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瓜、流胶...多图揭秘黄瓜菌核病!值得收藏!

菌核病是黄瓜上一种重要的真菌性病害,特别是在日光温室黄瓜生产中为害尤为严重。11月份常常是黄瓜菌核病的初发时期,会一直延续到明年的4-5月份。今天就带大家详细了解一下。
发病症状
茎部发病:黄瓜茎部染病后,前期上部叶片在正午前后表现萎蔫,早晚能恢复,发病后期不能恢复。发病部位软腐,上面长出密集的白色菌丝,有时会伴随流胶现象(图1、2),最后整株枯死。

▲图1.茎部长出密集的白色菌丝

▲图2.茎部流胶

叶片发病:前期在叶片上形成不受叶脉限制的不规则形病斑,病斑黄褐色(图 3);病斑进一步扩展,在中央形成穿孔,病斑正面呈黄褐色,边缘褐色,背面变浅灰色(图 4、5);

▲图3.叶片发病前期症状

↓点击图片看大图↓

图4.中期叶片正面

图5.中期叶片背面

发病后期在叶片中央形成大型不规则穿孔,整个叶片似水烫状(图6)。

▲图6.叶片发病后期的大型不规则穿孔

湿度大时叶片上产生密集的白色菌丝,菌丝两面生,以叶背为主(图7、8),有时可在叶片边缘形成“V”字形病斑(图9)。

↓点击图片看大图↓

图7.湿度大时叶片正面

图8.湿度大时叶片背面

▲图9.叶片边缘的“V”字形病斑

果实发病:病原菌大多从果实的残花部侵入,果实发病后产生密集的白色菌丝(图10),有时在果实顶部残花处产生大量胶状物(图11),此症状常常被误诊为黑星病,后期菌丝在果实表面纠结成黑色菌核(图12)。

▲图10.瓜条上产生白色菌丝

▲图11.瓜条顶部流胶症状

▲图12.瓜条上产生黑色菌核

发生规律

黄瓜菌核病是真菌病害。种子、土壤、病残体、种苗都可能带菌,并成为初侵染源。可以通过农事操作、雨水和灌溉水传播、气流传播。

菌核病属于低温高湿病害。该病原菌对温度要求不严,在0~30℃之间均能生长,温度15~20℃时病害发生最为严重。当温度高于35℃时,不会发生该病害。

该病对湿度要求较高,当田间相对湿度在85%以上,降雨量超过300毫升时,菌丝得以生长,初侵染源为害植株;田间相对湿度在95%以上时,病害严重发生。

田间植株过密、氮肥过量、枝叶徒长、通风不良等因素,均有利于菌核病的发生,加重病害趋势。

防治技术

1、选用无病种子育苗

注意清选种子,剔除种子种夹杂的菌核,以减少初侵染源,提高种子质量。另外育苗前进行种子消毒,用10%~15%的盐水或硫酸铵水溶液漂洗种子后,再 用 55 ℃的温水浸种 10~15 分钟,然后催芽播种,可 以有效地降低种子带菌率。用哈茨木霉或芽孢杆菌进 行种子包衣也能明显降低植株的发病率。

2、深翻土壤,地膜覆盖

针对土壤及土壤中的病残体传播,应深翻畦土将菌核埋入土层深处,使其不能产生子囊盘或子囊盘不能出土,然后灌水并覆盖地膜,经高温水泡,菌核失去萌发能力,覆膜也可减少子囊孢子弹射,降低初侵染率。

3、合理轮作,清洁田园

易感病的品种要与抗病品种轮作。在黄瓜生长中后期感病后,及时摘除病叶、老叶和病果,并移出田外深埋,减少菌源,增强室内通风透光。将收获后的残枝败叶尽早收拾干净,降低菌源再侵染的机会。

4、加强栽培管理

大棚蔬菜以通风降湿为主。土壤干旱需浇水时应小水勤灌,切忌大水漫灌。施肥应以腐熟的有机肥作基肥为主,增施磷钾肥,减少氮肥使用量,增强植株抗性,降低病原的侵染机率。

5、化学防治

及时清除中心病株,并进行药剂防治。

喷雾法:药剂可选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者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200倍液喷雾防治。

熏烟法:遇连续阴天发病时,可用20%腐霉.百菌清烟剂,每亩用量175-200克,每隔10天用药1次,视发病情况连续用药2-3次。放烟时,应关闭保护地门窗,放烟6小时后开门、窗通风。使用时要和植株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灼伤作物。

Q:

公众号新的推送机制出现后,有的粉丝发现不能按时看到《中国蔬菜》的推送了,怎么办?

A:

为了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文章,大家记得给《中国蔬菜》设置星标哦!并点亮文章底部的「在看」,多多给我们评论、转发,这样我们就能最先出现在您的订阅号列表中啦!

《中国蔬菜》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蔬菜(ID:zgsc955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