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是出去玩啊。跨年去三亚,春节去北欧,放假不出去玩,什么时候出去玩?”朋友A是潇洒的那一派。“跨年在家躺着,春节回老家,懒得到处折腾,也没什么钱。”朋友B就显得相对保守了。确实,每次到了放假,从度过假期的方式,就能一定程度上看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之前微博上有人总结当代人的假期,无非就是三件套:追剧、躺着、刷手机。一个假放完,感觉什么都没做,什么都没留下。让他们出去玩,一是嫌累,二是费钱,只能看着别人的诗和远方,自己蹲在原地。不会玩,舍不得玩,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常态。其实,我们除了学会赚钱,更重要的是学会花钱,而如何花钱去玩,更是一门学问。在畅销书《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中,就提到过“玩乐账户”这个概念,合理的金钱管理方式是:把10%的钱,放到我们的“玩乐账户”中。每个月都要把玩乐账户里的钱花光,去换取一些平常不曾有过的享受。10%存入“长期储蓄账户”,以备未来可能发生的大笔消费之需;10%存入“财务自由账户”,这个账户中的钱,只能够用来投资和创造被动收入;10%存入“付出账户”,供捐款等其他形式支出使用。
你看,玩乐账户就是如此重要,它必须占你收入的10%,且必须花掉去换取快乐的享受,慰劳自己的努力。
你可以存一小笔钱,让从未拿起画笔的自己,去体验一次画油画的快乐。你也可以用心存一笔钱,开始学习钢琴、舞蹈、潜水、攀岩。你还可以存一个昂贵的账户,支撑自己来一场长假,累积玩乐时光。听起来也许略显奢侈,但是,当某一天回忆起来,那些让你变得不只是员工、老婆、妈妈这些角色的,那些让你回忆起来能够甜甜一笑,感慨自己不曾虚度的,其实,都是这些时光。成年以后,我们或多或少都拥有了一笔自由支配的金钱,你可以节衣缩食把它存起来,买车买房,或者换一个名牌包包——这些都是你自己的选择。但是我想,在负担生活、满足物质期许之外,玩乐,也应该有自己的位置。玩乐账户里的这笔钱,只为你自己的体验准备,是支撑你精神满足的源头。刚毕业来北京的那些年,大家手里都没什么钱。但她似乎总有花不完的钱来作为娱乐基金。一会儿看了我们都舍不得看的话剧,一会儿抢了最便宜的机票,飞去了俄罗斯,一会儿又开始上私教课,学习小提琴。她说自己每个月都会把四分之一的钱省下来,作为娱乐支出。至于钱是怎么攒的,她说:我不过把你们喝星巴克、逛街买衣服的钱省下来了。再后来,婷结婚生子,不再有之前那么多时间去玩,但是,想想二十几岁拼命充盈生命的时光,都觉得日子过得很值。尤其是刚工作那些年,在职场上憋屈多、话语权少,因为舍得花钱去玩,才让自己不至于过得那么辛苦,生活才有了一点光。卡兹原本在一家旅行杂志社工作,是一个朝十晚七的视觉设计师。2014年,因为在天文馆里看到一部4D的记录片,画面里一帧帧无穷无尽的星空画面深深吸引了她。于是,她决定去远行,原本只是一周的假期安排,随着搜集的信息越来越丰富,卡兹的野心越来越大,最终成了一次去远方的尽兴。她花了8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南美的十个国家,在世界尽头的火地岛,她没有找到金子,也没有看见彩虹,却带回了23424张照片,以及一颗更加有勇气探索世界的心。很多人说,卡兹敢这么“浪”还不是因为有钱。但卡兹说,不是一定要攒够了钱才能出游。平日里,她有正职工作,会用有限的年假去旅行。当觉得工作阻碍了爱好,又攒了一些钱的时候,会辞职去旅行。旅行归来,继续工作。她庆幸自己把这些年的积蓄与时间都花在了玩这件事上,在2001年就去了还未被开发的香格里拉,在2015年走遍了还未火爆的别致南美。至于远行的理由,卡兹说:“我不愿意从别人口中得到什么信息,我必须自己去深入了解那个地方”。娱乐圈里有很多的会玩的人。印象最深的,是于谦和陈道明。于谦老师,因为会玩,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叫《玩儿》。郭德纲在给《玩儿》的序言中,写到:在我的记忆中,好像沾玩儿的事儿,谦哥没有不玩儿的。天上飞的,地下跑的,草窠里蹦的,水里游的,各种活物一概全玩儿!文玩类也应有尽有,核桃、橄榄子、扇子、笼子、葫芦、手串儿,头头是道,珍藏无数。于谦开始“学会玩”,也多多少少跟为自己争取自由有关。于谦小时候,跟姥姥和五个姨长大,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是有姥姥和五个姨宠爱,于谦并不缺少爱。但是,如很多中国家庭一般,爱同时也意味着被管束、被限制。最简单的,哪怕想喝口茶,都有人告诉他,小孩子不能喝茶,喝茶睡眠不好种种。总之,在爱的名义下,这口茶是铁定喝不上的。在这样密不透风的爱的环境中长大,于谦不缺爱,但却缺少一片属于自己的自由空间。而玩儿,对他来说,更像是躲避“爱的暴政”的一种方式,在一张爱的大网下,用玩儿来寻求自己的喘息之地,对抗不自由。结果,一玩儿起来,便一发不可收拾。因为《庆余年》,老戏骨陈道明又一次被推进了大众的视野。在这个人人都怕被别人忘记,拼命刷存在感的年代,陈道明似乎从来都没有“被遗忘”的焦虑。这一方面是因为他演技精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真的很会玩。陈道明写过一篇文章,叫《无用才从容》,写他这些年玩的各种“无用”之事。比如,从小弹得一手好钢琴,喜欢到钟爱。只要在家,每天要弹上两三个小时,兴致高时会弹四五个小时。进入中年后,迷上了画画。没有门派,不讲章法。磨好墨汁,铺好宣纸,手握画笔,然后打开地图,回想多年来拍戏到过的地方,然后挥笔泼墨画山水。钟情棋艺。从围棋、象棋、国际象棋到军棋、跳棋、斗兽棋、飞行棋、五子棋、华容道棋……算得上无所不会吧。偶尔,还会做点手工,家里有一个很大的房间专门用来放置木工、裁缝所用的工具。女儿常年在国外,想她的时候就会浇个糖人,捏个面人,还会为妻子缝制各种皮质包包。成名多年,他不沾烟、酒、牌,不喜欢应酬。工作之外,剩下的便只是读书、练字、弹琴、下棋,为女儿做衣服,为妻子裁皮包了。玩,说到底就是一种体验,一个会玩的人,总是会显得有趣丰满许多。会玩,就有更多的事情让自己愉悦,更少的时间去莫名焦虑。生活压力越大,我们总是有太多的理由,去工作,去挣钱,去省钱,而把玩的时间和预算一再压缩,回想起来,都是一成不变的一天重复一天。其实,压力越大,越要舍得去玩,去体验,毕竟,累积的快乐,是为了下一程有更多的勇气和力气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