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力红:对“椎间盘突出症”从脾胃论治的思考
本文为刘力红老师发表于《广西中医药》文章
1
腰椎盘突出的传统疗法
过去,笔者于临床上亦受上述思路的局限,在碰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时,亦多介绍上述方法治疗。
即使患者兼有内科或其它各科疾病,亦只考虑这些疾病,而不兼顾椎间盘突出,似乎椎间盘突出症通过上述方法治疗乃是唯一途径,此外别无它法。
2
痛在腰椎,病在脾胃
近些年来,由于不断有经上述治疗而效果不理想的病人咨问,请求上法之外的其它方法治疗,乃得于此一领域进行较深入的思考。
椎间盘系脊柱椎体之间的骨附属结构,由髓核、纤维环及软骨终板三部分构成。
通常所说的“突出”,即指髓核部分突破纤维环或软骨终板的约束向不同方向突出,由突出的部分造成神经根、硬膜囊、脊髓等部位的直接压迫或炎性刺激所致。
西医学认为,椎间盘突出与椎间盘的退变相关,那么,从中医的角度我们怎样去思考这一问题呢?椎间盘突出症有没有一个共同的病机所在呢?
从总体上说,椎间盘的病变系脊柱的病变,《素问·金匮真言论》云:“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俞者,应也。这是说中央土病在脾,而其反应却在脊柱。
王冰对此释云:“以脊应土,言居中尔。”脊柱本为骨属系统,何以言其应在土呢?
这里有两层涵义:
其一,因为脊柱居于人体中央,恰与土位中央相应,以所居之位相当,故言脊应土也,此亦《素问·太阴阳明论》所云:“脾者土也,治中央,”也;
其二,脊为骨属,骨之合肾也,《素问·五藏生成篇》云:“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故脊之主者,亦为脾也。这就说明了脊柱功能的正常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脾来决定的。
脊柱骨系的病变之所以与脾土关系密切,是因为脊柱的病变虽多不一,如常见的脊椎错位、椎间盘突出等。
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性特点,就是生理位置的偏离,如椎体生理位置的偏离,即为脊柱错位综合症,椎间盘髓核生理位置的偏离,则为椎间盘突出症。
位在中央则不病,偏离中央则病,此为脊柱疾病的共同特征。
而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这个偏离呢?
这显然与“治中央”的这个机制失调有关。因此,不论现代医学从何种角度去认识这个问题,无论是何种因素导致上述这个“偏离”,在中医看来,都与脾相关,都与土相关,都与治中央的这个机制相关。
另外,我们从《素问》的其它一些篇章的论述中亦可以找到类似的佐证。
如《素问·痿论》云:“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何以主润宗筋呢?有关此点,次篇《素问·厥论》作了补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
对此王冰释云:“太阴者,脾脉。阳明者,胃脉。脾胃之脉,皆辅近宗筋,故云太阴阳明之所合。”宗筋的润养有赖太阴阳明,有赖脾胃。
同理,宗筋的束骨功能亦有赖于脾胃。什么是束骨呢?束骨其实就是对骨属系统的约束或束缚。
上述的这个脊柱骨属系统为什么会发生病变?
为什么会发生错位和椎间盘突出?
实际上,就是失去了上述的这个约束或束缚。
这又从另一个角度应证了脾胃与上述疾病之间的关系。
因此,椎间盘突出症以及其它错位性的脊柱病变的共同病机都应非脾胃莫属。如果按照《素问》的病机格式,则上述关系应表述为:诸脊错位椎间盘突出,皆属于脾(胃)。
至于如何求理出这个脾胃病机,则应遵照十九病机给出的应用原则:“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
因此,从脾胃的角度,从土的角度,从一切影响脾胃的因素来认识椎间盘突出症及其它相关疾病,进而从围绕调理脾胃入手来治疗上述疾病,来预防上述疾病,都应是非常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以四肢体力活动为主的劳作形式日益减少,坐式的脑力劳作形式日益增加。
久坐伤肉(脾主肉),思虑伤脾,脾治中央的上述功能,以及宗筋束骨的功能,势必因劳作形式的改变而受到不良影响,上述疾病的发生率将有日益增加的趋势。
因此,从脾胃的角度去深入探索上述疾病的防治有积极的意义。
近些年来,笔者将上述思路运用于椎间盘突出症,对部分不适宜于手术,或不愿意手术,而用常规非手术疗法效果不佳的患者,采用调理脾胃的中药治疗,获得了较好的疗效。
今将此不成熟的看法合盘托出,以供大家参考,期能在脊柱病变这一领域抛砖引玉。不妥之处,乞为指正。
参考文献:
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7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