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日磾、阏氏、仆射,你敢念吗?

忽然脑海中飘过一个念头,但凡电视上每次出现云南的场景和当地人讲话,总是感觉有点时空错位的迷失感觉,最重要的,感觉是一帮甘肃人生活在云南,二者说普通话的语音特征太近似了,难免不让人疑窦丛生。两个相隔二三千公里的省份,一个大西北,一个大西南,在方言上却产生了联系,本该南腔北调云泥之别的差异才是顺理成章的线性逻辑却被现实活生生地击得粉碎。

不过恰好这种联系证明了我大华夏一路从历史走来也是族群反复交融、正朔文明四方远播的过程。云南人说话西北味,大概率在历史长河中一定是西北“移民”不断迁徙移入、不断融合的结果。你在网上搜索,同类话题咨询和讨论非常多,可见,并不是我独家观察,却是个普遍性的问题了。

假设100年前、300年前、600年前这几个时间节点的语言切片相比较——如果有可能实现科学实验的话,云南地方的方言一定是三种不同的风味,相邻二者间一定保有藕断丝连般的共性要素。这是因为语言,尤其是口头语言的变化是非常快的,譬如网络语言的多变,易变就很好地证明了口语善变的特征,互联网早期,如:强、偶(我)、汗、我晕等等,现在基本绝迹了,你要是用那个时代的网络语言和90后、00后普通资深网络使用者沟通,基本就等同外语了,我也万分笃定上面几个词他们不解其意。是也不是?反之亦如是,你用现代的“内卷”、“饭圈”、“吊丝”“吃货”等网络用语跟未来50年后的人讲,估计他要查词典才能明白你的意思。

我之前写过一篇《相比语言,文字才是文化的内核》,就分析、表达了语言的速变特性,而文字才能很好地“储存”“固化”文化中的精华。随着推广普通话,全国各地,尤其是原有方言难懂、难学的地带,都面临着方言濒临“消亡”的危机,小孩子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习惯讲普通话——或许还处于父母讲方言,小孩子回以普通话的交流场景,在社会交流生活基本也是讲普通话,小孩子讲方言基本失去应用场景,方言消失或许是不可抗力的历史洪流。多年前,我就这个问题问了还能讲方言的温州老板,大家都知道温州话非常难懂的,他说,“小孩子基本不会说温州话了,说了也和外地来打工的人说温州话的水平差不多,一听,就知道是外地人。”挺有趣!

所以呢,今天肯定是要围绕语言这个主题展开。这个主题,在文章题目里面就给广大看官当头棒喝,出了难题:金日磾、阏氏、左仆射,你敢念吗?非谙熟历史者,大概率会念错,或念不出。

金日磾,不要念成金日蝉哦!正解读音:金mì dī。西汉汉武帝时代的重臣,看他的名字怪,就知道不简单,不是一般人。他本是匈奴休屠王之子,父王被杀后成了大汉的奴隶被带到长安,专职替汉武帝养御马,但他没有消沉,而是在母亲的谆谆教导下文武双修,加上仪表堂堂,屡建奇功,在汉武帝一朝成为肱骨重臣。今天我们不叙述其人故事,但他确实是可大书特书的一位奇人。今天单单分析一下他的名字。金,是皇帝的赐姓。日磾,应该就是他匈奴名字的音译了,mi di 这样的发音很明显也不是汉家起名的传统和习惯。另外我们知道匈奴人没有姓氏的文化传统,即使是单于(音译无疑)亦如是,如,冒顿(读作mo du)单于,呼韩邪(读作ye,非xie)单于。日,在他的名字里面不读日,竟然读作mi,而且是独此一家,事不寻常必有妖,我们只能大胆假设小心论证这个问题了。

古文中充满了大量通假字、异体字现象实际就是一直以来都是手写(或刀刻),誊写时极容易出现错误,印刷真正市场化普及、容易获得已经是明代中后期的事情了,即使清朝期间,甚至延续到40年前,民间还是大量会有抄书的行为,不比当下印刷易于实现、便于获得,人人都有打印机足不出户在家就可完成写作、校对、印刷。乾隆年间诞生的巨著《红楼梦》就是很好的佐证,甫面世就是通过手抄方式在民间传播的,所以也就造就了版本很多,以至于红学所需要研究论证的问题汗牛充栋。上面都是假设的论据,或者说是论证的路径。金日磾中的日不读ri而读作mì ,实为汨字之讹传的结果,汨字,最广用在汨罗江这个地名中。所以金汨磾才是金日磾最正确的名字及其发音,汨字由于书写错误才变成了日。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西汉时日与汨是彼时世人所认可的通假字、异体字,可通用,日读作mì 也就不足为奇了。

再说说阏氏,这个词也和金日磾有关,毕竟他是匈奴人,而且他的母亲就叫作阏氏。阏氏,乃匈奴语中妻子之意,也可代指女子、美女等,单于的妻子也被称为阏氏。读作yān zhī。阏氏,原为女性妆扮用的胭脂古称。有一种说法,匈奴女人是胭脂的首用者。汉代记载了匈奴民谣写道: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焉支山:即燕支山,又叫焉脂山、删丹山、燕脂山、胭脂山等。汉以前为匈奴所据,以产燕支(胭脂)草而得名。可见,匈奴人拿阏氏来称呼女人,是美称,尊重的意思。据说,汉女人最早被称为阏氏,是汉元帝时的著名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呼韩邪单于封她为“宁胡”阏氏。《后汉书·南匈奴传》“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子蒸其母,儿子娶寡母,弟弟娶嫂子于匈奴都是合法、正常的风俗、草原伦理。),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氏,读作zhī,还是比较常见的,例如:大月氏,西域古国之一。

题目中的三个词其实围绕金日磾呈现关联性的。再说第三个,仆射,汉代官名,基本定位是第一副手的职级,很多部门都设有仆射官位。读作pú yè。这个射,为什么要读做yè,你有想过吗?我做了相关深度搜索挖掘,认为只有一种可能性——读作yè,是为方言发音所致。我们知道,多音字,不同义项发音不同是普遍规律。而射(yè)依然使用了射箭的射这个义项,却采用了另外一种发音,这种情况很少见。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诸官之长称仆射。仆是“主管”的意思。射读作yè源自方言的一个例证就是山西临汾境内有座姑射山,这里的射就读作yè。顺便说一下,姑射山,属于吕梁山脉,相传为尧王夫人鹿仙女诞生地,因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庄子的《逍遥游》中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之语而出名。这里山势奇险,环境幽雅,仙洞创建于唐武德年间,历代曾修葺扩建,现有建筑40余处,共有房屋庙堂120多间,石窟洞70多孔。亭、台、楼、阁,大小殿宇,多数依山背洞,靠崖面沟,就势构筑。奇峰异洞,苍松翠柏,青山环抱。其间一条数百米深谷,南北仙洞巍然对峙。春、夏、秋季鸟语花香,清凉幽静,到此颇有置身“仙境”之感。

所以说,我国历史悠久、方言众多、文化多元加之不断融合,引致许多有趣的文化现象。尤其是语言口头语最有时代性特征、易变性,上面所叙述的内容无一不无证明了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说只有文字才是文明的内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