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小春|七問《十七帖》

圍繞着傳世舘本《十七帖》,已經有過不少專門的研究,然而仍然有部份疑問有待於進一步解明。本文提出《十七帖》中的七個關聯問題,闡述淺見,期待引起方家學者的注意,以深化研討。
一、《十七帖》是如何出現的?
李世民詔令天下廣搜王羲之書跡,所得甚豐。據文獻記載,貞觀年間(627-649),唐內府所收大量王帖中,《十七帖》最爲『烜赫著名』,號稱『書中龍』。《十七帖》作爲王羲之的一批尺牘,無論內容還是書法,都被認爲是由來有緒、最爲可靠的法帖。傳世舘本《十七帖》共收(刻)王羲之書翰29通,由於各版本的編輯方式(收錄時的分類)及殘缺狀況的不同,帖數隨之而異。唐張彥遠《右軍書記》記載,當時內府整理王帖的方式是:『取其書跡及言語,以類相從成卷。』以傳世舘本《十七帖》中諸帖的內容相關、書風相近等特徵來看,似乎符合這一基準。此外,有一點值得注意,《十七帖》沒有晉人法帖中常見的弔喪問疾之類內容,無忌諱不吉之嫌,很適合皇家內府珍藏。
至於《十七帖》是如何出現的這一問題,尚有不明確處。王玉池先生在《〈十七帖〉在王羲之書跡中的地位和重要版本述評》一文中說:『關於《十七帖》的來源,有材料說是貞觀初年進士裴業所獻。裴業其人情況不詳。估計此組信函最初應是周撫後人收藏。這組信中有少數帖不是給周撫的,應是收藏者不慎混入所致(如給郗愔的信)。』
《十七帖》之八《瞻近帖》為王羲之寫給
妻舅郗愔的書信。
筆者的看法是:首先,《十七帖》諸帖來源未必皆出一家所藏,它不同於《萬歲通天進帖》,並無文獻明確記載其最初獻自何人或出自某家。所以,筆者認爲,《十七帖》可能來自唐初的大規模征購或四方進獻,後經褚遂良等『取其書跡及言語,以類相從成卷』(詳後)。當然,《十七帖》中寄周撫的一組書簡源出一家之藏的可能性很大。此外,寄郗愔等人的書簡則可能出於他藏,後以書跡風格相近故,遂『以類相從』而被編進《十七帖》也未可知。其次,假如《十七帖》中大部份書簡來源於一家,其最初爲周撫後人所藏的可能性不大。收藏者如果是周撫後人的話,則不應存在周家『不慎混入』王羲之寄郗愔書簡事,因爲周撫的後人大概無緣得到王羲之寄給郗愔的書信。因此,有機會保存王羲之寄與複數友朋之書簡者,大約既非周家也非郗家或其他親友之家,應是王羲之自家,只有王家人最有可能(和機會)對王羲之的書簡(文稿或底稿)作統一保管。如此看來,《十七帖》有可能是信件的稿本。
二、《十七帖》是寄給誰的書信?
關於《十七帖》一組書簡的內容,據宋黃伯思的說法:『自昔相傳《十七帖》乃逸少與蜀太守者,未必盡然,然其中問蜀事爲多,亦應皆與周益州書也。』可見,在黃伯思之前,已流傳《十七帖》諸帖爲王羲之寄蜀太守周撫者的說法,但黃只是認爲《十七帖》中大部份應是寄周撫的書簡,並非全部。《十七帖》中凡涉及王羲之問蜀、遊蜀、求藥以及兒女婚嫁等內容的書簡,大概應是寄周撫的。王羲之關心蜀事及希望一遊蜀地之動機,從中可歸納爲三點:一是向往蜀地的山川風光;二是想了解蜀地的歷史、物產;三是對蜀地的草藥和藥物有興趣。收信人周撫,乃王羲之兄籍之妻周氏之從兄,與羲之爲遠房親戚關係。史載周撫曾爲王敦、王導屬下。故與王、郗兩家關係極密。周撫於永和三年(347)任益州刺史以後,直到東晉興寧三年(365)去世爲止,一直鎮守蜀地(詳見《晉書》卷五十八《周訪傳》附《撫傳》)。至於除此之外的書簡,尚無法確認究竟寄給何人。
三、傳世舘本系統的《十七帖》是否爲原有形式?
現今以完整的書跡形式傳世的《十七帖》有三個系統:一是末尾有勅押和唐褚遂良跋尾刻本,稱舘本(或勅字本),傳世拓本最早亦爲唐以後物,《淳化閣帖》、《大觀帖》、《寶晉齋帖》、《二王帖》、《澄清堂帖》等宋代集帖亦收部份散帖;二是傳南唐李煜得唐賀知章臨本置於『澄心堂』,並刻以傳世,稱賀監本。一般認爲後者是僞作,故在此暫不論;三是唐人臨摹本,如傳世的《省別帖》(又稱《遠宦帖》)、《蜀都帖》(又稱《遊目帖》)、《瞻近帖》、《漢時帖》,出於敦煌石室的唐人寫本《瞻近帖》、《龍保帖》(均英藏)、《旃罽帖》(法藏)、《服食帖》(俄藏)諸敦煌臨本,從時間上看,唐人臨摹本最早。
瞻近龍保帖敦煌石室唐人臨本
旃罽胡桃帖敦煌石室唐人臨本
著錄《十七帖》釋文文獻,最早爲唐張彥遠《右軍書記》(《法書要錄》卷十),其中收錄《十七帖》中20帖,與舘本29帖比較,《右軍書記》帖數實爲23帖(3合帖),缺《絲布衣帖》、《七十帖》、《邛竹杖帖》、《鹽井帖》、《胡母帖》、《清晏帖》6帖。關於舘本《十七帖》成立的時間問題,學界看法不一,較爲權威的意見認爲,應在五代南唐李後主時代(937-975)。果然,則不能不疑舘本能在多大程度上保存《右軍書記》本《十七帖》之舊式了。對此問題,敦煌石室所出唐人臨本給出了明確答案。周篤文先生指出,敦煌唐人臨本《瞻近帖》與《龍保帖》二帖臨在一處,正好與《右軍書記》第3、4帖的次序相符,這說明敦煌寫本《瞻近帖》、《龍保帖》早於舘本,並且未必晚於《右軍書記》本。舘本在帖數上多於《右軍書記》本,在順序上又與《右軍書記》本、唐臨本不同,而在時間上均晚於後二者,所以,舘本29帖恐怕已非《十七帖》原有的形式了。
四、舘本《十七帖》末尾的唐太宗勅押及褚跋是否可信?
中田勇次郎先生認爲,舘本末的跋尾『勅付直弘文舘臣解無畏勒充舘本,臣褚遂良校無失僧權』等文字有問題。首先,此形式與《法書要錄》所載徐浩《古跡記》、盧元卿《法書錄》等的排署形式不一致。其次,跋尾中的太宗勅押之『勅』字,與唐玄宗《鶺鴒頌》的勅押酷似,應爲後人移花接木。另外,跋尾的『僧權』押署也與通常法帖的騎縫位置不同。如果中田先生的考證可信,則爲舘本非《十七帖》原有形式(第三問)提供了新的證據。
舘本《十七帖》與《鶺鴒頌》的勅押對比
五、《十七帖》爲何闕『月日名白』?
一般來說,魏晉尺牘有其特有的書式語詞,即於起結處書發信日期、發信人、具禮語詞(頓首、白、報等),其程式爲『月日名白……姓名白』(下稱『月日名白』),此爲尺牘常見書式,皆可於魏晉尺牘(法帖)及西域樓蘭所出晉人殘紙實物中得以證明。當然,也不是沒有省略『月日名白』的『不款』尺牘, 問題是尺牘一般在什麽情況下可以省略『月日名白』?原因也許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與收、發信人所在距離有關。一般來説,寄給遠方的親友是需要署日期名字的,《十七帖》中大部份書翰是王羲之寄其友周撫者,前居浙東,後守西蜀,相距甚遠。當時,書信的傳遞至少需經旬月方可送達,也就是說王、周之間的信函是應該有『月日名白』的。但《十七帖》中29帖卻無一帖署有日期姓名的,爲何如此?關於這個問題,筆者曾有專文做初步探討。結論是,現存舘本《十七帖》或許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王羲之尺牘的面貌,但並不是其最初的原形。舘本、《右軍書記》本都存在闕『月日名白』的相似疑點,因而可以推定均非出自《十七帖》真跡本(很可能是來自於已被『改動』和『編輯』過的某一流傳系統)。
六、今本《十七帖》內容是否完整?
此問題與前一問題相同,筆者懷疑今所見之《十七帖》已非其最初形態。黃伯思《東觀餘論》卷下『跋唐人所摹《十七帖》後』云:『予嘗見畢文將叔云:家有唐初人所摹此帖,來禽等四物外,又有「密蒙華」一種。……然余案今諸本並無此一種,而《法書要錄十七帖》亦不載此,不知何緣畢氏本有之?但未嘗見此帖,無從知其真僞。姑記於此,以俟後觀云。』如果黃伯思所言唐初摹本說法可信,則可以確定《來禽帖》有脫闕。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如果黃所言唐初摹本真的存在的話,則來禽帖應有『密蒙華』明矣。《右軍書記》本及舘本所以闕,很可能是被後人摹失或被人爲『編輯』所致也未可知。
七、褚遂良是否『編整』過《十七帖》?
前面說到《十七帖》可能被後人編輯過,那麽是誰又出於什麽目的爲此呢?筆者推測,可能是褚遂良出於編輯草書教材之目的所爲。唐承隋制,爲了選拔專職的公文官吏,設書法一科,於弘文舘設書學場所,使子弟就中習書,並出内府所藏,以資觀摩,由是推動了書學的盛行。虞世南去世後,魏徵向唐太宗舉薦了褚遂良。歐陽詢爲褚遂良之父褚亮好友。虞、歐去世後,貞觀朝書法方面的事務主要由褚遂良掌責,大概擔負貞觀內府收集、鑑定、編修、裱裝歷代名人書跡以及弘文舘傳授書法諸事。貞觀内府收進的王羲之草書,確實經由褚遂良編整、監修,此事不但張彥遠《右軍書記》如此記錄,官修史書文獻亦有相同記載,況且更早的文獻如唐徐浩《古跡記》、韋述《敍書錄》、盧元卿《法書錄》等也有詳載,應是比較可靠的。也就是說,爲了編輯一部草書教材,褚遂良可能從內府選出《十七帖》並做了相應的編整。這可能包括:①刪去原有『月日名白』或部份正文語詞,以統一形式。②所選皆爲草書風格相近相似的書簡,以統一書風。若以《十七帖》爲基礎編制草書教材,那在付摹或付刻前,也許要對原帖作相應調整與改動。在書風上,須採集草字風格相近者以集成之,今觀舘本書跡,草書筆法風格極其相似,且諸帖內容相關,確實非常符合『取其書跡及言語,以類相從成卷』的編整方針。③可能對原帖的字跡做了相應調整或改動,以便臨摹辨識。比如,對字的大小、筆劃的粗細和連屬等方面做了統一調整或改動,如唐懷仁集王書《聖教序》一樣,對字跡做了大小適度、粗細均勻的統一調整。
以上七個問題,已有專家學者(也包括筆者在内)做過一些探索,但考察並未結束,疑案仍有待解決,希望有興趣者能作進一步的探討。
(0)

相关推荐

  • 周越《古今法書苑》輯佚

    周越<古今法書苑>輯佚[一] 周越是北宋中期聲名顯赫的書家,在蘇.黄.米崛起之前,他馳騁書壇二十多年.在這二十多年時間裏,他厠身朝廷,廣結名流,纂集<書苑>,變革書法,造成了很 ...

  • 何傳馨|千年流轉 古今珍希——快雪時晴帖流傳經歷

    東晉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為傳世烜赫名蹟,乾隆皇帝列為「三希」之一,今為故宮院藏國寶名蹟.一九六二年故宮編輯<故宮法書>第一輯<王羲之墨蹟&g ...

  • 周越《古今法書苑》考論

    周越<古今法書苑>考論[一] 周越是北宋中期聲名顯赫的書家,在蘇.黄.米崛起之前,他馳騁書壇二十多年.在這二十多年時間裏,他厠身朝廷,廣結名流,纂集<書苑>,變革書法,造成了很 ...

  • 七问《十七帖》

    围绕着传世舘本<十七帖>,已经有过不少专门的研究,然而仍然有部份疑问有待于进一步解明.本文提出<十七帖>中的七个关联问题,阐述浅见,期待引起方家学者的注意,以深化研讨. 一.& ...

  • 祁小春 | 七问《十七帖》

    围绕着传世舘本<十七帖>,已经有过不少专门的研究,然而仍然有部份疑问有待于进一步解明.本文提出<十七帖>中的七个关联问题,阐述浅见,期待引起方家学者的注意,以深化研讨. 一.& ...

  • 王羲之:家风滋养下的百年书风 作者:祁小春 叶炼勇

    . 家风滋养下的百年书风 作者:祁小春 叶炼勇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12日 16版) . 书为心画.一点一画,无不流露着作者的心性与修为:只字片纸,无不折射着书家人格的光辉.一 ...

  • 盛世名家|祁小春精品对联专场

    祁小春 生于江苏南京.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第三批 ...

  • 神恬意静,水流花开——祁小春的篆书艺术

    祁小春 生于江苏南京.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第三批 ...

  • 祁小春的篆书艺术

    祁小春是著名的书法史论学者,他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对"二王"以及魏晋书法史进行深入细致的梳理研究,发表的一系列成果深得书法界的好评,成为这一领域的佼佼者之一.现在又看到他即将出版的一批 ...

  • 中书协新晋理事祁小春书法作品

    中国书法家协会新晋理事祁小春,别署柳斋.自幼喜爱书法篆刻,尤擅篆书.现任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教授,书法系主任,书法理论与创作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 ...

  • 多重身份下的艺术表现——赏祁小春先生篆素有感

    多重身份下的艺术表现--赏祁小春先生篆素有感 文/洪权 清代以来,新兴碑学作为与传统帖学并行的书法创作方向和解读理念得到长足发展,书法的取法资源.创作技法与观念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改观,篆书作为碑学创作最 ...

  • 祁小春书法欣赏

    祁小春 书法欣赏[赞][赞][赞][赞][赞][赞][赞]    别署柳斋,生于江苏南京. 现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 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兼书法系主任.[鼓掌][鼓掌][鼓掌][鼓掌][ ...

  • 祁小春:唐代书法及其风潮对日本的影响

    空海<风信帖> 一.隋代以及唐初中国书法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的书法历史,在进入平安时期以前,也曾有过一段漫长的发展演进过程.早在飞鸟时代(569-642)的初期,圣德太子就曾遣小野妹子等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