台风又在桐柏山和伏牛山组成的喇叭口地形中受到抬升。遇到了正在南下的强劲冷空气。这样,水汽变成了雨云。一场千年不遇的灾难不是在预谋中,而是在巧合中必然的降临了。但没有人能够预知它的后果。因为自然的玄妙无常,以及它的无与伦比的威力,是当时仍然沉浸在“人定胜天”人本主义认知领域的人们所无法想象的。这场特大洪灾千年不遇。使得人们的一切应对措施软弱无力。三号台风不仅仅是要造成房倒屋塌。它更大的能量还隐藏在它的云层中。未来的灾难是惊天骇地的,它是巨大的劫难和毁灭。因为在它的云翼中携带着以百亿立方计量的水。在山地和平原它时时在寻找投放场所。这场台风引起的降水,远远不是杜甫的“润物细无声”,也不是杜牧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在当年8月初的三场强降雨中。泌阳林庄三天降雨1606·1毫米,是正常两年降水量的总和。而他六小时的最大雨量是830毫米。超过美国宾夕法尼亚密士港的782毫米世界纪录。三天三场笼罩在豫西南持续不断,每次都长达十或十六小时的强降雨。已经使豫西南成为水乡泽国。雨却还不肯停止。人们伸出脸盆迅速抽回,只两秒钟就已经接满。人们知道灾难就在空中隐藏。却不知道她究竟会有多大。但这时豫西南淮河流域的河流和水库,却是百坝矗立。河流涨满。疏导不畅。危在旦夕。
龙泉湖上有几只鹭鸟在飞起落下,一条鱼呼啦啦跃出水面。坝下,那只落水的鱼竿,被愤怒的鱼在水下拖着沉沉浮浮。游人一批批走来,瞻望着溃坝遗址和那醒目的纪念碑。人们的脚步是轻的,人们的说话声也是轻的,我仿佛感到人们的心跳也是轻的。我想这“轻轻”也当是一种哀思,是一种情感。人们要用“轻轻”来平复悲情,来抚慰。来沉思。来寄托。
我再次向离大坝90米远的,黄土筑成的旧垻残存望去。我知道人们为什么来到这里,而且选择了一个“轻”字。因为今天的美景并没有让人们忘记“75·8”这场人寰劫难。
我一直不愿意认同一些人对于这场灾难的过分追责。而认为它同地震一样是不可遏制和抗拒的。重要的是应该进行深度反思。在众多反思中,首先应反思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局限。以及追索还未曾认识的自然和宇宙空间的谜团。这场灾难超出了人的力量。它造成的财产损失当以亿记。它涂炭的生灵当以万计。而他夺取的人类生命,至今仍在两万余到二十万余之间众说不一。而它造成的悲痛和心灵创伤,却永远无法算计。一位专家说:“即使板桥水库、石漫滩水库没有溃坝,这场灾难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一场人类无法抗拒的灾难,人类在它的面前再次显得渺小。但我还是想补充一点:如果那时我们对自然认识的更深入一些,应对更清醒科学一些。我们的国力更强一些。那么,损失也许相对要小一些。但事实是无情的,灾难不相信如果。重要的是,灾难之后人类的认识形式毕竟有了飞跃式的提升。
今天,在这里,我站在这可以抗拒千年洪水的现代技术的新坝。看到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的呵护与尊重。人们在灾变中认识的提升。还体现在大坝的一端半山上那更明显的标志,在那里有一座高高的纪念碑。这就是矗立在溃坝遗址前的警钟明珠碑。这碑上部的空钟直透天穹,在碑后云来云往中警钟好像在晃动震响。我想,它给人们的最大警示是:更大限度的认知自然,给自然以伦理情怀。从而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增强人类的力量和智慧,然后利用自然,规避灾害。而碑座上的明珠,则寓意着今天的石漫滩龙泉湖犹如大地上的明珠,正在印证人们洪灾后的的新认知,龙泉湖水利生态风景区正以新的美丽姿态迎接我们。
要告别旧垻遗址和新坝了。我忽然感到,这新坝与旧坝之间的九十米,不仅仅是一种避让,而是一段深深的足迹,是人们在苦难之后毅然前行的足迹,是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空间进一步打开的足迹。是人们警醒自己,回归自然,呵护自然,保护和创造新的生态美的足迹。
龙泉湖碧波荡漾,此时我就在它的身旁,它在召唤着我们。
五
我是在快艇的飞驰中走进龙泉湖的。从情人岛的码头走上快艇。龙泉湖就欢快起来。湖水在阳光下泛起微浪。湖水是温暖的。它用溅起的浪花抚摸我们。水花在舷边溅起落下。好像在追逐和护卫我们。
快艇在湖面上走着曲线,二郎山半坡上的二郎神塑像,高大威武,在远远的注视着湖面。湖边浅水处的碧荷,在水中摇曳。坐在艇后开机器的舵手。看我们安静了,就说你们有不知道的就问我吧,没有问的,我就跟你们说说。他的话让我们活跃起来。在一个个故事传说的叙述之后,在一个个眼前景点的介绍之后。我把一直藏在心底的疑问提了出来:你经历过那场洪灾吗,现在你们的生活怎样。他马上笑着说。那场洪灾一辈子不会忘记。--------。现在有了新大坝,心里踏实多了。现在有了旅游,我们都不靠种地生活了,村里家家都盖起了楼房。还不是靠旅游,靠年轻人外出打工过上了好日子。我看着他那满意的笑容不由想到。来到龙泉湖,看了这么多的美景,但我觉得还没有看到它的深处。今天,在75`8特大洪灾37年之后,我看到了一个生态湖泊,和一个新兴的事业。看到了一个普通农民离开土地参与了石漫滩龙泉湖的旅游事业。并且看到他对生活的微笑。我感到我真正的进入了龙泉湖的美景了。因为我无意中进入了一位普通农民的内心,看到一座曾经的灾难之湖,由于它新的的生态环境,和对它的保护和建设。形成了一个旅游链环。并且给普通的农人和他的家庭,带来了幸福。
游艇开得更快了。艇首激起了更大浪花。一串水珠飞进舱内。接着一串水花跃上船舷。不一会儿又一个涌浪迎着悬挂在船舷上的轮胎扑来。又哗的一声散开。如同开放的焰火,纷纷向我落下。在满艇的笑声中,我的衣襟湿透了。一阵沁凉在我身上散开。我没有惊慌,我在这舒适的沁凉中,感受到了龙泉湖的真诚和亲近。它的每一片浪花都充满了热情。龙泉湖以它特有的方式和我拥抱。
快艇在湖心划出一道弧线,龙泉湖和它的山光水色深深的留在我的心里。
在宁静的天空下,一只鹭鸟在优雅的盘旋,我们的快艇开始返航。
作 者 简 介
作者简介:李耀扬:籍贯:开封市。现居洛阳市。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诗歌学会理事,洛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从事诗歌·散文·文学评论写作。有作品散见报刊文学期刊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