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青年会加入一个组织,阅兵时,他们比正规军还“亮”
玩过某一战游戏的朋友们晓得,那里面有一种很重要的近战武器——
军铲。
延至二战,军铲还是一些国家的单兵装备之一,德军尤其重视。
现在很多二战老照片里,就能看到德军挂在腰上的军铲。
(军铲)
当然,欧洲战场上,这玩意用来砍脖子拍脑袋的机会不多,主要是挖挖坑。
不过说起来,虽然带铲子的多,但精通的,还得数德国人。
朱维毅先生在《德意志的另一行泪 二战德国老兵寻访录》里,提到一个叫贝克的老兵,说起自己在德国劳工局一段轶事。
当时的德国,不但有劳工局,还有劳工阵线,但后者比前者大得多,所有领工资的人,都得让它抽成1.5%,以获得各种福利。它负责塑造德国工薪阶层的行为与思想,是巨无霸的存在,乃纳粹经济体系的灵魂。
劳工局呢,实际执行中,主要针对18-25岁的青年男子,后来,女性亦会加入。
劳工局历史比较长,早在魏玛共和国时期,为了缓解高失业率的压力,组建了志愿劳动服务组织,大概跟有以工代赈的意思。
纳粹秉政之后,该组织进一步发展并且正规化,至1934年7月,在合并了魏玛时期的一系列劳工组织后,更名为帝国劳工局,由康斯坦丁·希尔领导。
1938年1月,21岁的贝克报名参加海军,体检什么的都通过了,就在要入伍时,却突发急性盲肠炎。
康复之时,征兵工作已经结束,但为国服务的心却坚定不变,他很快领到了帝国劳动局的通知单。
在罗登克尔兴的劳动服务营,他们过着跟军队差不多的生活。
书中写道:
小伙子们制服统一,集体生活,行动军队化,衣食住行全部由国家承担,每人每天还能领到25芬尼的零用钱……早上5点半就集合点名,然后出早操,回来后吃早餐,饭后分配工作,然后就是出工。
他建过大坝,帮农民搞过秋收,用他的话说,他们与军队最大的区别是——
军人是国家武力,我们是国家苦力。
他们最常用的工具就是铁铲,食堂里挂着大幅标语——
我们铲起的每一锹土都是为德国的一次祈祷。
祈祷什么?
当然是强大。
一战之后,德国被限制了军力,不准拥有重型武器,再一次富国强兵,是当时德国人的愿望。
工作之外,他们还有军事训练。武器呢,就是铁铲。
(劳工营)
镗镗亮亮的铲子随着教官起锹落锹的口令,不断挥舞,从这手换到那手,从脚下举到天上……
网上有文章写,德国阅兵时,军人们没有枪,只能用铲举着接受检阅……
其实,这是搞错了,德国有10万左右的军队,步枪机枪也是有的,并不要用铲子来打仗。
那次的阅兵,确实是有,只不过,仅是其中一个方阵而已。
贝克回忆,铲阵随着口号一次次变换方向,在阳光的映射下,改变着整体的反光,产生了一种独特的震撼效果。
是的,震撼……大规模……当时的德国,把这一套玩得出神入化。
(铲阵阅兵)
既能激励人心,又能暗示人们,自己的力量很小,但只要融入其中,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
贝克说,铁锹阵的威风劲,连国防军的步枪阵都比不了。
不过,玩铁锹的人,都不是冲着铲子去的,多数参军者,都会被要求先加入帝国劳工营,他们的最终归宿,还是战场。