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袭珍珠港79周年系列主题(1):太平洋战争“吹号人”: “赤尾三〇一”号机

曾用笔名:元首卫队

在欧生活8年,精通德语,爱好二战史及现代战争史,从2000年起,曾在“战争的艺术”、“德国军事中心”、sonicbbs等军史网站和《突击》、《战争史研究》等纸媒上发表多篇原创文章及翻译多部德语电影电视剧中文字幕请关注本公众号:诸神的黄昏研究会,未来将带来更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前言

1941年12月8日(东半球时间),日本海军偷袭了位于夏威夷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基地,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美国也终于摒弃了观望政策直接参战。本号之前曾发表过《彩绘中的战争》系列中,有三篇以珍珠港事件中日本海军主力参战机种为主角的文章,值此事件79周年之际,再次刊发

2002年日本模型公司长谷川曾出品了一款中岛B5N2九七式三号舰上攻击机1/48比例模型,其整个机尾为鲜红色,还带着三条黄色的横条,格外显眼

“赤尾三〇一”的来历

该机原型大有来历:为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南云机动部队第一航空舰队珍珠港第一次攻击队指挥官渊田美津雄中佐座机,同机飞行员松崎三男大尉、电信员水木德信一飞曹,1941年12月7日于夏威夷群岛欧胡岛珍珠港。

开启太平洋战争的摩斯密码通讯:'ト、ト、ト,…'(攻击开始)以及:'ト、ラ、ト、ラ、ト、ラ'(奇袭成功)就是在此机上由渊田向电信员水木德信下达后发送。

2010年由日本讲谈社再版的文库本渊田美津雄回忆录

珍珠港攻击时,南云机动部队第一航空舰队共出动了143架九七式三号舰攻:

· 第一次攻击队第一集团(水平爆击队,指挥官赤城航空队渊田美津雄中佐):49架,挂载800公斤九九式八〇番五号爆弹

· 第一次攻击队第一集团特别攻击队(雷击队,指挥官赤城航空队村田重治少佐):40架,挂载九一式航空鱼雷改二型

· 第二次攻击队第一集团(水平爆击队,指挥官瑞鹤航空队岛崎重和少佐):54架,挂载250kg炸弹和60kg炸弹。

美国电影《虎虎虎》中由日本演员田村高广出演渊田美津雄

这架珍珠港第一次攻击队指挥官渊田中佐座机垂直尾翼战术编号AI-301、机身后段具单条红色识别带,隶属第一航空战队赤城号航空母舰。

编号AI-301 (指第一航空战队一号舰所属舰上攻击机一号机)上下共有三条黄色带,为飞行队长阶级纹饰。除机身具制式浓绿色涂装外,水平尾翼及垂直尾翼仍保留战前的全红色涂装,以利编队于飞行中识别。

第二波攻击的瑞鹤航空队的EII-307号九七舰攻,飞行员金田数正飞行特务少尉、投弹手河田忠义一飞曹,该机由加贺号上移转而来,机尾使用绿色来覆盖了原有加贺号的红色机尾号码,又加上了新的红色代码,而且整个机身后部的棕色,也为加贺号的配色。

由当时拍摄的纪录片可知直到1942年4月初南云机动部队在印度洋锡兰海战时,本机仍维持同样涂装,但机身的浓绿色涂装明显已因海洋环境盐份侵蚀而大幅剥离,露出战前制式的银白色底漆。

这也符合渊田的回忆,亦即九七式舰攻的浓绿色涂装是在舰队航向珍珠港途中才于舰上喷涂。然而此浓绿色涂装仅施加于机身上部。

攻击用兵器

日本海军装备的九一式航空鱼雷改二型为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鱼雷。其设计目的就是为了克服珍珠港泊区12米的浅水深。

一般鱼雷投掷落水后会先沉降60至100米深,因此该鱼雷不仅在尾部装有落水后脱离的木制滑翔稳定鳍片,亦装备当时世界独有的主动旋转制御装置。

考虑珍珠港狭窄的停泊海面,参与攻击的九七式舰攻机群曾以九一式鱼雷改二型在水深10米的鹿儿岛湾进行密集训练。

此役九七式舰攻的鱼雷攻击命中率在六成(美军统计)至九成(日军统计)。而渊田美津雄的第一次攻击队指挥官机属水平爆击队,并未挂载鱼雷。

而是挂载了'九九式八〇番五号爆弹',这种炸弹是由联合舰队旗舰'长门'号战列舰上410毫米口径主炮使用的九一式穿甲弹,加上稳定尾翼改造而来,内部装药50公斤,弹长2.359米,最大直径40.9厘米,使用零式5号炸弹信管,延期0.2秒。

偷袭珍珠港时日军用的三大武器:左为九八式二五番爆弹,中为九一式航空鱼雷改二型,右为九九式八〇番五号爆弹。

险酿大错

渊田美津雄在发动进攻时却差点铸成大错。

因为依照事先规定,若空袭时敌军仍未察知则为'奇袭'状态:指挥官发射一枚信号弹后,在制空队(零战)掩护下,雷击队(九七式舰攻)先行以鱼雷攻击船舰,接着水平爆击队(九七式舰攻)与急降下爆击队(九九式舰爆)以炸弹攻击海面及地面目标。

若空袭前敌军已察知则为'强袭'状态:指挥官发射两枚信号弹后,制空队与急降下爆击队先行攻击空中敌机与地面防空炮阵地,接着雷击队与水平爆击队先后攻击海面及地面目标。

实战中渊田中佐先发射一枚信号弹示意进行'奇袭',但在雷击队与水平爆击队开始机动时,因见到制空队(指挥官赤城航空队坂谷茂少佐)未有对应动作而误认其未见信号弹,于是又再发射一枚。

这第二枚信号弹却被攻击队机群误认为'强袭',因此制空队与急降下爆击队立刻趋前攻击地面目标。

爆炸所产生的大量浓烟本会阻碍离海面10米超低空飞行的雷击队攻击路径,但幸得风向之助而未受阻。然而受前波攻击惊扰的美军迅速回击,结果使加贺航空队雷击队12架九七式舰攻遭击落5架,损失15名空勤人员。

太平洋战争'吹号人'

1941年12月2日日本时间1730时,大本营向南云机动部队发送'ニイタカヤマノボレ一二〇八'(1208登新高山)电文,确认日本时间12月8日发动珍珠港攻击,日本向美国正式开战。

新高山就是位于我国台湾省嘉义县、南投县与高雄市交界处的玉山,海拔3,952.43米,为台湾省最高峰,在台湾被日本吞并后跃居日本最高山,并在1897年6月28日由明治天皇赐名。登新高山也成为当年时髦的休闲活动。

日本统治时期于山顶设置的新高祠

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时间0740时,由渊田美津雄中佐率领的第一次攻击队机群已能目视珍珠港。

0749时,渊田中佐确认珍珠港区域并无美军防御活动后,拉开座舱罩发射一枚信号弹示意机群奇袭攻击,并以事先约定的摩斯密码通讯'ト、ト、ト,…'向机动部队通吿攻击开始。随后因误判坂谷茂少佐领军的制空队行动而再发射第二枚信号弹。

0753时,渊田中佐再以摩斯密码通讯'ト、ラ、ト、ラ、ト、ラ'向机动部队通告奇袭成功。

影片中渊田美津雄向电信员水木德信下达后发送'ト、ラ、ト、ラ、ト、ラ'。

此'ト、ラ、ト、ラ、ト、ラ'为重复发送'ト、ラ'三次以确定机动部队能收到通讯。

'ト、ラ'则依事先约定指称奇袭行动成功,美军未能事先察知,而非指攻击行动成功。'ト、ラ'为日语'突击'(とつげき)、'雷击'(らいげき)两词首字发音缩写,又因'トラ'连音与日语'虎'读音相同,且虎在日本历史上有胜利的关联含义,所以后世也多以'虎、虎、虎'指称此电文。

现今陈列在航空自卫队奈良基地干部候补生学校内的渊田美津雄制服

九七舰攻小传

九七式舰上攻击机源自1935年(昭和10年)日本海军的十试舰上攻击机开发案,由中岛飞行机株式会社的B5N及三菱重工的B5M同场竞标。

由于两者性能在伯仲之间,1937年(皇纪二五九七年)皆为海军制式采用,并分别授予B5N1九七式一号舰上攻击机(前6张图)及B5M1九七式二号舰上攻击机(后两张图)的制式名称。

九七式舰攻为日本海军首款全金属低单翼机型;而中岛B5N1九七式一号舰攻更是日本海军首架具可收放式起落架的机型。

B5N1九七式一号舰攻投入中国战场实战测试之后,中岛将其发动机由770匹马力等级光三型换装为970匹马力等级荣一一型,经制式采用后称为B5N2九七式三号舰上攻击机。然而防护力不足的缺点仍因加装装甲重量的考虑而未予改善。

B5N2在1939年取代B5N1进入量产,一直到1943年才渐为后继的中岛B6N天山舰上攻击机取代而退居二线,作为海岸巡逻及训练之用。

中岛B5N九七式舰攻各衍生型总计生产约1400架,而具固定式起落架的三菱B5M1九七式二号舰攻则至1940年为止仅生产约150架,也只作为巡逻及训练用途。

1942年4月依照海军新制,B5N1九七式一号舰上攻击机改称九七式舰上攻击机一一型、B5M1九七式二号舰上攻击机改称九七式舰上攻击机六一型、B5N2九七式三号舰上攻击机改称九七式舰上攻击机一二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