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绝学”甲骨文的入门与精通,这些书要看
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国家博物馆
今年是甲骨文被发现120周年,从一味不起眼的药材“龙骨”,到象征中国考古史的符号,一代代学者筚路蓝缕、前赴后继,揭开中国汉字与思想文化起源的密码。甲骨文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2017年它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殷人写在龟甲兽骨上的一段段小小记忆,穿越三千多年的时光从长眠中苏醒,在人类文明长河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刻痕。
《甲骨文常用字字典》
刘钊、冯克坚 著
中华书局 2018年12月出版
光听故事,不看一看甲骨文怎么写,怎么能叫了解呢?我们如今常用的汉字约6000个,而考释出的甲骨文仅1000余字,两者间尚存不小差距,但足以为你打开一个汉字视觉感官和文化认知的新世界。由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书记冯克坚共同主编的《甲骨文常用字字典》,考证严谨,每一个字型下均提供出处,且包含若干最新考证成果,含金量极高,是书法习作者和甲骨文爱好者案头必备之书。
《中国文字学》
陈梦家
中华书局 2011年11月出版
陈梦家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也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被学界列入“甲骨五老”(其他四位是唐兰、商承祚、于省吾、胡厚宣)。本书是他在西南联大任教时的文字学讲义,书中系统考察古文字的演变,指出许慎“六书”的欠缺,富有创见地提出“新三书说”,并从书写的方法、材料、工具等因素推寻字体演变的原因。通过本书,你能深入了解汉字的发展脉络,以及甲骨文在其中的地位和价值。
《安阳》
李济 著
商务印书馆 2017年12月出版
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的李济,曾参与1928-1937年间的十五次殷墟发掘,并主持第二、三次工作。本书是他在79岁高龄时撰写的对殷墟十年考古的全面总结,是其人生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殷商文明及甲骨学领域的经典巨著。李济在书中回顾了甲骨文考古史的发迹和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形成,并据此阐述了自己对中国上古史和古史传说的一些深层思考。
《殷墟:九十年考古人与事(1928-2018)》
唐际根、巩文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年10月出版
殷墟对于中国考古学的意义,不唯其埋藏着丰富的古代遗迹,更在于它的发现和发掘与中国考古事业息息相关,因此殷墟发掘被视为中国考古学史的缩影。本书选取1928年以来,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众多考古学者在殷墟工作过程中留下的照片、工具以及生活用具,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给九十年来的殷墟考古留下了物证,并赋予其学术史意义。
《甲骨文的故事》
董作宾、董敏 著
海南出版社 2015年12月出版
董作宾(字彦堂)与罗振玉(号云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并称“甲骨四堂”,是甲骨学领域的巨擘;其子董敏继承父志投身甲骨文化的普及,本书是他深入浅出地介绍和解读甲骨文的作品,追溯汉字起源,探讨商代历史,并从常用的六十个汉字看甲骨文到现代文字的变化,并道出背后隐藏的有趣的文字小故事。书中亦收录不少董作宾关于甲骨文研究的珍贵手稿。
《甲骨文学校》
黄加佳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年1月出版
在黄加佳的这本“穿越故事”中,主人公悠悠、田田和小布丁,偶然利用从“鬼市”淘来的甲骨文残片,穿越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三人潜入“甲骨文学校”学习,见到了人身鱼尾的鲛人、会飞的耳鼠、双头的并封、巨大的饕餮……本书以历史为基础,通过轻松幽默、悬疑迭起的幻想故事,介绍了殷商时代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甲骨文和殷商文明,换个轻松点的方式也未尝不可。
《中国思想的两种理性:占卜与表意》
[法]汪德迈 著 金丝燕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年11月出版
法国汉学家汪德迈认为,21世纪中国可以以其悠久丰富的思想为世界寻求新的社会模式提供参照。中国思想源于中国文字,中国文字的起源于占卜,这对中国思想模式的形成起到決定性作用。从思想史的角度,我们该如何看到甲骨文及其背后蕴藏的原始奥秘?看看这个“老外”怎么说吧。
《龟之谜》
[美]艾兰 著 汪涛 译
商务印书馆 2010年11月出版
另一位“老外”,美国汉学家艾兰则对甲骨文的书写材料十分感兴趣。为什么商人要把文字刻写于龟甲之上?为什么乌龟被认为能够预测吉凶?古人生活在他们的世代,其思想观念,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和我们现代人迥然不同。艾兰试图在书中阐释商代的神话、图腾、占卜、艺术等话题,并由此探讨中国人早期的宇宙观。
本文转载自“搜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