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的记忆方法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许多科目的学习都是以记忆为主的,尤其是中小学生,几乎每天都要运用自己的记忆力来记住大量的知识。
多数孩子随着年龄长大,会发现自己的记忆力越来越不如以前,尤其到了高中或者大学之后,会更明显。
为什么天天都在用,记忆力却反而会下降呢?
主要的原因就是,大部分人在记忆的时候,是不用脑的。
看起来是每天都在记忆,但却没有认真去记,记忆力自然就得不到锻炼。就像做广播体操,每次做都不认真,就算做一辈子,也做不好。
人的大脑中多种有效的记忆方式,但大部分人却偏爱其中最不费脑子、最不需要用脑的那种——就是“声音记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死记硬背”)。
例如要记《道德经》第二章里的这段文字:“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文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对于这句话,大部分人都是从前到后反复地读,在读的过程中,只有嘴巴动一动(默读的时候甚至连嘴巴都不必动),脑子基本上是不动的。然而,我们的大脑其实是闲不住的,既然你不主动去用它,它就会溜号,会胡思乱想。久而久之,大部分学生就养成了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一遇到要记忆的内容,就是机械地朗读或者默读,而大脑则去想其它事情了。
这就是不用脑的记忆。
在这种不用脑的记忆习惯中,即使你读了很多年,尝试着去记了很多的课文和单词,但是,由于大脑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反而养成了在记忆的时候胡思乱想的习惯,那么,记忆力自然就会不断下降了。
而少部分懂得用脑来记忆的学生,他们在进行记忆的时候,虽然也在朗读或者默读,但他们懂得调动大脑的活力,让大脑时刻围绕着记忆材料来运转。
同样是上面那段文字,聪明的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大脑也会展开各种相关的思考或者想象。
例如,他们可能会边读边思考:“有无相生”指的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母鸡生下鸡蛋、鸡蛋又孵出小鸡?“难易相成”是不是一份试卷里既有难的题目又有容易的题目?——虽然他们思考的、理解的未必正确,但毕竟他们的大脑一直都围绕着这些内容在运转,因此,专注力、记忆力、理解能力都会得到充分锻炼。
如果他们还懂得一些图像记忆方法,还有可能会进一步展开联想:“长短”可以想到金箍棒可长可短,“高下”可以想到一个高个子和一个矮个子,音文可以想到一首音乐和对应的乐谱……诸如此类。
这就是用脑的记忆。
人的记忆方式有很多种,例如声音记忆、理解记忆、逻辑记忆、图像记忆、视觉记忆等等。
如果你在记忆的时候,懂得灵活运用大脑,把各种记忆方式(尤其是图像记忆)都调动起来,让大脑始终围绕着记忆材料来运转,那么,你记忆的东西越多,你的记忆力得到的锻炼就越多,记忆力自然就会越来越强大。
反过来,如果你在记忆的时候,因为懒得用脑,而仅仅依赖最轻松、最容易走神的声音记忆,那么,你的记忆力就不仅得不到锻炼,反而会因为养成了走神的习惯而导致专注力、记忆力、理解能力等大幅下降。
大脑就像一台机器,越用会越灵活,如果长期不用,是会生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