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的端午节
文//李竹云
一提端午节,大家都知道包粽子、吃粽子、赛龙舟。其实,每个地方都有它的不同习俗。
端午节是入夏后的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多病多发时期,驱病、防蚊、防虫、辟邪就成为人们的期盼,我家乡山西解州一带的端午习俗,大都围绕着这一主题内容而进行,隆重而有意义。做晋糕、炸油饼、插艾叶、缝香包、染红指甲、抹雄黄酒、扎花鞋、绑五彩线,丰富多彩!
端午节做晋糕(方言镜糕)、炸油饼,这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也是每家每户妈妈们必做的两种食品。晋糕用糯米和红枣蒸制而成,家乡不产糯米,每到端午节前的赶集日,就会有好些商贩卖红枣和糯米,赶集的人也毫不吝啬,你买几斤,他称几斤,回家用水泡好,糯米在锅里煮六七成熟捞出,然后在盆里一层枣一层糯米反复两三次,上锅蒸制即可。端午节时,也是麦收季节,炎热的田间劳作回来,铲一块晋糕,撒上白糖,红枣的甜和白糖的甜糅合在一起,吃到嘴里,凉凉的、糯糯的、甜甜的,让疲惫和燥热也渐渐散去。以前家里没有冰箱,有水井的人家,会把盛晋糕的盆子放到篮子里,吊到井里,吃时提上来,那个冰凉啊才叫爽!炸油饼,配上蒜泥拌的黄瓜丝,让夏日的人们食欲大开。
防虫驱病辟邪,小孩子们一直是重点保护对象,好多习俗都与孩子们有关。
扎花布鞋,是奶奶们疼爱孙辈们的一种表达方式,通常奶奶们要给幼童的孙子、孙女或外孙、外孙女们用五彩丝线扎花鞋,男孩一般是蓝布面扎老虎,女孩则是红布面扎青蛙。到了端午节,幼童们就穿上花布鞋,手腕脚腕绑着串有小香包的五彩丝线,一些有银饰的家庭,还会在五彩线上串上小首饰,都是为了辟邪保平安。
我们女孩子参与最多的活动是缝香包,染指甲。
缝香包看似简单,但要做好,也需要点灵气。端午前,从药铺买来香草粉,这是缝香包主要的材料,然后把妈妈平时收集的边角碎布翻出,找寻好看又鲜艳的布裁成方块。这时,邻里大娘婶子们常会聚在一起,互相借用下双方的碎布,我们也学着大人们,缝制成桃形或者苹果形,里面装上点棉花,撒上一些香草,配上五色丝线,一个简单好看的香包就做好了。如果能有一块绸缎布,做出的香包就更好看了。到端午节这一天,不论男女老少,衣服上都会戴一个香包,好看又有香气,蚊虫好像也跑得远远的。
染指甲是一项有趣的事。最主要材料就是指甲草(凤仙花),邻里谁家有,都会分给大家一株两株的,实在没有,就到集市上买两株,还有一样绝对不能少,就是明矾。端午前一晚上,把指甲草和明矾放在一起捣碎成泥状,临睡前,涂抹指甲上,然后用桐树叶或桑叶包裹绑住,两手连挠个痒痒也难于操作,经过一晚上化学反应,早上起来打开,指甲就会变成红色,而且保持时间很长。当然也有失败时候,那就是睡觉不老实,把包裹弄掉了,早上起来效果自然就不好了。更好笑的是,大人们会告我们说,包上指甲后,晚上睡觉不能“放屁”,否则,指甲草就失效了,是否属实,没有验证。长大后得知,指甲草有活血止痛解毒之功效,这大概也是端午人们的用意吧!
“插艾叶,抹雄黄”,端午这天,从大门到房门都插上艾条,雄黄酒不是用来喝的,只是在酒盅里铺上艾叶,放上雄黄,倒点酒搅匀,大人们挨个在孩子们的耳孔、鼻孔抹上,穿开裆裤的小孩因为经常在地上玩,还要在屁股眼上抹上,意思是雄黄酒有防虫的功效,端午抹上,夏天免遭五毒伤害。
隆重的节日里,有未过门媳妇的家庭,自然少不了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要请未来儿媳妇来家里做客,一顿丰盛的菜肴和晋糕,是未来公婆最真诚的招待,走时,还会有一个大大的红包赠送。
端午节,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各地风俗尽管各有不同,但都寄予了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平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