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百花苑第三届“百花苑”杯参赛作品241 | 徐飞
远逝的年味
徐飞
“过新年,真热闹。挂灯笼,放鞭炮。穿新衣,戴新帽……”充满稚气声的童谣,将我拉入到久远的童年,不禁泛起记忆的沉渣,回想起四十多年前那远逝的年味。
率先营造节日氛围的是集镇街道上卖对联、喜字的,春节前十天、半个月,他们已将小街染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农户们在购买对联时,还都要买几张年画,销量最好的肯定是大胖小子抱个大鲤鱼的画面。
生产队杀猪时,大人小孩都要去看“西洋景”,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俺们小朋友最不情愿的,是玩耍在兴头上被家长唤回家去当作劳力。在大扫除和蒸年糕时,小朋友肯定是要贡献劳动力的。春节前家家户户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大扫除,我们地方语言叫做“掸尘”,要彻底清洁室内室外,明窗净几迎接新年。
那时国民经济比较困难,不过还是随处可见蒸汽弥漫、香气四溢,农户基本每家都要蒸年糕。此外还要做饼,米面的饼不多,主要以麦面为主。在晴天将这些糕、饼晒干,待节日期间客人到来时,用开水一煮,立等吃上。
晚间昏黄的灯光下,母亲踩着缝纫机为家人做新衣服,我在写作业时,忍不住跑过来看看我自己的新衣是个啥样子。
区别于其他男小朋友的是,因我幼时留有辫子,节前祖母会精心为我梳一回辫子,当中夹着一根红头绳,点缀节日喜庆氛围。
少数条件稍好些的农户家能有鱼有肉,大部分农村家庭煮鱼,只见咸菜不太看见鱼。在读初中前,我都不知道牛肉是个啥滋味。但除夕之夜总是要吃一道充满祥和、幸运的农家菜——十香菜,又称安乐菜,差不多就是各种蔬菜的大融合,蓄积了岁月的精华,以扁豆角子、马齿菜、茶干、茨菰、豆腐等为主料,煮上大半锅。
待吃过年夜饭后,大人颁发了都是新票子的压岁钱,我放在枕头下,兴奋得难以入睡。大人特别交待,新年的几天里不许说粗话、不许理发、不许扫地、不许哭泣等。恍惚中鞭炮齐鸣,几个铁杆小伙伴已来催促我赶紧起床,加入他们“拜年大军”队伍。
春节早晨小孩子挨家挨户上门拜年,是农村人过节的一道风景。主家发放糖果时会问这是谁家的小孩,那是谁家的小孩。那时高梁饴糖果较为高级、罕见,拜过年后小孩子们还要比一比谁的糖果多、谁的质量高。
调皮的小男生拿着压岁钱去小店买玩具手枪、面具、掼炮,用力往墙角甩掼炮,扔掉后撒腿就跑,吓得小女生们一片尖叫。
大年初二,照例是去三、四公里之外的外婆家。父亲拿出扁担、绳索,一头挑起摇篮及睡在其中的妹妹,一头挑起我及垫在下面压重以保持平衡的土脚(土坯)。母亲携年礼紧随其后。至外婆家时,父亲已累得满头大汗,我立刻加入表兄表弟们玩乐的行列。
节日那几天里,集镇上满大街人头攒动,供销社里摩肩接踵,公社大礼堂(电影院)前水泄不通。
乡村里最热闹的是“带新娘子”,一般主家都要提前登门把信。酒席时专门有一位德高望重、知书达礼之人“支客”,每桌必有一位同志专司斟酒、接菜。最喜欢吃婚宴上的大冷盘,用萝卜衬底,有海哲丝、卞蛋、猪肝、香肠等,这种高规格的冷盘一年吃不上几回。最难忘的是压铺,能在床上摸到数个硬币。新娘子会往坐过的板凳上丢硬币,惹得小朋友们围观哄抢。
远逝的年味,永远也回不去的年味……
作者简介
徐飞,中国银行盐城分行。 曾获全国金融文学大奖赛奖,习作散见于《国际金融》、《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文学》等,多次获中行系统内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