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13 立秋: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徐丽 汪筱联
时到立秋年过半,今年8月8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也是一年中秋天的开端。“立”乃“始”之意,但凡逢“立”字开头的节气,在古时都代表着一个重要的节日。早在商周时期,每年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几个节气转换时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
立秋自古就是皇宫和民间的传统节日,也称七月节。在周武王时期,每逢立秋之日,都要由天子亲率三公九卿等官员,到都城外西郊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迎接秋的到来。汉代沿承此俗,并要杀牲畜以祭天酬神。《汉书·礼乐志》曾有:“飞龙秋,游上天”之语,因为在古人的认知中,春为生,秋为熟,熟即轻,所以人们视秋天为轻盈展翅的季节,“秋高气爽”一词便由此而来。到了宋代,立秋当天,皇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叶落知秋”之意。
立秋有三候: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立秋”虽至,但并不代表秋天的凉爽已经到来——风还是那样溽热,蝉声还是那样响亮。每年立秋之后的半个多月时间中,会出现短期回热天气,称之为“秋老虎”。因此,民间历来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的说法。在过去的衢州城,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为标准,因此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家中老小,与他们立夏时的体重对比来检验肥瘦。如果体重减轻,就叫“苦夏”。老人们认为,瘦了当然要进补,于是有了“贴秋膘”一说。秋风一起,可大块吃炖肉、烤肉、红烧肉等。还要尝时令瓜果,称为“咬秋”。于此同时,“咬秋”的瓜果也相当讲究——过去家中的长辈常常告诫孩子,立秋日不能吃黄瓜,吃了会变瘦;立秋过后不能吃西瓜,因为西瓜性寒,吃了容易寒气入侵;而桃子是一定要吃的,不仅要吃,还要把桃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将桃核丢进炉火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新一年的瘟疫和病痛。
立秋过后10多天,也是民间传统的“七夕节”,也称“乞巧节”。在衢州的传说中,农历七月初七还是衢州城隍夫人的生日。相传城隍夫人心灵手巧,因此古时每逢七月初七,衢城的青年女子便会结伴到城隍庙。到了七夕夜晚,少女们还要在月亮下穿七枚绣花针以向城隍夫人乞巧。此外,俗传七月七日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这天一早,孩子们把端午时佩戴的香袋粘上米饭,掷上屋顶,据说喜鹊会衔去搭鹊桥,帮助牛郎织女渡过天河相会。这一习俗,在衢州清末解元郑永禧的《七夕》一诗中有所记录:“一捻团搓米饭焦,裹中五色线条条。殷勤送置檐牙去,助与今宵布鹊桥。”
诗人说:“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有人喜欢秋天的云淡风轻,有人感怀秋天的肃杀萧条,也有人期待秋天的硕果累累……无论如何,立秋都是一个节点,打开立秋这扇门,大地上的故事由此掀开新的一页。
龚诚良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